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论(四十八)
属性:〔亡名氏金创螈方〕汉志三十卷佚
服虔曰。音HT引之HT。
颜师古曰。小儿病也。螈。音充制反……音子用反。
〔华氏(佗)外科方〕医藏目录卷阙未见
〔刘氏(涓子)鬼遗方〕(新唐志。作男方。宋志。作鬼论。并讹。)隋志十卷阙
隋志注曰。龚庆宣撰。
龚庆宣序曰。昔刘涓子。晋末于丹阳郊外照射。忽见一物。高二丈许。射而中之。如雷电。声若风雨。其夜
不敢前追。诘旦率门徒子弟数人。寻踪至山下。见一小儿提罐。问何往。为我主被刘涓子所射。取水洗疮。而问
小儿曰。主人是谁人。云。黄父鬼。仍将小儿相随。还来至门。闻捣药之声。比及远见三人。一人开书。一人捣
药。一人卧尔。乃齐唱叫突。三人并走。遗一卷痈疽方。并药一臼。时从宋武北征。有被创者。以药涂之即愈。
论者云。圣人所作。天必助之。以此天授武帝也。涓子用方为治。千无一失。演为十卷。号曰鬼遗方。(旧脱演
为以下九字。今据太平御览订补。)适余从叔祖。涓子寄书。具叙此事。并方一卷。方是丹阳薄纸本写。今
手迹尚存。从家世能为治方。我而不传。其孙道庆与余邻居。情款异常。临终见语家有神方。儿子幼稚。苟非其
人。道不虚行。寻卷诊候。兼辨药性。欲以相传。属余既好方术。受而不辞。自得此方。于今五载。所治皆愈。
可谓天下神验。刘氏昔寄龚方。故草写多无次第。今辄定其前后。簇类相从。为此一部。流布乡曲。有识之士。
幸以自防。齐永元元年大岁已卯五月五日撰。
龚道庆曰。王祖母刘氏有此鬼方一部。道庆祖考相承。谨按处治。万无一失。舅祖涓子兄弟。自写。称云无
纸。而用丹阳录。永和十九年资财不薄。岂复无纸。是以别之耳。(顾修曰。永和只十二年。且去宋武甚远。疑元
嘉之讹。)
宋书宗室传曰。遵考父涓子。彭城内史。
钱曾曰。刘涓子鬼遗方五卷。刘涓子不知何许人。晋末于丹阳郊外。射中一物云云。是书极为奇秘。收藏家
罕见之。别有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一卷。与此同是宋钞。皆宜别录副本备之。
〔神仙遗论〕宋志十卷阙
陈振孙曰。刘涓子神仙遗论十卷。东蜀刺史李录。按中兴书目。引崇文总目云。宋龚庆宣撰。刘涓子者。
晋末人。于丹阳县得鬼遗方一卷。皆治痈疽之法。庆宣得而次第之。今按唐志。有龚庆宣刘涓子男方十卷。未知
即此书否。卷。或一板。或止数行。名为十卷。实不多也。
〔甘氏(浚之)痈疽部党杂病疾源〕隋志三卷佚
〔疗痈疽金创要方〕隋志十四卷佚
〔疗痈疽毒惋杂病方〕隋志三卷佚
〔甘氏(伯齐)疗痈疽金创方〕隋志十五卷(唐志作十二卷)佚
〔亡名氏痈疽论方〕隋志一卷佚
〔疗痈经〕隋志一卷佚
〔疗三十六方〕隋志一卷佚
〔秦氏(政应)疗痈疽诸疮方〕隋志二卷佚
〔喻氏(义)纂疗痈疽要诀〕(宋志作广痈疽要诀)唐志一卷佚
〔疮肿论〕唐志一卷佚
郑樵曰。唐西州节度史藉喻义撰。
钱侗曰。崇文总目。疮肿论一卷。喻义撰。侗按通志略。作藉喻义撰。误也。
