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明古之皇道,宅太虛以為心,凝至一而為體。不言均天地之化,無事成萬物之功,未規揖讓之名,豈有干戈之争。雖復處宗處極,而乃非爭非名,無為自然,故云上德。為而不恃,成功不居,故云不德。畜養萬物,物得以成,故云有德。內明德與道合,厥義可尊,故云上德。道既無象,德亦虛玄,韜光藏用,故云不得。雖藏於用,無用之用用矣。乃韜於光,不耀之光光矣。有用有光,濟人濟物,故云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道德之風幾乎將失,仁義之化殆欲斯興,文字既彰,澆漓漸矣,故云下德。以德為德,以功為功,恃德伐功,故云不失德。執言有德,不及無為,故云是以無德。內明體同虛寂者德之上,事有紛累者德之下,封執在心故云不失德。執者失之,是以無德也。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以,用也。上用無為以化下,下用無為以事上也。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用有為以導下,下亦以有為以事上,何者?草則逐風以西東,影則隨形而曲直,故知君海內者不可以多事,理歸虛靜,訓弟子者不可以非禮,義存忠孝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兼愛博施仁也,賞善罰惡義也,恒其道德,其宜上也。上德下德亦澆淳之化有殊,無為有為明得失之政斯別。下德之稱有為者,是上德之劣也,上仁之稱無為者,是上義之優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上禮經三百,威儀三千,以此教人,故曰為之。禮煩則亂,下不能行,故云而莫之應,可謂信不足有不信。相信自可忘言,不信則生忿争,是以揮拳攘臂,更相牽引。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也。
玄古淳和,物情誠實,人皆自足,不假仁義以煦濡,家悉無為,各懷道德以游泳,爻象不作,教迹未興,混親疏,忘貴賤,此則太上下知,大道之化也。此風既散,謐號乃興,畜養之義行焉,成濟之功見矣。聖人濳被,黎首自安,此上德之化也。親惠情生,泛愛功起,親則有所不普,愛則有所不同,澆風以漸也。親愛不足以化俗,賞罰于是以理人。又喪賞罰之義,廢仁義之禮,教之以折旋,行之以玉帛,而君欺于上,臣誑于下,淳源已遠,澆浮孔熾也。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人皆敦厚,各懷忠信,亦無煩曲禮,但忠信已薄,澆浮更厚,惑亂滋甚,以禮理之,賤質貴文,轉增邪亂,故言亂始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始。
道德者,道之實也。仁義者,道之華也。先知仁義者,識華不識實也。夫明者自然合理,暗者方俟師教,知禮非上智之基,乃是下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云去彼取此。
散樸以為器,原其始也至淳,失道而後德,要其終也澆薄。是以仁非本性,義異自然,信不由衷,禮飾於外,是非戰争,奸巧紛紜,父子失慈孝之心,君臣乖忠義之道,于是大聖老君痛時命之大謬,愍至道之崩淪,欲抑末而崇本,息澆以歸淳,故舉大丈夫經國理家,修身立行,叉須取此道德之厚實,去彼仁義之華薄,則捐俗禮,歸真道。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靈3,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一,元氣也,未分無二,故言一也。天地雖大,所稟者元一。萬物雖富,所資者冲和。王侯雖貴,所賴者真道。是以清澄以廣覆,寧靜以厚載,變化以精靈,虛豁以盈滿,安樂以全生,無為而正定,何以致其然?皆得一於道。
其致之,
道無興廢,物有得失。得之者益如前,失之者損如後。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將恐蹶。
真一之道,不可失也。失之,成象恐之於破裂,成形恐之於動發,不測將恐以絕歇,虛間將恐以枯竭,生靈將恐以死滅,尊貴將恐於顛蹶。
故貴以賤為本,
此則國以人為本,亦言從賤以至貴也。
高以下為基。
九重之臺起於累土。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孤寡不穀,王侯之謙稱,此亦不忘於本也。
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
言貴實以賤為本也。
故致數譽無譽。
