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皇朝经世文续编4>第23章臺防3

第23章臺防3

  府垣設局專辦。總領於府學教授。分責於各屬諭導。每月應需講章。由局撰擬預頒。該諭導須不時親至各學聽講。以稽勤惰。儻敢奉行不力。虛應故事。即惟該諭導是問。臺灣居民。富庶甲於他郡。樸魯是其本性。獷悍則因習染。計其自童而耄。大約目不睹經傳之訓。耳不聞仁義之言。凡所懦染。無非椎埋惡習。與夫橫暴悖行。夫藉富庶之資。而稔悖惡之行。失樸魯之性。而成獷悍之習。苟不反叛。復將何為。今為廣立社學。以教為化。寓勸於講。使父老日夕所聞。無非仁義之言。子弟終歲所習。盡是聖賢之語。彼雖頑石。亦應點頭。況具有魯樸之本性。自易去獷悍之舊習。因其士庶之富饒。尤易興起於禮義。實心實力。教之數年。海濱必可成鄒魯。習俗豈復虞好亂。昔西漢川蜀之民。未嘗被三代禮義之化。而久染秦人強暴之習。其椎魯獷悍。殆當倍甚於今日之臺灣。乃一經文翁教授。如司馬相如楊雄嚴君平之徒。即輩出其閒。一時人文。冠冕天下。迨後武侯因之。略峻法制。其效遂至道不拾遺。臺灣涵濡皇化。歷年已將二百。視昔川蜀當較易教。是在以化民善俗為己任者加之意耳。文翁遐躅不難繼也。
  四曰宜整頓吏治以端政本而期成效也。吏治有本末。官員吏役為治之本。法令條教為治之末。夫擯斥貪邪。擢用廉正。吏能盡職。治始稱盛。言吏治者類皆知之。至其所以能廉正盡職。而不貪邪敗事。由於生計有賴。內顧無憂。則恐未盡知也。今之官吏。方共內顧殷憂之不暇。復何職掌政事之遑恤。法令條教。適與以營私舞弊之方。白斧鉞。亦難療其廢弛因循之病。是非官吏多不肖。蓋迫於勢所使然。孟子曰。徒法。難行。可深長思也。夫苟欲其潔己。專致力於職掌。須先裕其生計。使內顧之無憂。古昔明王知其然也。於是制為祿糈。俾資事育。雖庶人在官。亦必祿足以代其耕。而後其賢者精不歧疲。得以一意於庶政。不肖者戀祿患失。亦皆黽勉以自全。故每事半功倍。天下常臻郅治。三代尚矣。下逮漢唐宋明。亦罔不率由斯道。國朝頒祿多沿明制。頗覺太薄。雖經添有養廉。仍苦艱於搘拄。且風氣所驅。賢者不免。方隅所囿。日用懸殊。閩省上自督撫。下逮佐雜。一切官吏。計其俸廉所入。雖極節嗇。亦難敷衍。然數百年來終可支恃。不因祿薄人遂裹足者。官則專藉陋規。勉強彌縫。不肖之徒。或竟婪贓。攫彼填此。至於吏役。更屬不堪設想。計其終歲所得不過數金。毋論難以贍養妻孥。亦斷不能自餬一口。苟非受賄賣法。殆無以救朝暮。故從來有不受賄之官。而無不受賄之吏。有不賣法之吏。而無不賣法之役。今裁陋規。既議津貼。又僅貼各官而不及吏役。豈此輩都非人類。不須食用之需。抑均是齊民。亦有室家之累。原情酌理。詎謂得平。是則陽令以奉公守法。陰實使之作奸犯科也。且此輩原少麟鳳。類多虎狼。計臺灣一府四縣五廳。經制白役約共不下數千。是則縱數千之饑狼餓虎。以橫噬闔郡之弱肉。吏治安得不淆。臺民安得不亂。今之侈然自謂整頓吏治者。並不於此本源之求。而惟於彼末流是騖。謬矣。即所給各官津貼。復不能多。以致日言裁陋規。而此舍彼取。陋規終不能裁。日言禁貪婪。而前清後濁。貪婪究難盡禁。
  是不揣其本而欲齊其末。其弊往往如此。今當探本澄源。首厚各官之津貼。次增吏役之工銀。全臺文員大小計共四十員。經制吏役約共七百名。官員查照省章舊額加增。以定津貼。吏役援照綠營守兵加餉新章。以給工食。痛除白役。嚴禁剋扣。每年約共需銀十餘萬兩。使其奉養足而後廉恥生。費用舒而後精神振。始從而劾去饕餮敗類。精明幹賢員。嚴其銜勒。責以馳驅。峻其賞罰。課以成效。凡功令所頒一切良法美意。如保甲團練之類。與夫地方之利弊。民生之疾苦。一一督令講求。便宜施行。不事虛文。務期實效。上下戮力同心。彼此勵精圖治。蓋不逾時。可卜庶政之清明。無虞吏治之窳墜矣。再輔以學校。飾以經義。革獷悍好亂之俗。為橫經講肄之區。化蠻煙瘴雨之鄉。為文物聲名之地。措危疆於磐石。鞏海嶠若金湯。永號樂郊。長稱郅治。召杜龔黃之績。不得專美於前代。成康文景之隆。始知原屬於熙朝。豈不休哉。