按千金方痈疽门五香连翘汤注曰。要藉喻义有黄甘草芒硝各六分。据此艺文略史籍二字。当作要籍。盖系
官衔。唐书百官志曰。节度使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亲事各一人。又艺文志。有江承宗删系药咏三卷。注。凤翔节
度要籍。可以证焉。
〔沈氏(泰之)痈疽论〕唐志二卷佚
〔蔺道者仙授理伤续断方〕四卷存
亡名氏序曰。此方乃唐会昌间。有一头陀。结草庵于宜春之钟村。貌甚古。年百四五十岁。买数亩垦。种
粟以自给。村氓有彭叟者。常常往来其庐。颜情甚稔。或助之耕。一日彭之子升木伐条。误坠于地。折颈挫肱。
呻吟不绝。彭诉于道人。道人请视之。命买数品药。亲制以饵。俄而痛定。数日已如平时。始知道人能医。求者
益众。道人亦厌之。乃取方授彭。使自制以应求者。且誓之以无苟取。毋轻售。毋传非人。由是言治损者宗彭氏。
彭叟之初识道人三十许。今老矣。然风采无异前时。问其姓名。曰蔺道者。问其氏曰。长安人也。始道人闭门不
通人事。人亦少至。唯一邓先生每春晴秋爽。携稚过之。必载酒从焉。道人悬一椰瓢壁间。邓至则取瓢更酌。
彭或遇之亦酌。二人皆谈笑竟晷。醉则高歌。其词曰。经世学。经世学。成无用着。山中
乐。山中乐。土堪耕凿。瘿瓢有酒。同君酌。醉卧草庐。谁唤觉。松阴忽听双鸠鹤。起来日出穿林薄。彭朴不知
所言为何。惟熟听其歌。亦得其腔。每归对人歌之。人亦不省。居久。邓先生不至。彭闻道人。道人云。已仙去。
彭卒不悟。后江西观察使行部至袁州。闻彭所歌异之。诘其词得道人姓氏。遂遣人同彭叟至其庐。邀之。至则行
矣。惟瓢存焉。廉大以为恨。谓彭得其治损诸方。因易其村曰巩。道人有书数篇所授者。特其最后一卷云。
〔亡名氏痈疽论〕崇文总目三卷佚
〔释氏(智宣)发背论〕崇文总目一卷佚
〔白氏(岑)发背论〕崇文总目十卷(通志略宋志作一卷)佚
李肇曰。白岑尝遇异人。传发背方。其验十全。岑卖弄以求利。后为淮南小节度使高适。胁取其方。然终不
甚效。岑至九江为虎所食。驿吏收其囊中。乃得真本。太原王升之写以传布。(国史补)
〔释波利译吞字贴肿方〕(通志略作唐波驰波利奉诏译)崇文总目一卷佚
〔亡名氏瘰方〕崇文总目一卷佚
〔疗小儿丹法〕通志略一卷佚
〔邢氏(元补)痈疽论〕(宋志注邪一作邾)宋志一卷侠
〔徐氏(梦符)外科灸法论粹新书〕宋志一卷佚
〔王氏(蘧)经效痈疽方〕宋志一卷佚
自序曰。元三年夏四月官京师。疽发于背。召国医治之。逾月势益甚。得徐州萧县人张生。以艾火加疮上。
自旦及暮。凡一百五十壮。知痛乃已。明日镊去黑痂。脓血尽溃。肤理皆红。亦不复痛。始别以药敷之。日一易
焉。易时
旋剪去黑烂恶肉。月许疮乃平。是岁秋夏间。京师士大夫。病疽者七人。余独生。此虽司命事。然固有料理。不
知其方。遂至不幸者。以人意论之。可为慨然。于是撰次前后。所得方。模版以施。庶几古人济众之意。绍圣三
年三月日题。(本事方)
〔胡氏(权)治痈疽脓毒方〕宋志一卷佚
〔史氏(源)治背疮方〕宋志一卷佚
史源序曰。源幼时学毕业。全不知医药。甲戌年。自太学归省。国医常颖士器之适在府下。求为母氏一诊。