王侯實貴而以賤為名者,此有道之君也。歌謠頌德,不以為譽,此則數譽。懸謗從諫,不以為數,此則數毀也。明體道君子外寵辱,得失不驚,心忘毀譽,喜慍不形色也。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玉琭琭少故貴,而石4落落多故賤,賤者人所惡,貴者物可政,俱不安也。處貴而謙退,不欲如玉之被致。在賤而惡齊,不欲如石之被奔。得之以一,處之以中,唯上與下無不安。
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以柔弱為用,動皆反俗,以剛強在心,舉皆失道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者,天地有形故稱有。天覆地載,物得以生,故言生於有。無,道也。道非形相,理本清虛,故曰無。天地從道生,有生於無也,故曰虛者天地之根,無者萬物之源。迷者失道,不識本元。聖人垂教,明於祖始,若能道超生死而出有無,必其昏俗,淪有無而繫生死。形神合而見相,故言生於有,形神散而無體,故言有生於無。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能行;
信道彌篤,強行有志,寒暑變而不革其心,金石銷而不移其操,始終常一,確乎不拔。勤行也。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素絲無恒,逐玄黃而改色。中士不定,隨好惡而異心。聞真道,存身以安國,則存道而忘俗。見財色,悅性以娱情,則存俗而亡心道。
下士聞道,大笑之。
心迷得失,知近不知遠,情昏真偽,識淺不識深,但悅塵垢之小行,反笑清虛之大道。
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深甚奧,下士5之所難知。微妙玄通6,下愚故非易識。今笑之,不能令真使混濁,適足彰道之清遠也。
是以建言有之:
物情不一7,取捨異心。聖人設法,無教無不教,凡情向背,有信有不信也。
明道若昧,
智無不周,明。光而不耀,昧。勤行,進,大成若缺,退也。
夷道若類,
緬平一等,夷道也。和光同塵,若類。
上德若谷,
無不容也。
大白若辱,
廉而不穢,大白也。混若於濁,若辱也。
廣德若不足,
大滿若冲。
建德若偷,
潜行密被。
質真若偷。
偷,變也。性無潔濁,體實常存,質真也。亡死生,合變化,若偷也。
大方無隅,
寰寓有象,有方也。至道無形,無隅也。
大器晚成,
積習生常,美成在久,故知脩心脩行,非一朝一日可以致。
大音希聲,
鳴鐘應節而鳴,玄教隨機而作。
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虛無羅於有象,故言大象。大象無象,故曰無形。不可睹,故言道隱。絕於稱謂,故曰無名也。
夫唯道,善貸生。
夫進而若退,進無進也。若退而進退也。明若昧,非明也。昧若明,非昧也。至真之道,非進非退,非明非昧,無色無聲,無形無名。雖復無名,亦何名而不立?雖復無象,亦何象而不見?是故布氣施化貸生於萬有,為而不恃,付之於自然。
四十二章
道生一,
虛中動氣故曰道生。元氣未分,故言一也。
一生二,
清濁分,陰陽著。
二生三,
運二氣,稱三材。
三生萬物。
圓天覆於上,方地載於下,人主統於中,何物不生也。
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
陽氣熱孤,亦不能生物,陰氣冷單,亦不足成形,故因大道以通之,借冲氣以和之,所以得生也。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
抱冲和之氣,無好無惡。失一元之道,有愛有憎。但敦富貴之名,不悅孤寡之稱。唯有道王公,卑以自牧,義存謙退,以為名也。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有道以富貴而稱孤寡,損也。謙光日新,益也。無德處貴,自以為益。材下位高,必至傾覆,損也。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
人間所行之教,理歸仁義,事剛強。然剛強者死之類,仁義者道之華。亦我義教之者,欲使去剛強而存柔弱,遠仁義而安道德也。亦言聖人是於能教眾生,是於所緣教得宜。義者,宜也。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學父。
不從君父之命,不順聖人之教,貪榮而守勝,尊己以陵人,強梁也。違科犯法,不盡天年,中道而夭,不得真死也。物皆合道,聖人無不設教。凡情失理,化主所以興言。由仁義之華,彰道德之實,因強梁之性,演柔弱之法。父,本也,以強梁為教本也。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有象之至柔者,水也。無形之至柔者,道也。水至柔而能消金穿石,破彼堅強。道至柔而能貴彼忘我,破玆固執。言人若能鑒之於水,體之於道,足然洞之於人我,經之於丘山,微妙玄通,都無滯礙,此謂馳騁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
