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皇朝经世文续编4>第67章河防五1

第67章河防五1

  導淮正議
  金安清
  按禹貢。導淮入桐柏。東會于泗沂。東入于海。凡二水相敵曰會。先曰東會。次曰東入。其入之地。非會之地明矣。今之清淮。古已濱海。計東會之地。當長在楚州上游。三代及漢二千餘年。大抵荊塗二山以下。今之桃宿雎泗諸州邑。皆洪波浩渺。為淮泗合流之地。南北無所分。及陳登東築高以禦之。南北朝列淮為戍。宋陳敏云。長淮二千餘里。北通者五。潁渦清泗蔡。通南者祗運河耳。彭城以下。本泗水故道。北宋金源。大河先後奪之南促。全淮乃由清口北出。會黃歸海。而宿桃之地。仍有雎汴二渠。及白鹿邱家諸湖。流入黃河。並無南岸隄工限斷之地。潘印川於萬歷六年始築歸仁隄。本朝靳文襄始築南岸縷隄。張文端時尚於隄缺引雎水北駛。康熙三十八年。聖祖諭曰。此隄專因水漲時毛城等鋪橫流至歸仁隄卻回仍入黃河故耳應酌量興築。河臣于成龍先擬於四堡開河由此入黃河。張鵬翮乃於老堤頸較量湖水高黃水七寸六分。於此開置引渠。
  長三千八百三十三丈。建石閘。築土隄。一備黃水之入。一備清水之出。引水歸黃。既可衝刷河身。而洪湖之巨漫。亦以客流不入而減。是役費二十八萬餘。計自高外。惟此工為最大。功效亦相表裏。此文端所紀載。而今之祥符五瑞二閘。尚有遺址也。蓋淮水出胎簪山。在河南南陽府桐柏縣西三十里。有泉三出。匯為井。井口縱橫各七尺。水深五六尺。伏流二十餘丈。復出繞縣東行。經桐柏山始成渠。月河水入焉。又東過信陽州北四十五里。游河明河洋河水入焉。過羅山縣北二十里。溮河濼清河月灣河竹竿河入焉。過息縣南四里。澺河谷河泥河閭河菅清河水港河入焉。過光山縣北九十里。寨河水入焉。過光州北三十里。小黃河水入焉。過固始縣北七十里。穎州南百二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