云。有蓄热必渴。时母子不引饮。略喜水。又云。但防作疮觉疮。便着艾于上。热盛则五花灸之。(谓中及四旁。
随赤到处灸。非方停也。)切记。至辛巳年六月望日。母氏忽言。背胛间微痒。视之有赤半寸许。方有白粒如黍
粟。记器之言。乃急着艾。其赤随消。故二七壮而止。信宿复觉微痛。视之有赤下流。长二寸。阔如韭叶。举家
不悉。皆以前灸为悔。亲戚交谪。谓赤热如何用火。有诋器之者。遂呼外医。用膏药覆之。益引一日夜。增一晕。
至二十二日。衡斜约六七寸。痛楚不胜。间一呻吟。听之心碎。苍忙询告。或云。等慈寺尼知全者。前病疮甚大。
得灸而愈。奔问之。全云。剧时昏不知。但小师辈言。范八奉议。(忠宣之子)守定灸八百余壮。方苏。约艾一筛尔。
亟归白之见从。始以银杏作炷。其上十数。殊不觉。乃截四旁。亦引其炷。灭四之三。皆觉痛。七壮后觉痒。每
一壮烬。则赤随缩入。灸至三十余壮。赤晕收退。病者信。遂以艾作团梅杏大。灸其上。渐加至鸡黄大。约四十
团。方觉痛。视火焦处已寸余。盖灸之迟。而初发处。肉已坏。坏肉盛隔。至好肉方痛尔。四旁知痛者。肉未坏
也。又有言。
一潘殿直居城南。施疮药每效。源即再拜邀讲。时已曛黑。火满背。潘以手离疮五六寸许试之。云。疮高阜而
热。不妨。(且云。怕不高而热气少者。)病者食粥讫安寝。(前此六夜不寝。)至晓示之疮。如覆一瓯。突然高三四寸。
上有百数小窍。色正黑。以千金所说。与潘氏高阜之言求之。突然高者。毒瓦斯出外而聚也。百数小窍者。毒未聚。
而浮攻肌肤也。色正黑者。皮与肉俱坏也。非艾火出其毒于坏肉之里。则五脏逼矣。至是方悟明堂图。与烟萝子
所画。五脏在背。如悬挂然。今毒行分肉间。待其外穿溃。则内虚外实。虚则易入。实难出。较然可见。而
听庸医。用寻常赤肿敷贴凉冷药。以消散之。此借寇兵也。源痛自咎。为人子不晓医药。致亲疾危甚。荷神明扶
佑于苍茫间。问知艾力已危而获安。顾何以报神明之德。唯详具灸效。及以名医所论。长者所教。体常治疗。将
养避忌之法。尽告后来。庶以推展圣贤垂济之意。警发人子之用心。少谢母氏独获更生之幸云。壬午上元日颖昌
史源序。
〔定斋居士五痔方〕宋志一卷佚
〔宋氏(霖)丹毒备急方〕宋志三卷佚
〔李氏(阙名)痈疽方〕宋志一卷佚
〔亡名氏治发背恶疮内补方〕宋志一卷佚
〔亡名氏卫济宝书〕宋志一卷未见
陈振孙曰。卫济宝书一卷。称东轩居士。不著名氏。治痈疽方也。
四库全书提要曰。卫济宝书二卷。旧本题东轩居士撰。不著名氏。陈振孙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皆列其目。
为一卷。世间久无传本。惟永乐大典内。尚有其文。并原序一篇。称予家藏痈疽方论二十二篇。图证悉具。可传
无穷。故记之曰家传卫济宝书。序中具述方论之所自来。而复言恁文注解。片言只字。皆不妄发云云。然则是书
所载。本以经验旧方。裒辑成帙。惟中间注语。乃东轩居士所增入耳。又别有董琏序一篇。纪其得此书于妻家汪
氏始末。中有干道纪年。知东轩居士尚当为孝宗以前人。特其姓名。终不可考。至徐文礼。不过校正刊行。而所
