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法(三)
属性:〔吴氏(景隆)脉证传授心法〕一卷存
自序曰。脉证传授心法。其来始自黄帝与岐伯问难。继而秦越人作八十一难经。以重明之。其间文义深奥。
后学率未易识。至晋王叔和作脉经。以发明素难之旨。实得诊脉之径路。识病之枢机也。无何好事者。撰为脉诀。
托叔和之名。传之于世。致使后人置脉经于高阁而不读。又况歌诀多以己意附会。而不本于素难脉经,其中多有
不能讲解之语。所以后人不得叔和正传。实斯道之不幸也。后有丹溪先生。深契内经之旨。知脉诀为高阳生谬言。
故敢排出冷生气等语。而不使乱叔和之脉经,医道至此。始晦而复明焉。愚故尝谓医家之有丹溪。如儒道之有晦
庵也。夫何后世业医者。往往以丹溪之言。为迂而不遵。虽有通真子杨仁斋滑伯仁等。相继而作。各出所长。以
发明之。然未有能会而为一者也。予幼因举不第。乃弃儒学医。朝夕研究。颇知义理一二。乃敢辄忘芜陋。会集
诸家之说。取其长。融会为一。名曰脉证传授心法。盖以便后学之记诵。以补前哲之未备耳。倘蒙后之君子。恕
其狂僭而改正之。则非生之幸。实吾道之幸也。弘治壬子六月既望。梅窗居士后学吴景隆序。
〔袁氏(颢)脉经〕二卷未见
按上见于嘉善县志。
汪氏(宦)统属诊法未见
徐春甫曰。汪宦。字子良。号心谷。新安祁门人。机之族彦。幼从兄宇习举子业。颖敏夙成。后弃儒就医。
潜心内素。有神领心得之妙。证王氏之谬注。如分鳞介于深泉净HT之中。诚有功于轩岐,启迪天下后世。医学如
瞽复明。质疑尺寸等论可见矣。为人质实。不以有学自矜。后游者甚多。所着医学质疑。统属诊法。证治要略等
书行世。
〔李氏(言闻)四诊发明〕明志八卷未见
〔卢氏(志)脉家要典〕未见
按上见于古今医统。
〔程氏(伊芳)脉荟〕医藏目录一卷未见
〔贺氏(岳)诊脉家实〕未见
按上见于海盐县志。
〔吕氏(夔)脉理明辨〕未见
按上见于江阴县志。
〔吴氏(洪)诊脉须知〕医藏目录五卷存
兰溪县志曰。吴洪。太平乡人。号悠斋。世习小儿科。传授口诀。洪恺悌柔和。视小儿风寒麻痘等证。诊脉
察色。不厌再三。有如己子然。故内外心感之。用药慎确。加减轻重。必重思之。不误伤人。不概受人谢。盖医
而有儒风者。君子取之。
〔诊脉要诀〕医藏目录三卷存
〔李氏(时珍)濒湖脉学〕明志一卷存
题词曰。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纰缪。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
先考月池翁着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
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
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所。
四库全书提要曰。濒湖脉学一卷。明李时珍撰。宋人剽窃王叔和脉经。改为脉诀。其书之鄙谬。人人知之。
然未能一一驳正也。至元戴启宗作刊误。字剖句析。与之辨难。而后其伪妄始明。启宗书之精核。亦人人知之。
然但斥赝本之非。尚未能详立一法。明其何以是也。时珍乃撮举其父言闻四诊发明。着为此书。以正脉诀之失。