  何謂五弊。督撫信任不專。未免始終為難。弊一。鎮將執拗不和。未免掣肘生患。弊二。屬員賢愚不齊。未免有乖呼應。弊三。經費縮瑟不多。未免怯費貽誤。弊四。輿論同異不定。未免先自疑沮。弊五。然不恤輿論。疑沮可轉銳斷也。多籌經費。貽誤可為預防也。妙選屬員。呼應可期指臂也。婉商鎮將。掣肘可成和衷也。惟督撫之信任不專。則屬無可如何。上策以去就期之。下策以權術致之。二者而已。無中策也。上策略剛毅者優為之。下策稍自好者不為也。然古人有慮撓事而內結中涓。欲靖寇而屈事奸相者。雖非正道。難律官箴。乃其人皆勳爛當時。聲施後世。迄今而功名之士猶有取焉。初不譏其枉尺直尋也。夫能去此五弊。始可行彼四宜。四者行。而臺灣乃久安長治。永靖不亂矣。東聞惟非常之人。而後能為非常之事。建非常之功。拓闢全臺。非常之事也。措全臺於久安長治。非常之功也。夫世有此非常之事。而吾適與之值。亦可謂千載一時。非常之遇矣。其宜如何之殫精自樹。方為不負此遇。是固愚者所忽。而賢者所恥也。碌碌之徒所恬然自安。而豪傑之士所奮難自已也。伏惟憲臺抱邁世絕俗之姿。負嶽峙淵渟之量。蘊百家無窮之學。號一時有為之才。歷中外。洞究理亂。可謂豪傑之士。非常之人矣。夫以非常之人。值非常之事。以有為之才。際得為之日。萬無恬然自安。計必奮難自已。上酬聖主眷之隆。下慰蒼生徯蘇之望。從知非常之功。蓋將剋時而建。東濫屬吏。謬承青睞。竊不勝其圖效翹望之私。輒敢妄擬牧之罪言。設為四宜五弊之說。以干冒尊威。明知溝澮無裨於溟渤。邱垤鮮益於嵩華。惟溟渤嵩華為能容之而不拒。故高者愈以成其高。深者愈以成其深。度憲臺當亦不拒。而適以自成其高且深者已耳。
  議復水師李提督臺灣治略
  周懋琦
  一擬改府治以執中央等因。懋琦復查。臺灣府城。偏陷於南。實不足控制北路。自應照李軍門所擬。將鎮道兩衙門移駐於彰化水沙連之閒。水沙連尚未開墾。彰化城池偪近八卦山。登山俯瞰。城內虛實畢現。有事萬不能守。如將八卦山包裹入城。亦無水道。均屬絕地。自戴逆擾亂以後。縣署監獄倉庫一切廢為平地。懋琦以為彰化縣應於東等保擇地改建。該處周圍七八十里。生聚二百餘莊。物產殷繁。山川環抱。但風氣強悍。有良有司就近教化撫字。必能易暴為良。並請鎮統千人。道統五百人。中營統五百人。共二千人分為四營。扼要駐。訓練彈壓。互為聲援。每月由鎮調外營二百五十人。閱看技擊。不但南北兩路。可以居中調度。而且可以兼顧內山。籌畫一切。至臺灣府治。毋庸改建。請升淡水同知為臺北府知府。並劃淡水艋舺之地。改為兩縣。臺鳳嘉澎湖一廳三縣。隸於臺灣府轄。彰化淡水艋舺鹿港噶瑪蘭二廳三縣。隸於臺北府轄。其考試分為兩棚。道南巡則考臺灣府屬生童。道北巡則考臺北府屬生童。除每月調外營二百五十人赴閱換防外。鎮南巡則合操臺南各營。鎮北巡則合操臺北各營。就地正法之案。由府勘送鎮道復訊辦理外。秋審奏銷糧餉。臺南北分歸各府訊解支給。知府原不必與鎮道同城。興泉永等處。是其明證。惟一切建置。需費太煩。竊謂衙署但先起蓋銃樓住房。其餘植竹圍。將來陸續增置。則費不煩而事易集。
  一擬移營伍以實空虛等因。懋琦復查。現在臺灣兵額。除水師及各營字識不計外。陸路兵丁尚有五千人。前條議請鎮道中營改駐彰化之東境內。統帶二千人。分立四營。訓練彈壓。其餘臺鳳嘉淡艋舺噶瑪蘭六廳縣。每廳縣各一營。每營千把外額統算共成五百人。分為兩旂。每五日以一旂守城。守城之日。即操練之日。以一旂出哨。出哨之日。不能一日即回。應分按地方四至所及。盡界而止。若逢鎮臺弔操之時。則由鎮軍先於所統二千人內。撥一旂到地以實之。從來兵法聚則勢盛。練則藝精。勞則體堅。若照常制零星分防。即再添五千人。總是空虛也。書生談兵。不能中。但我朝兵制之壞。實由於分派塘汛割裂零畸。先今巨公論之詳矣。此專指陸路而言。若水師則非輪船不可。南之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