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陳辦事艱難仍懇終制疏咸豐六年
曾國藩
奏為瀝陳微臣辦事艱難竭蹶。終恐貽誤。籲懇在籍守制。恭摺奏祈聖鑒事。竊臣謬廁戎行。與聞軍事。仰蒙聖慈垂注。幬載恩深。凡有奏請。多蒙俞允。即有過失。常荷宥原。遭逢聖明。得行其志。較之古來疆場之臣。掣肘萬端者。何止霄壤之別。惟以臣之愚。處臣之位。歷年所值之時勢。亦殊有艱難情狀。無以自申者。不得不陳於聖主之前。定例軍營出缺。先儘在軍人員拔補。給予劄付。臣處一軍。概係募勇。不特參游都守以上。無缺可補。即千把外委。亦終不能得缺。武弁相從數年。雖保舉至二三品。而充哨長者。仍領哨長額餉。充隊目者。仍領隊目額餉。一日告假。即時開除。終不得照綠營廉俸之例。長遠支領。弁勇互生猜疑。徒有保舉之名。永無履任之實。或與巡撫提督共事一方。隸人衙門。則挑補實缺。隸臣麾下。則長生觖望。臣未奉有統兵之旨。歷年在外。不敢奏調滿漢各營官兵。實缺之將領太少。大小不足以相維。權位不足以相轄。去年會籌江西軍務。偶欲補一千把之缺。必婉商巡撫。請其酌補。其隸九江鎮標者。猶須商之總兵。令其給予劄付。雖居兵部堂官之位。而事權反不如提鎮。此辦事艱難之一端也。
國家定制。各省文武黜陟之權。責成督撫。相沿日久。積威有漸。督撫之喜怒。州縣之榮辱進退繫焉。州縣之敬畏督撫。蓋出於勢之不得已。其奉承意旨。常探乎心之所未言。臣辦理軍務。處處與地方官相交涉。文武僚屬。大率視臣為客。視本管上司為主。賓主既已岐視。呼應斷難靈通。防勦之事。不必盡謀之地方官矣。至如籌餉之事。如地丁漕折勸捐抽釐。何一不經由州縣之手。或臣營抽釐之處。而州縣故為阻撓。或臣營已捐之戶。而州縣另行偪勒。欲聽之。則深慮事勢之窒礙。欲懲之。則恐與大吏相齟齬。錢漕一事。小民平日本以浮收為苦。近年又處積困之餘。自甲寅冬閒。兩路悍賊竄入江西。所在劫掠。民不聊生。今欲於未經克復之州縣。徵收錢漕。勸諭捐輸。則必有勁旅屯駐。以庇民之室家。而又或擇良吏以恤民隱。或廣學額以振士氣。或永減向日之浮收。或奏豁一年之正課。使民感惠於前。倖澤於後。庶幾屢捐而不怨。竭脂膏奉公上而不以為苦。然此數者。皆巡撫之專政。臣身為客官。職在軍旅。於勸捐擾民之事。則職分所得為。於吏治學額減漕豁免諸務。則不敢越俎代謀。縱欲出一愷惻詳明之告示。以儆官邪而慰民望。而身非地方大吏。州縣未必奉行。百姓亦終難見信。此辦事艱難之一端也。
臣幫辨團練之始。仿照通例。鐫刻木質關防。其文曰欽命幫辨團防查匪事務前任禮部右侍郎之關防。咸豐四年。臣勦賊出境。湖南撫臣咨送木印一顆。其文曰欽命辦理軍務前任禮部侍郎關防。九江敗後。五年正月。換刻欽差兵部侍郎。銜前禮部侍郎關防。是年秋閒補缺。又換刻欽差兵部右侍郎之關防。臣前後所奉援鄂援皖籌備船肅清江面諸諭。皆係接奉廷寄。未經明降諭旨。外閒時有譏議。或謂臣係自請出征。不應支領官餉。或謂臣未奉明詔。不應稱欽差字樣。