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舜姓虞,又为姚,居妫。武王克殷,而封妫满于陈,是为胡公(一)。陈袁氏(二)。咸氏(三)。舀氏。庆氏(四)。夏氏(五)。宗氏(六)。来氏。仪氏(七)。司徒氏(八)。司城氏(九),皆妫姓也。
(一)史记陈世家。
(二)袁旧作哀。广韵二十二元袁字注云:“袁姓本自胡公之后,或作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陈胡公满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惛,惛生仲牛甫,甫生圣伯顺,顺生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仲尔金父,金父生庄伯,庄伯生诸,字伯爰,孙宣仲涛涂,赐邑阳夏,以王父字为氏。”按僖四年左传陈辕涛涂,释文云:“‘辕本多作袁。’○铎按:公。谷并作袁。隶释袁良碑云:“周之兴,虞阏父典陶正,嗣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立姓曰袁。”急就篇颜注:“爰氏之先,本与陈同姓,其后或为辕字,又作袁字,本一族也。’史记齐世家作袁,陈世家作辕,并古字通用。
(三)咸疑当作针。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陈僖公之孙针子,以所食邑为氏。”按针子见隐八年左传。襄廿四年传陈针宜咎,杜注:“针子八世孙。”疏云:“世本文也。”○铎按:秦嘉谟辑补世本定为针氏。
(四)襄七年左传陈有庆虎。庆寅。世族谱云:“庆虎,桓公之五世孙。”○铎按:姓氏书辨证同。
(五)氏族略一云:“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字为氏。”按夏征舒见宣十年左传。昭廿三年传疏引世本云:“宣公生子夏,夏生御叔,御叔生征舒。”○铎按:姓纂六止。三十五马分列子夏氏。夏氏,非也。
(六)哀十四年左传陈有宗竖,世族谱云:“宣公六世孙。”
(七)宣九年左传陈有仪行父。
(八)氏族略四云:“陈有司徒公子招,其后为司徒氏。”按招见昭八年左传,杜注:“哀公弟。”○铎按:亦见姓纂之七。
(九)氏族略四云:“哀公之子公子胜之后。”按胜见昭八年左传。世族谱云:“司城氏公孙贞子,哀公孙。”按公孙贞子见哀十五年左传,孟子所谓司城贞子也。
厉公孺子完奔齐,桓公说之,以为工正(一)。其子孙大得民心,遂夺君而自立,是谓威王,五世而亡(二)。齐人谓陈田矣(三)。汉高祖徙诸田关中(四),而有第一至第八氏(五)。丞相田千秋(六)。司直田仁(七),及杜阳田先。砀田先(八),皆陈后也。武帝赐千秋乘小车入殿,故世谓之车丞相(九)。及莽自谓本田安之后,以王家故更氏云(一零)。莽之行诈(一一),实以田常之风。(一二)敬仲之支(一三),有皮氏。占氏(一四)。沮氏(一五)。与氏(一六)。献氏(一七)。子氏(一八)。鞅氏(一九)。梧氏(二零)。坊氏(二一)。高氏(二二)。芒氏(二三)。禽氏。(二四)
(一)庄廿二年左传。○铎按:亦详史记齐世家。田完世家。
(二)按史记田完世家,陈氏自立,始于太公和,威王则和之孙也。汉书地理志云:“九世至和而篡齐,至孙威王称王,五世为秦所灭。”元后传又云:“十一世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
(三)句有脱误。田完世家云:“敬仲之如齐,以陈氏为田氏。”索隐云:“陈。田二字声相近。”○铎按:古读陈如田,说见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五。此言齐人谓陈为田,似无脱误。
(四)史记高祖纪在九年。○铎按;货殖传云:“关中富商大贾大抵尽诸田。”
(五)后汉书第五伦传云:“其先齐诸田。诸田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元和姓纂引风俗通云:“第八氏亦齐诸田之后。田广弟英为第八门,因氏焉。”氏族略四云:“广孙田登为第二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又云:“广孙田癸为第三氏。”
(六)田千秋,见下。
(七)汉书田叔传云:“其先齐田氏也。”仁,叔少子。
(八)汉书儒林传云:“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又云:“丁宽授同郡砀田王孙。”此杜阳乃杜陵之误。汉时称先生或单言先,或单言生。史记晁错传云:“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徐广曰:“‘先即先生。’汉书错传作张恢生。又云:“上招贤良,公卿言邓先。”颜师古注:“邓先犹言邓先生也。”史记叔孙通传:“诸弟子以制礼,皆赐为郎,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汉书梅福传云:“叔孙先非不忠也。”叔孙先与称叔孙生同。此言田先,汉书言田生,其称一也。○铎按:汉书叔孙通传:“生何言之谀也?史记生作先生。其例不胜枚举。
(九)汉书车千秋传云:“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年老,上优之,朝见得乘小车入宫殿中,故因号曰车丞相。”
(一零)汉书元后传云:“王建为秦所灭,项羽起,封建孙安为济北王。至汉兴,安失国,齐人谓之王家,因以为氏。”