作后序。亦有举诸家治法。集成一书之语。乃当时坊本。售名欺世之陋习。不足信也。其书首列论治诸条。皆设
为问答之词。原序以为传之不老山高先生。其说颇荒诞不可稽。而剖晰精微。深中奥妙。实非有所师授者不能。
其后胪列诸方。附以图说。于药物之修制。针灸之利害。抉摘无遗。多后来医流所未见。谨因其旧文。掇拾排比。
析为上下二卷。着之于录。以备医家之一种。其乳痈软疖二门。则别系之卷末。俾各从其类焉。
〔李氏(迅)集验背疽方〕书录解题一卷未见
李迅序曰。耕当问农。识当问婢。业之贵乎专门。固也。苟得于口耳道听。古人所不取。余自上世。本以儒
术名家。取科第与乡荐。代不乏人。今犹未艾于医方。特寓意于其间。志在济人而已。他无苟焉。其视徒广于收
方。每有所得。靳而不与人者。心实病之。凡士大夫家传名方。每喜于更相传授。至于医生术士。或有所长。赂
以重贿。幸而得之,则必试而用之。心知其经验有固。病来叩随证赠方。一无吝色,行之无倦。继志述事。今历
二世。独背疽之疾。世医以为奇疾。望风敛手。于是尤尽心焉。始则试之田夫野人。中则用之富家巨室。久而献
之贵官达官。有如印券契钥之验。屡欲编集。以贻后人。愧非专门而止。兹因贤土大
夫。适尔过听。谆谆下问。欲广其传。乃退而敬叹其存心之良。高出收方之士数百等。用是不敢固辞。取平昔所
用经验之方。从而编次。明辨其证候。详论其颠末。与夫用药之先后。修合之精粗。病者之调摄。饮食居所之戒
忌。靡所不载。自知鄙俚而繁赘。然以口授心传之术。而寄于笔端。一或不详且尽。因致错误。则性命所系。阴
谴之报。其谁尸之。故不耻而为之撰集。用药之际。更宜读思之。明辨之。宦游四方。闻见益广。续得名方。因
风教告。以警不逮。岂特愚之素志。实君子闻善相告之意也。庆元岁在柔兆执徐。律中大吕中浣日。遂江李迅嗣
立书。(外科精要)
陈振孙曰。李氏集验背疽方一卷。泉江李迅嗣立撰。凡五十二条。其论议详尽曲当。
四库全书提要曰。集验背疽方一卷。宋李迅撰。迅字嗣立。泉州人。官大理评事。以医著名。此书见于陈振
孙书录解题。称所集凡五十三条。其议论详尽曲当。马端临经籍考。亦着于录。而题作李逸撰。与书录解题不合。
今案此书。前有郭应祥序。亦云嗣立名迅。则通考误也。背疽为患至钜。俗医剽窃一二册方。或妄施刀针。而于
受病之源。发病之形。及夫用药次第。节宣禁忌之所宜。俱置不讲。后夭瘀者。十恒八九。今迅所撰。于集方之
前。俱系以论说。凡诊候之虚实。治疗之节度。无不斟酌轻重。辨析毫芒。使读者了如指掌。中如五香连翘汤。
内补十宣散。加料十全汤。加减八味丸。立效散之类。皆醇粹无疵。足称良剂。至忍冬丸。与治乳痈发背神方。
皆只金银花一味。用药易而收功多。于穷乡僻壤。难以觅医。或贫家无力服药者。尤为有益。洵疡科中之善本矣。
读从永乐大典中。采掇裒订。仍为一卷。其麦饭石膏。及神异膏二方。诸方中最神妙者。而永乐大典。乃偶佚之。
令据苏沈良方。及危亦林得效方补入。又赤水元珠。亦载有神异膏方。与得效方。稍有不同。今并列之。以备参
考焉。
〔按查文献通考。亦作李迅。其误作李逸者。见于国史经籍志。提要说失考。)