水無有礙,道無有形。有間無間,無處不入。
是以知無為有益。
道無形,物得成;聖無為,人得化。此乃無為之益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
前稱無為之益,未知何曰無為。行不言之教,教即忘言。任因循之事,事即無事。吾安於上,臣悅於下,此為之益也。
天下希及之。
行有為者多,及無為者少。
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者,外之稱譽。貨,俗之財帛。身為忠孝之本,抑德之基,理須外名利,存身神,反無為,脩至道,而弱喪者不反,逐欲者失真,遂為名以殺身,因財而害己8。迷淪者眾,聖人懷之,故詳問云為得利為病,為失名失利為病。俗以得名利為善,而得之則身亡;失之為惡,亡之則己立。得失病利,誰然定乎?亡,失也。
是故甚愛必大費,
為名以殺身,斯大費。
多藏必厚亡。
為財以傷己,斯厚亡。
知足不辱,
不分外以求名,遠恥辱。
知止不殆,
不非理以規財,無危殆。
可以長久。
外之於名利,遠之於危殆,理國可以長存,脩身可以久視。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道圓德備,名曰大成。備如不足,故云若缺。然大壑酌之而不竭,明鏡應之而忘疲,不弊。
大滿若冲,其用不窮。
四達是方而俱照,六通無幽而不燭,斯大滿。不以照為照,不以盈為盈,若冲也。用不以心,故無極。
大直若屈,
直同正道,大直。以欲從人,若屆也。
大巧若拙,
匠成萬物,大巧。似不能為,若拙。
大辯若訥。
談天暢理,大辯。言即無言,若訥也。
躁勝寒,靜勝熱。
陰陽二氣,遞相為用。陽氣躁而熱,陰氣靜而寒。陽氣盛則靜勝而躁劣。此則氣序遷移,平為勝劣。夫大成若缺,大滿若冲,則盛無盛也。其用不弊,其用不窮,則衰無衰也。不盛不衰,不寒不熱,遺成而不敗,忘勝而無劣。
清靜為天下正。
為陰陽之所寒熱,未清也。為生死之所流動者,不靜也。明聖人生死無變於己,寒熱不累於身,清靜也。有輪轉處,生死皆為耶也。無輪轉,絕死生,為天下正。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君上有道,除奔命之馬。臣下無為,糞桑田之業。修真者去馳騁之浮情,糞身神以道德。務學者絕飄蕩之懈惰,糞心虛以藝文也。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生,起也。不用道而脩文,專飾兵而好武,四郊多壘,五兵斯起,戎馬生於郊也。內明心王無道,馳六識之馬,遍萬境之中,得失紛紜,是非9交争也。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甚於欲得10。
有道之人,遺情去欲,禍自除。無識之徒11,縱性任心,殃咎斯至。善積成慶,幽顯咸享。惡積成殃,存亡俱累。罰止一身,罪也。下及子孫,禍也。上誤先祖,咎。
知足之足,常足。
除可欲則外無所求,清本性則內無所乏,故言知足,動皆合道,事無不圓之足也。無不足之時,常足也。
不出戶,知天下;
觀之以道,則理無不達,照之以智,則事無不知,所謂不行而知者。
不窺牖,見天道。
二景麗天,五星耿漢,寧須窺牖,方始見乎內明。窺牖者,穿鑿求解也。天道者,自然之理。不假筌蹄得魚兔,無勞言教悟至理,此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跡周於宇宙,未識山川,覽遍於經籍,寧知至理,此謂無知。
是以聖人不行而行,
獨悟也。
不見而名,
玄覽也。
不為而成。
自內就也。
為學日益,
增之以卷軸,長之以見聞,利之以名聲,加之以嗜欲。
為道日損。
行不言之教,文理雙忘。體虛玄之道,物我同遣。為無為百為兼喪,事無事萬事都損。豈惟憍盈奢侈也。
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
捨有歸無,損之者也。有去無忘,又損之者也。有去,無也。理冥真寂,至無為也。
無為無不為。
夫欲去有累,所以歸無為,而惑者聞無為,兀然常拱手,以死灰為大道,土塊為至心,理恐其封執無為不能懸解,故云無為而無不為也。不為非無為也,有為而歸無為,非有為也。此則為學為道,道學皆忘,唯動與寂,寂動俱息者也。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取,攝也。忘則無捨無不拾,用則有可有不可。若以無為攝天下,無有而不可皆可也。若以有事取天下,無有而不可皆不可也。
四十九章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君上無心於有為,任百姓之自化。聖人無情以分別,逐萬有而感通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若有心分別,有善善有不善,不得以為善12。今既無心分別,非唯善於善,亦善於不善,善與不善皆善,是以謂之得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信,順也。物情既有可有不可,從事則有順13有不順。有順有不順,不得以為俱順。今聖人無可無不可,皆可;無順無不順,皆順,是以名為大順。