或謂臣曾經革職。不應專摺奏事。臣低首茹歎。但求集事。雖被侮辱而不辭。迄今歲月太久。關防之更換太多。往往疑為偽造。釀成事端。如李成謀戰功卓著。已保至參將矣。被刑辱於芷江縣。出示以臣印札而不見信。周鳳山備歷艱辛。已保至副將矣。被羈押於長汀縣。亦出示以臣印札而不見信。前福建巡撫呂佺孫曾專函馳詢臣印不符之故。甚至捐生領臣處之實收。每為州縣猜疑。加之鞫訊。或以為不足據。而勒令續捐。今若再赴軍營。又須另刻關防。岐舛愈多。憑信愈難。臣駐紮之省。營次無定。閒有部頒緊要之件。亦不徑交臣營。四年所請部照。因久稽而重請。
六年所請實官執照。至今尚無交到確耗。此外文員之憑。武官之劄。皆由督撫轉交臣營。常遲久而不到。軍中之事。貴取信如金石。迅速如風霆。而臣則勢有所不能。斯又辦事艱難之一端也。茲三者。其端甚微。關係甚鉅。臣細察今日局勢。非位任巡撫有察吏之權者。決不能以治軍。縱能治軍。決不能兼及籌餉。臣處客寄虛懸之位。又無圓通濟變之才。恐終不免於貽誤大局。凡有領軍之責者。軍覆則死之。有守城之責者。城破則死之。此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微臣講求頗熟。不敢踰閑。今楚軍斷無覆敗之患。省城亦無意外之虞。臣赴江西。無所容其規避。特以所陳三端。艱難情形既如此。而奪情兩次。得罪名教又如彼。斯則宛轉縈思。不得不泣陳於聖主之前者也。臣冒昧之見。如果賊勢猖狂。江西危迫。臣當專摺馳奏。請赴軍營。以明不敢避難之義。若猶是目下平安之狀。則由將軍巡撫會辦。事權較專。提挈較捷。臣仍籲懇天恩。在籍終制。多守數月。盡數月之心。多守一年。盡一年之心。出自聖主逾格鴻慈。不勝惶恐待命之至。
懇辭加恩片同治元年
兩江總督曾國藩
再密陳者。現在金陵未復。寇勢方張。軍事反覆無常。正恐利時少而鈍時多。臣忝膺重任。日夜憂惶。除浙江已陷。苗練已叛。難遽補救外。即上而皖南江西。下而鎮江上海。亦俱有岌岌可危之勢。臣分內之事。尚未知成敗何若。乃自去秋以來。疊荷鴻恩。臣既蒙賞加太子少保銜。又蒙飭諭節制四省。茲又拜協辦之命。臣弟國荃。既蒙賞穿黃馬褂。又蒙賞頭品頂戴。茲又拜浙江按察使之命。一門之內。數月之間。異數殊恩。有加無已。感激之餘。繼以悚惶。誠恐軍事一旦疏失。即加倍譴責。猶有餘咎。臣本擬恭疏辭謝。以除授參政大典。料難收回成命。又甫經兩次辭節制四省之權。不敢更疏瀆辭。近於矯情而釣譽。惴慄旁皇。不知所措。理合據實陳明。懇求皇上念軍事之靡定。鑒愚臣之苦衷。金陵未克以前。不再加恩於臣家。是即所以保全微臣之功名。而永戴聖主之恩眷矣。又前此疊奉諭旨。飭臣保薦江蘇安徽巡撫。頃復蒙垂詢閩省督撫。飭臣保舉大員。開列請簡。封疆將帥。乃朝廷舉措之大權。如臣愚陋。豈敢干預。嗣後臣如有所知。堪膺疆寄者。隨時恭疏入告。仰副聖主旁求之意。但泛論人才以備採擇則可。指明某缺徑請遷除則不可。不特臣一人為然。凡為督撫者。皆不宜指缺保薦督撫。四方多故。疆臣既有征伐之權。不當更分黜陟之柄。在聖主虛衷訪問。但求投艱而遺大。不惜舍己而從人。惟風氣一開。流獘甚長。辨之不可不早。宜預防外重內輕之漸。兼以杜植私樹黨之端。其督撫有任可履者。不准遷延不到。亦不准他處奏留。庶幾紀綱彌肅。朝廷愈尊。是否有當。謹一併密陳。伏乞皇上聖鑒。