〔伍氏(起予)外科新书〕(旧作起子讹)宋志一卷佚
邹应龙序曰。大抵痈疽。发于背者。至危殆之疾也。多至不救者。夫岂皆命也哉。然有法可活。非膏涂末敷
之能愈。初觉便从头上作艾炷。宜泄蕴毒。使毒瓦斯亟夺。而无内蚀之患。惟头及颈则否。此更生法也。灼艾之外。
则又有奇方存。起予平昔屡用屡效。实不敢私。以广其传。开禧丁卯十月旦日。江南西路提刑邹应龙为之序跋。
刊于章首。(外科精要)
〔亡名氏外科积要方〕佚
按上见于朱氏集验方。
〔张氏(允蹈)外科保安要用方〕宋志五卷(书录解题作三卷)佚
陈振孙曰。外科保安方三卷。知兴化军毫社张允蹈家藏方。龚参政茂良刘太史夙为之序跋。
〔亡名氏五发方论〕书录解题一卷佚
陈振孙曰。五发方论一卷。不知名氏。亦吴晦父所录。
〔李氏(世英)痈疽辨疑论〕二卷存
史弥忠序曰。余尝观隋大业中巢元方等。着诸病源候论。其论痈疽诸证。固多本于古书。但能定人以必死之
期。而未尝示人以救死之方。然则此书流传于世。见之者毛骨竦立而已。果何益乎。近时陈无择三因方盛行。所
谓病有三因者。实原于金匮要略。非臆说也。其为痈疽叙论。谓阴滞于阳则发痈。阳滞于阴则发疽。而此二毒。发无定
处。常以脉别之。浮洪滑数则为阳。微沉缓涩则为阴。阴则热治。阳则冷治。可谓明白简易矣。然考其所用之方。则
不能无疑。如乳香连翘。与漏芦二汤。及洪丞相所序内补散。固已明言不可守此一法。而普攻之矣。但谓内因则
用远志。外因则用大黄。不内外因则用甘草。所谓阴则热治者。初未尝有方及之。后虽有内塞散一方。亦用附子。
但施之于热退脓血不止之时。非是用于其疾兴作之际。则夫热治之说。竟成泯默而无传可乎。余弟定叔得此疾于
积年患渴之后。不数日间。肿大如杯。势极可虑。不敢轻用外科。父子兄弟。相与为谋。惟有李君太医。老成更
练。可付兹事。丞致礼招之。至则诊其脉。察其证。遽举手相贺曰。此阴病也。见得甚明。无唐过忧。但用多备
雄附等料耳。暨服其药数日。病者大觉烦躁。且索冰水。沃手盥湔。至呼诸子来前。而诰李君曰。汝以附子杀我。
我死。儿辈忍不从汝取偿吾命乎。李君但笑而唯唯。不得已而应之曰。今夜乃住此药。退而语诸子曰。今正是服
附子时。舍则无药可进。况病患饮食精神。皆不失常。疮溃而脓如涌泉。皆善证也。非服附子之功而何。但用附
子。稍杂以他剂而进之。使不能别其气味。斯可矣。诸子如其言。遂收全功。病涉数月。用附子逾三百之数。皆
余所目击。向使李君初无定见。终无定力。顾不殆哉。余于此尤惜陈无择三因方证治。未及处热治之方也,李君
世攻外科。壮岁从古绾陆从老学。指下明彻。如洞见肺腑。用药亲切。如射必中的。晚岁遂为吾乡独步。一日与
余言。今老矣。且惮于出入。然医书之备。莫盛于今日。学人傥能按图而索焉。十岂不能得其五六。但痈疽一证。
实为至危之疾。乃绝无所谓热治之方。后学何所考据。况近世有不幸而罹此疾者。多发于阴。如忧虑郁结。色欲
过度。阳气衰弱。荣卫不调。非阴类乎。某辄犯不韪。着辨疑论。仍以常用既效之方。具述于后。因欲命工刻梓。