聖人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混其心。
惵惵,不住也。凡情分別,見善見不善,信有信不信。聖人惵惵不住,泛泛隨機,混其分別之心,齊其是非之意也。
百姓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百姓不能以性制情,而乃縱心逐欲,注耳目於聲色,專鼻口於香味,因玆惛惑,以此聾盲。聖人逐病行醫,隨機演教,因心救物,說己化他,乃云我止如嬰孩赤子,不知聲色悅於耳目。
五十章
出生入死。
從幽至顯名出生,自有歸無稱之入死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九竅四關為十三也。若能絕欲則為生之類,必其放蕩,則為死之徒也。
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所以流死地者,由十三種造過。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何為得至於死地?言用之九竅,運之四關,多取有為之生業,愛養無常之生死,後(厚)過其分,動之死地也。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不能養性,內為情欲之所傷,外為毒蟲之所害。善攝者不躭染,性不傷,無毒心,物無害。
兕無所駐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言養生以道,積善以行,是故前顯不與惡遇,今明雖遇無傷。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夫生我者神,殺我者心。我殺由心,心為死地。若能灰心息慮,不構有為,無死地。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孰成之。
至道運而無壅,何適而不能。玄德動而不滯,何事而不可。今約事分用,通生則理歸於道,長畜則義在於德。生畜於物,物各有形。既秀而不實曰孰,生畜具全曰成也。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父母所生,天地覆載,誠可尊也。今道德恩隆於父母,功蓋於天地,理當尊貴人也。
道尊德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道德虛忘,自然尊貴,非由爵命方見敬重也。
故道生之畜之,長育之,成之孰之,養覆之。
此廣明道德生畜之義也。進益曰長,撫恤曰育,構立曰成,圓足曰孰,資給曰養,衣被曰覆。
生而不有,為而不侍,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夫伐其功者,非至功也。恃其德者,非大德。今既生既長,不恃不宰,深妙之德也。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道為物本,故云始。德能畜養,故云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其子。
道德生畜,母之義也。物從道生,子可知也。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子從親生,必須孝於親;物從道生,必須守於道。子孝於母,母慈於子,通天地,感神明,物無傷也。人守於道,道愛於人,積功行,著幽顯,物無害者,故言不殆也。此明母子相守,本末相收。能行此者,家國安也。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掩目閉口,外患不生。既無疲勞,又絕勤苦。會無名之始,歸有名之母,修身之道也。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失道滯俗,去本行末,通六情之兌,開五欲之門,雖成有累之事,終失無為之道。亡沒此身,難可救拔。
見小曰明,用柔曰強。
禍亂初起為小,預能防患曰明,順道無違曰柔,始終不損曰強也。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
智能照機,以之防禍,用其光也。睹見未萌,皎然無失,內視反照,復歸其明。以不罹患,無與身殃也。
是謂襲常。
放情極欲,遣本徇末,患難斯至,歸無常也。塞兌閉門,守母依始,潔身入道,襲真常也。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甚畏。
老君傷時王不從夷路,唯履險途,服文綵而帶利劍,厭飲食而積貨財,農田荒穢,倉凜空虛,此乃誇盜之人,豈純粹之行。若使我微知政事,必行無為之大道,不涉有為之小徑,有所施為事,尤畏不行。