其法分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代。二十七种。毫厘之别。精核无遗。又附载宋
崔嘉彦四言诗一首。及诸家考脉诀之说。以互相发明。与所作奇经八脉考。皆附本草纲目之后。可谓既能博考。
又能精研者矣。自是以来。脉诀遂废。其廓清医学之功。亦不在戴启宗下也。
〔章氏(季)医经脉要录〕国史经籍志一卷未见
〔鲍氏(叔鼎)图经脉证类拟〕国史经籍志二卷未见
〔方氏(谷)脉经直指〕明志七卷存
自序曰。大哉医之为道也。最难者莫甚于脉。最验者亦莫知于脉。以所难者。莫知可求。以所验者。莫舍
可知。岂可懵然无知之人。而强道知之之术。不按诊法。而自是用治。殊不知气血寒热。表里虚实。皆从何来。
酸辛甘苦。温凉咸淡。亦从何施。升降补泻。汗下宣通。尤从何用。是故古之圣贤出。而有好生之德。设脉知病。
对证用药。立三部而通五脏。由七诊而分九候。取其轻清重浊。而断其表里虚实。分其浮沉迟数。而察其内外寒
热。此千古不易之法。为后世医学之准绳也,今之愚者。徒知病之所来,而就施药之
所治。则虚实有不论也。补泻又无法也。所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吾尝战兢惕励
于此。考内经之旨。立七诊而不能尽备其源学。叔和分表里九道。又难入于隐微之地。使后之学人。迷惑者多。
何况于造道升堂入室之所也。或偶然侥幸。一时医治。几人病痊。则曰我明此道也。我能治此也。又不知略少难
处。用药不灵。则举手无措。或人问博。则汗颜无答。方知有弗能也。我之门人小子。不若用心于克学之际。而
舒怀于临症之时。使言谈有论。治病有法。切脉有验。而为高明之士。不狭于人下者矣。吾因诊脉之甚难。固立
阶梯之直指。诱掖奖进。以明后学之愚。以引精微之地也。是为序。万历甲戌仲夏一日。钱塘后学医官方谷谨识。
〔亡名氏脉学秘传〕国史经籍志一卷未见
〔徐氏(行)脉经直指碎金集〕未见
按上见于浙江通志经籍类。
〔翁氏(宜春)脉学指掌〕医藏目录一卷未见
〔诈氏(兆祯)诊翼〕医藏目录二卷存
许兆祯曰。甚哉医之难言也。甚哉脉之尤难言也。粤自羲黄开其源。和缓浚其流。扁鹊仓公仲景华佗扬其波。
而脉道如日中天。然犹各明一义。漫靡统归。晋王叔和罗其成。
而次脉经九十七篇。囊括似为详尽。第支于万派。读者苦之。迨六朝诡叔脉诀一出。遂蝇然易其卒业。(按二句难
解。恐是讹文。)而经寻沉掩不行。彼诀乃高阳生援经剽窃。而不合经义者多。观其所立。七表八里。即内外阴阳。
已大戾厥旨。他何论焉。自兹已还。作者鳞次而出。无不拾其牙后。以证己唾者。独王裳着阐微论。始议脉诀论
表不及里。其空谷足音
哉。顾事雕刻太深。而坐谫露殊甚。夫既知七表八里之陋。而犹然增长数二脉为九表。加短细二脉为十里。意阴
阳之数。极于九与十也。吁脉之动静。固阴阳所生。而其变化。岂名数可限。试观内经以来论脉即义辨形。触体
成状。至有不可名状。果七表八里能尽耶。况脉以表里名者浮沉耳。他因浮而见。皆为表。因沉而见。皆为里。
讹以传讹。总邻笑步。亦所贵正哉。降是家筑一墙。人执一凿。炫奇贾异者。又毋虑数千种。其说愈长。其故武
愈失。犹之青出于蓝。转施丹HT。色滋绚而益背其祖矣。余因伏而思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圣经
