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皇朝经世文续编1>第37章臣職1

第37章臣職1

  臣事論
  梅曾亮
  天下之患。非事勢之盤根錯節之為患也。非法令不素具之為患也。非財不足之為患也。居官者有不事事之心。而以其位為寄。汲汲然去之。是之為大患。今夫四民之中。士之貴於農工商賈也。較然明矣。使農工商賈。皆汲汲然有為士之心。則方其為農也。田萊必不能闢。其為工也。藝事必不能精。其為商賈也。有無必不能遷。然天下之民。有自樂其農工商賈之業。而以士為畏途者。彼士也有考試場屋之苦。有文字聲病之學。違其程度。則又有褫奪扑責之刑以隨其後。凡士之所深憂以為大辱者。民皆脫然而無患。彼民也度其身而苦其事。有萬不可以嘗試者。故甘心絕意。樂其業而不遷。今之為仕者則不然。無愚智賢不肖也。而皆有必為公卿大夫之心。夫吏之遷除。或以年計。或以十數年計。非可朝拜官而夕超擢也。然其身縻於此。而其心去此職而上者。不可以層累計。人有仕宦十年而官不調者。則鄉里笑之。而親交為之減色。忘分苟得。相帥成風。夫爵祿者廉恥之藥石也。善用之則起。不善用之則廢。廉恥者聰明之隄防也。固其防則盈。而潰其防則竭。聰明竭矣。雖勉強為作。施令布政。與吾民相酬對者。特具文焉而已。
  故曰有不事事之心。而以其位為寄。汲汲然去之。是之謂大患。雖然。是患也。不成於賤。而成於貴。不成於貴賤之懸殊。而成於治貴賤之不公。大臣者。將帥也。屬吏者。士卒也。大軍之沮敗。非為將者之獨奔。而法之加。必自將者始。今夫大吏。其日造請問起居者。屬吏也。供芻薪米炭者。屬吏也。加聲色頤指者。屬吏也。聽彈劾遷換者。又屬吏也。有罪。則曰是屬吏所承辦也。承審也。大臣者不知。同有罪。則曰是大臣也。不可與小臣同科。科其罪矣。而或降級。或罰俸。不旋踵而復。其罪同。而位卑者則一蹶不可復振。用法如此。固賤者之不能心服也。心不服而隱忍以為之。此其身有不能安。而其職有不能盡者矣。則宜以其位為寄。而汲汲然去之也。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善為治者。所慎重而專任之者。大臣而已。使小臣之事。統責之大臣。而大臣之罪。不可分之於小臣。其大小之罪均。法之加必自貴者始。蓋位重而責之者厚。厚不為刻也。位輕而責之者薄。薄不為私也。夫如是貴者難其事而不敢有以位為樂之心。賤者量其力。而無皇皇於冒進之意。樂其職故其心安。安其心故其事成。傳不云乎。厚味實腊毒。高位實疾顛。古之人自一命以上。其憂患遞相增也。以至於卿相。惟疾人則無憂。悲夫。自三代而下。士之畏富貴而不居者。何少也。使士也無考試場屋之苦。文字聲病之學。褫奪扑責之刑。
  而又無農工商賈之瘁。以獲高世之名。則天下有一不為士者。而其心不服。人主尚安得四民而用之哉。或曰。如此則非所以貴賢賤不肖之心。且無以磨厲人於功名之途者也。曰。今之貴賤。非如古之世。其貴賤也。以為不賢乎。則固有時而為大夫公卿矣。以為賢乎。則公卿大夫皆自小臣始矣。且夫人棄賤就貴之心。如水之就下。如丸之走阪。雖賁育之勇。不能抑之。聖人不得已而分利害之數與貴賤參之。而聽人能不能者之自處。政之失也。則專其利於所貴而專其害於所賤。夫避賤而趨貴。罪之可也。然使卑賤之憂患。甚於貴富。人孰不避憂而趨樂。是人臣之利也。非國家之利也。然有公忠體國之大臣。則亦不利乎此矣。
  因時論二論進退
  吳鋌