請訓責樞臣疏光緒四年
監察御史何金壽
比以災荒不雨。皇太后皇上下詔自責。哀痛懇切。稍有人心者。讀之皆為感泣。顧臣伏思皇上幼沖。兩宮聽政。雖權衡自上。而翊贊則在樞臣。凡用人行政諸大端。必資商榷而後行。樞臣曰可。則旨以為可。樞臣曰否。則旨以為否。蓋今日之朝政。固無不自政府出矣。去年晉豫固屬鉅災。其餘水旱風蝗。被災者將及十省。總由官無善政。以致天降奇災。及成災以後。疆吏諱災而養禍。部臣屯膏而殃民。試問內外諸臣之進退。樞臣豈得無援引保護於其閒。能盡諉之於皇太后乎。考之往代。遇大災則策免三公。三公亦自請罷斥。今新疆平則樞臣受賞。腹省災則樞臣獨不受罰。且坐視宮廷下詔罪己。尚不引咎自陳。請予處分。又不於擬旨時。懇請切責。災諉諸天。過諉諸上。於心忍乎。竊謂樞臣亦非必有心誤國也。但外雖勤職。中少血誠。各省之年穀。豐則聽其豐。荒則聽其荒。各省之人民。生則聽其生。死則聽其死。各省之疆吏。賢則聽其賢。否則聽其否。行下之詔令。奉則聽其奉。違則聽其違。部臣之議奏。准則聽其准。駮則聽其駮。不知痛癢。委諸自然時局之壞。實由於此。今山西死亡過半。骨肉相食。析骸而炊。河南市鬻人肉。行旅斷絕。盜賊蠢動。畿輔赤地數百里。道殣相望。流民數萬。鬨集京師。輦轂之下。奸民乘亂結隊攫物。此後何堪設想。萬一飢民聚為明季之流賊。微特樞臣等謀國不忠。即自謀亦拙矣。伏懇訓諭樞臣。責以忘私忘家。認真改過。庶可上格天心。不然。雖宮廷萬分焦勞刻責。而臣下泄沓如故。則感格恐無期也。
與朱幹臣書
管同
相別三年。思念不可勝。近聞閣下晉官郎中。執法秉公。無所撓屈。甚慰甚慰。而聞諸道路。或謂且得御史。如其然。則同深為閣下重之。蓋古者諫無專官。自公卿至庶人皆得諫。其後乃專設諫官。而百寮之敢於言事者。猶不禁也。今則百寮不復言事。而彈劾諫爭之責。一歸給事御史。夫為任既專。則為責愈重。為責既重。則當識其大小之分。輕重之序。必實有關於治忽安危。實為國計民生之所繫託者。舉而陳之。始為克盡其官。而不負朝廷任使之意。若夫毛舉利害。不及大體。雖後之臺諫。習此成風矣。而恐非賢者之所宜出也。閣下剛毅抗直。練達世務。其在部中。已卓卓有本末。然則苟為臺諫。必大有異於今人。雖然。天下之事。不可枚舉。言之矣而不可行。如不言也。行之矣而無補於天下國家之事。如不行也。閣下處今之勢。苟為臺諫。其將何以為言。同聞之。世事之頹由於吏治。吏治之壞根於士風。士風之衰起於不知教化。然而教化云者。