以广其传。幸不靳一语。与之即可。则其为不费之惠。夫岂浅浅。弥忠当不文辞。而此论不必以文而行远。于是
乎书。淳壬寅季秋既望。端明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史弥忠序。
李世英跋曰。仆年过从心。历医五十余载。耳闻目见。受此病者。十中仅有三二可保其生。缘此病有阴阳缓
急之异。盖医者不决。使病者惶怖。世英仅将家传积世秘效之方书。参考古今诸家之论。并亲承前辈诸老先生指
证之教。编成一帙。命曰痈疽辨疑论。其实只欲辨明阴阳之疑惑。次用药剂之轻重。非敢为赘言也。更望四方高
明之士。洞烛此书。或恐语未能尽善。悉为考证。庶得旨要谛当。欲广流传。深愿家家尽晓。人人自会。或城邑
市井。犹可命医。或道途阻。深山大泽。忽感此疾。仓卒之间。命医未及。但将此书详览。先别阴阳。随证施治。
庶不致阴阳错缪。举获康宁。为利益小补哉。时大岁壬寅淳二年仲冬晦日。雪岩李世英少颖书。
〔陈氏(自明)外科精要〕医藏目录三卷存
陈自明序曰。凡痈疽之疾。比他病最酷。圣人推为杂病之先。自古虽有疡医一科。及鬼遗等论。后人不能深
究。于是此方沦没。转乖迷涂。今乡井多是下甲人。专攻此科。然沾此疾。又多富贵者。内经云。大凡痈疮。多
生于膏粱之人。仆家世大方脉。每见沾此疾者。十存一二。盖医者少有精妙
能究方论者。问读其书。又不能探颐索隐。及至临病之际。仓卒之间。无非对病阅方。遍试诸药。况能疗痈疽。
持补割。理折伤。攻牙疗痔。多是庸俗。不通文理之人。一见文繁。即便厌弃。病家又执方论。以诘难之。遂使
医者鼯鼠技穷。中心惶惑。当下不下。悠悠弗决。迁延日久。遂令轻者重。重者死。又多见生疽之人。隐讳者众。
不喜人言。是痈疽发疾。但喜云只是小小疖毒而已。及至孔洪。遂致不救。又有病家猜鄙。吝其所费浩瀚。不肯
请明了之医。而甘心委命于庸俗之手。或有医者。用心不臧。贪人财利。不肯便投的当伐病之剂。惟恐效速。而
无所得。是祸不极。则功不大矣。又有确执一二药方。而全无变通者。又有当先用而后下者。当后下而先用者。
(多见一得疾之初。便令多服排脓内补十宣散。而及增其疾。此药是破后排脓内补之药。而洪内翰未解用药之意。
而妄为序跋。以误天下后世者众矣。陈无择云。当在第四节用之。是也。)又有得一二方子。以为秘传。惟恐人知
之。穹贵之人。不见药味。而不肯信服者多矣。又有自知众人尝用已效之方。而改易其名。而为秘方。或妄增药
味。以惑众听。而返无效者。亦多矣。此等之徒。皆含灵之巨贼。何足相向。又有道听涂说之人。远来问病。自
逞了了。诈作明能。谈说异端。或云是虚。或云是实。出示一方。力言奇效。奏于某处。此等之人。皆是贡谀。
其实皆未曾经历一病。初无寸长。病家无主。易于摇惑。欲于速效。又喜不费资财。更不待医者商议。可服不可
服。即欲投之。倏然至祸。各自走散。古人云。贫无达士将金赠。病有闲人说药方。此世之通患。历代不能革。
凡痈疽之疾。真如草寇。不守律法。出意凶暴。待之稍宽。杀人纵火。无可疑者。凡疗斯疾。不可以礼法待之。
仍要便服一二紧要经效之药。把定脏腑。外施针灸。以泄毒瓦斯。其势稍定。却乃详观方论。或命医者。详察定名。