大道甚夷,其人好徑。
正道平而易,邪徑險而難。理國者多履其難,修身者少從其易。斥無道。
朝甚除,田甚蕪,
雕墻峻宇,除故造新。下人妨農,良田蕪穢。殉名好利,棄少求多。道業不修,丹田荒廢也。
倉甚虛。
年登則稟實,農廢則倉虛,行薄則業虛,德充則道實。
服文綵,帶利劍。
捐素以事華,賤文而貴武。修真者內不存於道德,外唯飾以威儀,毒意末松,帶利劍也。
厭飲食,資貨有餘。
夫味無味者,飲和浴德。為無為者,禮士愛賢。鄙芻豢,以簞食為樂,散貨財,以不貪為寶,此則內外無不可也。而厭之以芳鮮,積之以珠玉,是盜誇之行,非家國之基。
是謂盜誇。盜誇非道。
取不足積有餘,盜之謂也。愛文綵,事貪侈,誇之義也。唯盜與誇,俱非道行。
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善抱不脫,子孫祭祀不輟。
能立行於至道之境,則根深而不拔。妙樹功於玄德之鄉,則蒂固14而不脫。為國則百代宗廟而常安,為家則萬葉蒸嘗而不絕。師資結影於真氣,授繼響於玄風。
修之身,其德能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能長;修之國,其德能豐;修之天下,其德能普。
夫道不可不修,德不可不立。立德修道,自家形國,何往不安。死生無變曰真,慶及後昆曰餘,邇安遠至曰長,物皆自然曰豐,惠無不周曰普也。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至道之源,實自無善無惡;建德之始,理須知是知非15,知非者則去惡慮不遠,知是者則就善恐不及。察邪察正,照存照亡。修道之身則歸真,不修道者則入偽。修道之家則有餘,不修道者則不足。修道之鄉則久長,不修道則短促。修道之國則豐大,不修道則窮儉。修道之天下則周普,不修則缺少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如何得知修道者昌,不修道者亡?觀一身則百身可知矣,觀一國萬國斯睹矣,豈唯三代乎也。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懷道抱德,積行深厚,氣專精固,絕欲無貪,不散真童,類於赤子也。
毒虫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以毒曰螫,以足曰據,以爪曰博。孾兒所以無害者,一為內無毒意,二為慈母加護,故不傷也。含德之人,既其無復惡心,又以天靈垂祐,是以毒蟲不得流其毒,猛獸無以施其猛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
孾兒筋骨弱而握拇指牢固者,非由力也,本為心專,人雖欲開,不可得也。含德之人,屈身以順物,柔心以從道,可欲不能開,全真自然固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竣祖雷反之作,精之至。
牝牡之合,即陰陽之會也。竣,小兒陰也。作,動也。赤子未知男女之禮而動作者,至精不散也。精散則身枯,身枯則命竭。含德之人外情欲而愛其精,去勞弊而寶其氣。無心於動,動不妨寂,虛己於寂,寂不妨動。寂不妨動,雖動而非動;動不妨寂,雖寂而非寂。非動非寂,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嘎於葛反之,和之至。
啼極無聲曰嘎。赤子旦夕恒啼而聲不嘎16者,和氣未散也。含德之人演玄言而不疲,流法音而無絕,此抱冲和之所致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亡精損氣歸無常,知和不死保17真常。含德既知和理,人體常義,物無不可,故曰明也。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祥,善也。強,盛也。此明流俗有為之徒,不能同赤子之握固,似含德之知和,逐欲喪其精,運力傷其氣,益生以滋味,補氣以藥石,中心欲使氣盛而不衰,體善而不惡,其可得乎?故曰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物壯則老,謂之非道,非道早已。
物極則反,體盛則衰。此時俗塵之怛累,豈虛寂之常道。老君痛眾生未解知常,不能受氣,以有為益生,益之損。既乖至理,戒以止哉也。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得意忘言,悟理遺教。
言者不知。
多言則喪道,執教則失真。
塞其兌,閉其門。
杜欲路,絕禍源。
挫其銳,解其忿。
折貪欲之鋒,釋是非之争。
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争得失則或可或不可,競是非則一彼一此。今和光則無知無分,同塵亦共愚不別,通萬有而齊致,亦何法而不同人。
故不可得親,不可得疏;不可得利,不可得害;不可得貴,不可得賤。故為天下貴。