非空文而無實具之謂也。以身訓人是之謂教。以身率人是之謂化。同鄉者私作議俗一篇。以為當今之風。壞於好諛而嗜利。夫欲人之不嗜利。則莫若閉言利之門。而欲人之不好諛。則莫若開諫爭之路。天下之事。夫豈止此。然必先舉二端。然後人才勃興。而法度可以漸講。顧不知其言果當否爾。今寄上惟采擇焉。或謂同子言則近矣。然議俗之說。責難於君。使聽者持子言而得禍。則奈何。斯言也。同竊以為悖矣。古之直言得禍者。皆其值主不明。而所遭有不幸也。當今天子仁恕恭儉。敬天愛民。雖草茅之士。未嘗親瞻日月之餘光。而不知聖質。然近者伏讀官箴。則已窺見九重勵精之意矣。而箴於御史。實曰敢諫不阿。忠貞常矢。然則今之求言。比於懸鞀設鐸可也。而論者毛舉利害不及大體。是天子欲人之言。而諫官瘖不言爾。而顧以為言恐得禍。毋乃誣乎。無求利之思。無好名之見。本之以至誠。而陳之以愷切。持之以至正。而出之以和平。雖在中主。猶能聽受。而況聖君哉。誠恐得禍。則又未嘗無以處。孟子曰。辭尊居卑。又曰。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慮其難而不居其位可也。居其位而稍孤其職則大不可也。同於閣下相契殊深。雖齒德相懸。而亦近乎朋友之當責善者矣。用敢發其狂言。靡所忌諱。伏惟留意省察。幸甚幸甚。
與徐廉峰書
潘德輿
月朔以來。以齒病未相見。忽聞足下被吏議。驚懼不已。然聞足下能建言。又竊喜平日擇友不虛也。昨過足下宅。不值而歸。心蘊結未解。今日熟寐覺。聞同舍生誦邸鈔。知足下蒙恩復還詞垣。躍然而起。喜滿顏色。腹中蘊結者。砉然解釋。如層冰泮於水。積雲散於天。清和暉朗。不可言喻。并齒病亦忘之。已又思吾所喜者。非足下一人之私也。足下入臺十餘日。即奮然發議論。可喜一也。足下以降黜之官。承優渥之澤。還清華之選。保文學之榮。可喜二也。雖然。喜未大也。足下方被譴怒。天威忽開霽。復列侍從。雖卑賤如德輿。尚為足下感戴君恩。欲舞欲泣。則足下必更感激流涕。過於德輿十倍。自茲以往。足下所以焦思竭力。上報國家者。亦必過於今十倍。雖今之所司。不過文雅翰墨。而方來之日月未有艾。方來之報稱亦未有艾。足下德業功名。得此鍊冶。益堅貞碩大。而斯世之事。所以收效於足下者。必無窮也。而猶未也。所謂大可喜者。足下方以言罣吏議。鐫級至三。而天子則曰念言官從末減。大哉聖言。普天之福。生民之利。萬世之慶也。何也。言官之言。不能盡當也。親見足下之言。一不當聖意。即降黜與卑官伍。繼自今默者必多矣。親見足下之言。已不當聖意。猶委曲矜全。使不失往者清切之地之職。是聖天子重言官以輔聰明。德之盛。量之宏如此也。是聖天子咨求國是。篤念民生。作養敢言之氣如此也。繼自今言者必多矣。使言官遭遇如此而猶不言是言官負朝廷。非朝廷薄言官。諸言官必不然也。夫言官之言誠不能盡當。顧不盡當。而聖天子必使敢言者多。則言之當者必出。而天下之受益者必眾。雖一人一事。其關繫為何等哉。德輿江南一窮士。在京師人海中。如浮萍之細。然區區之心。天下人之心也。故欣然布之紙墨。齒病差。仍當詣足下罄談。不宣。
與湯海秋書
左宗植
隔闊頻年。始得一聚。
第38章臣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