是痈是疽。是虚是实。是冷是热。或重或轻。对证用药。无失先后次序。病者不必忧惶。医者确执己见。不可妄
立名色。怆惶惑乱。收效必矣。如近代名医李嗣立伍起予曾孚先辈。编集上古得效方论要诀。愚因暇日。采摭群
言。自立要领。或先或后。不失次序。其中重复繁文者削之。取其言简意尽。纲领节目。整然不紊。庶几览者。
如指诸掌。虽不能尽圣人之万一。使临病之际。便有所主。毋致渴而穿井。斗而铸兵者乎。时景定癸亥孟秋。宝
唐习医陈自明良甫序。
〔朱氏(震亨)外科精要发挥〕佚
接上见于宋濂丹溪朱公石表。
〔熊氏(宗立)外科精要附遗〕三卷存
〔薛氏(己)校注外科精要〕三卷存
薛已序曰。外科。盖指疮疡门言也。上古无外科专名。实于季世。后人遂因而分内外为二科。兹外科乃宋
陈良甫先生所着。虽以疡科名其书。而其治法。固多合外内之道。如作渴泄泻灸法等论。诚有以发内经之微旨。
殆亘古今所未尝道及者。可传之万世。而无弊也,第其他所设方药,亦不无宜于昔。而不宜于今者。非先生之术。
有未精要也。良由今人所禀。远不逮昔。虽使先生至今存。亦不得不因时而损益之矣。余于时自忘浅鄙。漫仿元
本之所既备而未悉者。断以愚意而折衷之。仍其旧名。厘为四卷。其补录一卷。则出余管见。同志幸勿咎其僭。
而进其所未至焉。嘉靖丁未春月吉日。奉政大夫太医院使致仕昊郡薛已谨序。
〔外科精要补〕一卷存
〔窦氏(杰)疮疡经验全书〕医藏目录十二卷存
申时行序曰。宋有窦汉卿者。以疡医行于庆历祥符之间。诏治太子疾。召入仁智殿下讯之。未几太子病愈。
辄嘉劳之。封为太师。以国老称。遂命制诸方。以弘济寰海外内。一时神其术者。咸知有窦氏疡医矣。然其书之
传于世者。分析种种。绘图定方。具有法度。信利人之妙术。济世之弘轨也。我朝以来。家有传焉。其方多验。
裔孙楠续授太医院医士。其子梦麟术业益工。声称藉甚。乃缉遗书。重增经验诸方。梓以行世。盖溯汉卿为合肥
人。尝游江湖。遇一至人。而其术益神。则医业之精。信非偶然者矣。梦麟号仲泉。今家常之无锡。与华太学复
阳游。复阳为秋官补庵公之子。比来京师。备能道之。
四库全书提要曰。疳疡经验全书十三卷。旧本题宋窦汉卿撰。卷首暑燕山窦汉卿。而申时行序。考宋艺文志。
不载此书。仅有窦太师子午流注一卷。亦不详窦为何名。疑其说出于附会。且其中治验。皆梦麟所自述。或即梦
麟私撰。托之乃祖也。国朝康熙丁酉。歙人洪瞻岩重刊。乃云。得宋刻秘本校之。殆亦虚词。
按窦杰金末人。事履详着于明堂经脉类。申氏说妄甚。
〔胡氏(元庆)痈疽神秘灸经〕医藏目录一卷存
杨子成序曰。人具五脏之形。而气血之运。必有以疏载之。其流则曰历。曰循。曰经。曰至。曰抵。其交际。
则曰会。曰过。曰行。曰达者。概又所谓十二经焉。十二经左右手足。各备阴阳者三。阴右而阳左也。阳顺施而
阴逆施。以三阳言之,则太阳少阳阳明。则阳有太少也矣。而有阳明者。取阴阳合明之意也。以三阴言之。则太
阴少阴厥阴。阴既有太少矣。又有厥阴者。取两阴交会之义也。非徒经之有十二。又有系络者。为系络之数。三