天有遠近則親疏明矣,存得失則害利生矣,定上下則貴賤成矣。今解忿挫銳,和光同塵,愛憎平等,親疏不能入,毀譽齊一,利害不能干,榮辱同忘,貴賤無由得。能行此者,可以為天下貴也。
五十七章
以政理國,
養百姓者,妙在於平均。宣風化者,要歸於正直。此所謂諸侯牧宰導德齊禮,文之教之也。
以奇用兵,
奇,變詐也。臨難制變,兵不厭詐。三略六奇,九政百勝,上將軍師靜難息寇武之功。
以無事取天下。
明君之攝化天下,論道宣風則賢相,守方討逆則名將,垂旒坐朝於萬國,塞耳凝神於九重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何以得知無事可以取天下?即以此下文云我無為人自化,我無事人自富也。
天下多忌諱,而人彌貧;
忌諱多端,政煩納密。煩則人勞,密則人懼。從法妨業,焉得不貧也。
人多利器,國家滋昏;
機權不可多與人,兵器不可家皆有。家有兵器思為賊,人多執權恐至亂也。
人多知巧,奇物滋起;
多奇巧,異物生。上玩物,下起欲也。
法物滋彰,盜賊多有。
珍好之物為法物也。多貴金玉,盜賊斯起也。亦言法所以息盜盜更多,禮所以整亂而亂作。
故聖人云:我無為人自化,我無事人自富,我好靜人自正,我無欲人自朴。
前忌諱下是四種有為之病,是故聖人說四種無為之藥,欲令除亂得化去動之靜,家安俗樂,無事無為。付自然之運曰化,人皆知之曰富,無偏曰正,遺華處實曰朴也。
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人醇醇
其政寬,其人悅。上恬靜,下淳一也。
其政察察,其人缺缺。
其政急而煩,其人困而乏。
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
倚,用也。伏,匿也。言人在苦而思樂,改惡而從善。因禍以得福,若處樂而荒;在貴而驕縱,則禍匿於福中矣。
孰知其極?
行善惡之因,得禍福之果,輪迴苦樂之境,來去誰知窮極也。
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訞。
奇,異也。訞,惡也,善惡往還之業,此並是邪?寂寞立之真始乃正,言人多積塵垢之行,少有清虛之基,故云其無正事耶者。眾從正者,寡設命為正。正不常正,俄然變異,故曰為奇。並皆行惡,不肯修善,設令為善,善不恒善,還即造惡18,故曰為訞也。
人之迷,其日故久。
迷禍福之源,惑邪正之路,此非旦夕,其日故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方,正也。割,傷也。邪行則物我俱傷,正道則彼此無割也。
廉而不穢,
凡情貪而濁,聖道廉而清。
直而不肆,
大直若屈,不顯正以示人。
光而不耀。
明道若昧也。前標得失之政,次指禍福之門,而沒溺者既多,昏迷者已久19,訞奇則繫累之境,倚伏悲懸解之場。是以廉而不穢,始體清虛之道;光而不耀,方識惠源之路。冥得失,何禍何福乎?混是非,孰邪孰正乎?泛兮無繫無不繫,蕭然無可無不可也。
五十九章
治人及天,莫若式。
下理於人,上事於天,莫過以道用為法式。
夫唯式,是以早伏。
以道為式,物先以歸。
早伏謂之重積德。
道輕德薄,人不依重。積深厚,物自伏也。
重積德則無不克。
德重仁深無不勝。克,勝也。
無不克莫知其極。
四夷賓伏,國無邊,與道玄同,有何窮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境土無邊,德、無際,始可以有於家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有道則國安,無道則國危。國由道生,道為國母。以道為母,所以久長。
是以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夫根枯則拔,蒂朽則落。今理國以道為根則根深,修身以德為蒂則蒂固,蒂固則長生,根深則久視。天人之式,家國之要也。
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鮮,魚也。烹鮮不撓,撓則魚爛。故曰理國煩則下亂,修身煩則精散也。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君上用道臨下,鬼不見其精靈以害人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鬼無精靈而不害人,由上用於正道,所以邪不為害。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非其神鬼不能害人,但聖人在上,德被幽明,鬼神無害,由聖不傷也。人能利物,亦自不傷。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
鬼神聖人,兩者也,俱能利物,不相傷也。聖人慈善鬼正直,慈善處顯而光潤,正直在幽以濳資,俱以德澤
交歸眾人。
第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