(一一)论语:“子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汉书叙传答宾戏云:“吕行诈以贾国。”○铎按:汉书王莽传赞云:“乃始恣睢,奋其威诈。”
(一二)○铎按:“以犹有也。风俗通穷通篇:“贡士恩亲,经传无以也。”无以即无有。古读有如以,说见顾炎武唐韵正。
(一三)支旧作又。上文云:“邾颜子之支,别为小邾。”今依例改之。
(一四)广韵二十四盐占字注云:“占姓,陈大夫子占之后。”后纪十二占氏以下并加子字,氏族略三同。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陈桓子生子占书,书生子良坚,坚子以王父字为氏。”按子占,昭十九年左传称孙书,哀十一年传称陈书。
(一五)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陈烈子生子沮与,后为子沮氏。”
(一六)元和姓纂作子舆,陈桓子生子石难,为子舆氏。”按子舆以字为氏,子石当是子舆。
(一七)元和姓纂子献氏引世本云:“陈桓公孙子献之后。”按桓公当作桓子。○铎按:秦氏辑补世本氏姓篇注云:“姓纂称陈桓子作桓公,僖子作僖公,皆出于世本,乃齐史之旧称。”
(一八)子字误,或当为宋。元和姓纂云:“陈宣公生子楚,其后为子宋氏。”按宣公当为宣子,即僖子子夷也。见下。○铎按:当作子宋氏,传写脱宋字耳。宣子称公,说见上注。
(一九)元和姓纂云:“陈僖子生简子齿,为子鞅氏。”
(二零)元和姓纂作子寤,陈僖子生宣子,其后为子寤氏。”按哀十四年左传杜注:“宣子名夷,疏引世本作其夷。
(二一)元和姓纂作子枋,陈僖子生穆子安,为子枋氏。”
(二二)元和姓纂作子尚,引世本云:“陈僖子生廪邱子尚意兹,因氏焉。”按廪邱盖所食邑,子尚字,意兹名。哀十四年左传杜注云:“廪邱子意兹,疏引世本作廪邱子凿兹。○铎按:国名纪一注引世本云:“廪邱,齐大夫廪邱子邑。”氏族略三同。
(二三)元和姓纂子芒氏引世本云:“陈僖子生子芒盈,因氏焉。”按哀十四年左传杜注作芒子盈,疏引世本同。
(二四)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陈僖子生惠子得,为子禽氏。”按惠子得亦见哀十四年传杜注及疏引世本。
帝乙元子微子开,纣之庶兄也(一)。武王封之于宋(二),今之睢阳是也(三)。宋孔氏(四)。祝其氏(五)。韓獻氏(六)。季老男氏(七)。巨辰。經氏。事父氏。皇甫氏(八)。華氏(九)。魚氏(一零)。而董氏(一一)。艾。歲氏。鳩夷氏(一二)。中野氏。越椒氏(一三)。完氏。懷氏。不第氏(一四)。冀氏。牛氏(一五)。司城氏(一六)。●氏(一七)。近氏。止氏。朝氏。■氏(一八)。右歸氏(一九)。三■氏。王夫氏(二零)。宜氏。徵氏。鄭氏(二一)。目夷氏(二二)。鱗氏(二三)。臧氏。虺氏。沙氏。黑氏。圍龜氏(二四)。既氏。據氏。磚氏。己氏。成氏(二五)。邊氏(二六)。戎氏(二七)。買氏。尾氏。桓氏(二八)。戴氏(二九)。向氏(三零)。司馬氏(三一),皆子姓也。
(一)史记宋世家。本名启,汉人避讳作开。
(二)注详五德志。
(三)汉书地理志云:“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阳是也。”
(四)元和姓纂云:“正考父生孔父嘉,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按孔父见桓元年左传。孔氏详下。
(五)元和姓纂引风俗通云:“宋戴公子祝其为司寇,因氏焉。见世本。”
(六)韩当作干。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宋司徒华定后为干献氏。”氏族略四。后纪十并作干。按宋司徒华定见襄廿九年左传。○铎按:张氏姓氏寻源十五翰亦云:“潜夫论今本作韩献者误。’
(七)后纪十以季老男为三字姓,又别有季老氏。老男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宋华氏有华季老,其子氏焉。”成十五年左传疏引世本云:“华督生世子家,家生秀老。”秀盖即季之误。
(八)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宋戴公白生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生季子来,来生南雍■,以王父字为氏。”广韵九麌父字注云:“汉初有皇父鸾,自鲁徙居茂陵,改父为甫。’按父。甫古通用,非改字也。皇父充石见文十一年左传。○铎按:巨辰。经氏,秦氏世本辑补据姓氏急就篇订作白马氏。经氏。姓纂六至有事父氏,本此,而他书无见,疑即皇父氏之讹衍。
(九)桓元年左传宋华父督,疏引世本云:“华父督,宋戴公之孙好父说之子。”二年传云:“会于稷,以成宋乱,为赂故,立华氏也。”杜注:“督未死而赐族,督之妄也。”按华父为督字,以字为氏。
(一零)僖九年左传云:“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于是宋治,故鱼氏世为左师。”按目夷字子鱼,襄公庶兄。○铎按:姓氏急就篇引风俗通云:“宋公子鱼,贤而有谋,以字为氏。”
(一一)文十一年左传宋有耏班。”而或当作耏。○铎按:氏族略三作耏氏。
(一二)鸠,氏族略四。古今姓氏书辨证。后纪十一注并引作鸱。○铎按:淮南子泛论训:“昔齐简公释其国家之柄,而专任其大臣,故使陈成田常。鸱夷子皮得成其难。”是齐有鸱夷氏,鸠字讹。又艾。岁氏,秦嘉谟世本辑补作艾氏。雍氏,谓此误作岁氏。
(一三)后纪十有椒氏。”越字疑衍。元和姓纂。氏族略并以越椒为楚
第2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