  進退者。人主所以養臣之廉恥。而臣所以自全其廉恥者也。古之君子。難進而易退。難進之道有三。時未至而安之。一也。度己所不能而辭之。二也。己雖能是。必辭之而後受。三也。易退之道有四。禮貌未衰則就之。及其衰也則退。一也。言而見信則就之。及其疑也則退。二也。論大事不用。則假小事而行。三也。為內職不用。則乞外職而出。四也。進不為貪位。退不為曠官。為臣子者。豈願必於如是哉。然而卒如是者何也。則固以自全其廉恥也。為人主者豈必聽其如是哉。然而卒聽之者何也。則固以養臣之廉恥也。不惑所以為知。不爭所以為仁。知恥所以為勇。善讓所以為禮合而言之義也。一舉而五善備焉。進退之所係誠重矣。後世不知此義。故易進而難退。為人主者。必將曰是固吾所豢養者也。吾有所授於爾。爾當受命惟謹。其有讓者。不以為沽名。則以為規避矣。為人主者。又將曰是固吾所奴隸者也。吾有所授於爾。爾當受命惟謹。其有退者。不以為怨望。則以為懼禍矣。為臣子者。因進退之不自主。而幸其足以保位也。亦曰吾固君所豢養與奴隸者也。進退之固當受命惟謹。其有讓且退者。不以為矯異。則以為虛偽矣。且夫愚者不察進退之宜動。挾浮沈苟安之習。自失其廉恥。無復向者五善之美。又妄訿廉恥之士為不識時務。嗚呼。其亦過矣。夫進退之分易明也。廉恥之心人所自有也。然而卒如是者何也。時為之也。惟豪傑之士為能不拘乎時。而自守其介然之節。其他皆與時為進退而已。其所積漸。豈一朝一夕之故哉。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知此。則可謂大臣矣。
  張江陵論
  亢樹滋
  大臣之罪莫大於無過。蓋至於無過。則必選懦避事。置身利害之外。使天下後世刺之無可刺。非之無可非。而衰亂之禍。乃陰中於國家而不可救止。以吾觀有明三百年宰相。若江陵張公者。庶幾大臣之有過者乎。今夫醫者之治病也。必治其受病之處。當嘉隆以來。卿大夫因循成俗。置國事不理。所謂宰相者。率以圓容隱忍。持祿保位為得計。而二三臺諫。習見夫宰相之無所短長。遂恃其訐直強諫之風。互相朋比。以聳動後進。而劫持君相。蓋宰相之聽命於臺諫。而不能有為也久矣。江陵知其如此。乃以精明剛果之資。起而矯之。固救治之藥也。然彼臺諫諸臣。積習久沿。安能一日為之下哉。其指為專權怙寵。連章攻訐者。豈果實心為國。乃不便其私圖而急欲去之耳。非江陵得君之專。其為所逐決矣。然江陵去。甯復有如江陵者。不避嫌怨。不計功罪。而佐其君。厲精圖治。使紀綱整。風俗修。四夷賓服。致數十年太平之治乎。嗚呼。
  才臣之當國也。其力足以有為。而身每及於禍。庸臣之當國也。競為相安無事之說以圖倖免。而其實能潛潰其國家。當漢之隆。申屠嘉周亞夫輩。嚴厲奮發。天下以安。及其末也。張禹孔光之徒。日夜修飾經術。崇尚虛文。而卒致王莽之禍。使江陵當日稍顧身家。依違其際。未必不得美譽。而吾恐上恬下嬉。不待闖獻出。而明社之屋也久矣。且吾歷覽全史。見國家之終於不振者。大率宰相非其人故也。明自三楊而後。僅有一江陵實心為國。一旦身歿禍作。且不免後世之口舌。此固有國者之不幸。於江陵乎何有。顧或者謂江陵之相業。固有足多者。至於奪情視政。忘親戀位。其亦可恕乎。曰。此尤不足以知江陵也。夫江陵。大臣也。大臣之道。以安社稷為悅者也。但願其有治世之大功。不願其有區區之小節。即以為罪。亦祗江陵一身之過。而無關於天下國家之故。諸臣知為江陵計。而不知為天下國家計。其亦昧於道矣。嗚呼。三代以下。久無定評。吾所惜者。恐天下後世。或有處江陵之位。值江陵之時與勢。相率以江陵為戒。而潛潰其國家者非細也。可不慮哉。
  因時論三論諫官
  吳鋌
  諫官之職。莫善乎言人主之得失。大臣之得失次之。政事之得失又次之。最下則敷陳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