百六十五。所以附经而行。周流不息。若阴阳维跷冲带六脉。皆有所系。惟任督二经。则包乎腹背。而有专穴。
诸经满而溢者受之。初不可常而忽焉。宜与诸经并论。通考其穴,三百五十又七。此人身之常遍也。概经血所滞。
发而为痈疽。为疔疖。此皆气血不能通之谓也。历观诸经。传变不一。是经之滞。当审何经所发。何穴所滞。辨
视其穴。则用火以攻之。疏其源流。而无滞也。犹如沟渠塞其庭水泛滥。今胡元庆先生深穷妙理。周遍玄微。遂
缉十二经所滞之穴。毫端妙理。用以广生民之福。同跻仁寿之域也。至正甲子。永昌杨子成序。
〔薛氏(己)痈疽神秘灸经校补〕一卷存
〔齐氏(德之)外科精义〕国史经籍志二卷存
齐德之曰。夫医者。人之司命也。脉者。医之大业也。盖医家苟不明脉。则如冥行索途。动致颠覆矣。夫大
方脉。妇人小儿风科。必先诊脉。后对证处药。独疮科之流。多有不诊其脉候。专攻治外。或有证候疑难。别招
方脉诊察。于疮科之辈。甘当浅陋之名。噫。其小哉如是。原夫疮肿之生。皆由阴阳不和。血气凝滞。若不诊候。
何以知阴阳勇怯。血气聚散耶。由是观之。则须信疗疮肿。于诊候之道。不可阙也。历观古今治疗疮肿方书甚多。
其间诊候之法。略而未详。比夫诸科。甚有灭裂。愚虽不才。辄取黄帝素问难经灵枢甲乙。及叔和仲景扁鹊华佗
千金外台圣惠总录。古今名医诸家方论之中。诊候疮肿之说。简编类次。贯成篇帙。首载诊候入式之法。次论血
气色脉参应之源。后明脉之名状。所主证候。及疮肿逆从之方。庶使为疮肿科者。览此则
判然可晓。了无凝滞于胸次。一朝临疾。诊候至此。则察逆从。决成败。若黑白之易分耳。
四库全书提要曰。外科精义二卷。元齐德之撰。德之始末未详。惟其结衔。称医学博士充御药院外科太医。
是编先论后方。于疮肿诊候。浅深虚实。最为详尽。考周礼天官。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杀之剂。
注曰……谓刮去脓血。杀。谓以药食其恶肉。又曰。凡疗疡以五毒攻之。注曰。今医方有五毒之药。合黄。
置石胆。丹砂。雄黄。矾石。磁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着。以鸡羽埽取之。以注恶肉破骨则尽出。又曰。
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注曰。既杀而攻尽其宿肉。乃养之也。五气。当作五谷。字之误也。
节。节成其药之力云云。是则古者疡医。攻补兼施之明证。后之疡医。惟持攻毒之方。治其外而不治内。治其末
而不治本。故所失恒多。德之此书。务审病之所以然。而量其阴阳强弱以施疗。故于疡科之中。最为善本。书中
无一字及李杲。李杲平生亦不以外科者。原本附东垣十书之末。盖坊刻杂合之本。取以备十书之数。与所载朱震
亨书。均为滥人。孙一奎赤水玄珠引之。竟称东垣外科精义。不考甚矣。
〔滑氏(寿)痔篇〕佚
按上见于朱右撄宁生传。
第6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