贤传具在。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得毋可因流见流者耶。于是参互考订。口诵心维。积之数载。庶几哉梦觉之
顷乎。而犹虑觉之复梦也。聊择微所有得者。而拂之纸帙。竟以质之刘诚意公。公曰。此可谓诊翼哉。因叩之梓
以传世。夫章寻句摘。非体也。揣摩臆度。非明也。敢云发所未发。为诊脉家羽翼哉。虽然。公之命不可辞也。
遂授梓之。而并识此。
按上据医四书录之。别有一本。题曰脉镜。盖系书坊所妄改。
〔吴氏(昆)脉语〕二卷存
自序曰。脉者指下之经纶也。斯而或昧。轻则系病之安危。重则关人之生死。诚不可不语者。自六朝高阳
生伪叔和而着脉诀。脉之不明也久矣。余幼慕是术。窃有悯焉。敬业之余。每以素难灵枢脉经甲乙。及长沙河间
东垣丹溪之书。间阅之。越十年。以举子业不售。里中长老谓余曰。古人不得志于时。多为医以济世。子盍事医
乎。奚拘一经为也。余于是投举子笔。专岐黄业。乃就邑中午亭余老师。而养正焉。居三年。与师论疾。咸当师
心。师勉余友天下士。嗣是
由三吴循江浙。历荆襄抵燕赵。就有道者。师事之焉。或示余以天人贯通之道。或示余以医儒合一之理。或示余
以圣贤之奥旨。或秘余以家世之心传。其间讲求脉理。出入岐黄者。未常乏人。然童而习之。白首不达者。又不
可以枚举而数计矣。呜呼,一指之下。千万人命脉所关。医家于此而懵焉。是以人为试耳。世之疲癃生理残障。将安
赖之。于是以孤陋之闻。集成语录二篇。以告同志。虽未敢以为可传。然杨园之道。倚于亩丘。是亦行远升高之
一助云尔。
〔孙氏(橹)脉经采要〕未见
浙江通志曰。孙橹。号南屏。东阳人。性颖异。精岐黄。五都有单姓。妻产死三日。心尚温。橹适过之。一
剂而苏。竟产一男。又有人头生瘤痒甚。橹曰。此五瘤之外。名为虱瘤。决破之。果取虱碗许。遂全。其效多类。
着有医学大成。活命秘诀。脉经采要等书。
〔王氏(宗泉)脉经本旨〕未见
按上见于钱雷人镜经序。
〔姚氏(浚)脉法正宗〕未见
按上见于江南通志。
〔亡名氏脉赋〕六卷未见
按上见于绛云楼书目。
〔持脉备要〕一卷未见
按〔天元脉影归指图说〕二卷存
跋曰。夫脉道至妙。圣人秘宝。阴阳隐奥。其理幽微。非神明何以能见死生。善言事理者。须识今古。故云
三部五脏易识。九候七诊难明。凡习医徒。若不晓其指下。察其形
质。安能断定凶吉。虽使披诵医书。至于白首。终无识者。余撰此图于天元诀内。搜方辨五行之方色。布六脉之
要。文繁者歌之于图。难明者资之于影。谨撮其要。于以示后来者尔。
〔申氏(相)诊家秘要〕未见
潞安府志曰。申相。长治人。通方脉。研究脉理。尤精伤寒一科。着诊家秘要。伤寒捷法歌。活人多应。
〔黄氏(武)脉诀〕未见
山阴县志曰。黄武。字惟周。少颖敏。有志康济。尤善古诗文。事举子业不就。遂精岐黄术。先是越人疗伤寒。
辄用麻黄耗剂。武独曰。南人质本弱。且风气渐漓。情欲日溢。本实已拨。而攻其表。杀人多矣。乃投以参。
辄取奇效。自是越之医咸祖述之。一时名医。如陈淮何鉴。咸出其门。所着有医学纲目数百卷。脉诀若干篇。行
于世。
〔唐氏(继山)脉诀〕未见
会稽县志曰。唐继山以字行。万历年间人。住安宁坊。少喜读书。长而习医。以温补为事。多奇效。尤能以
脉理。决生死于数年前。人至今称之。有脉诀行世。
〔邹氏(志夔)脉辨正义〕五卷未见
靖江县志曰。邹志夔。字鸣韶。其先丹阳人。少业儒。一再试不售。辄弃去。怡情坟典。于书无所不窥。为
人朴雅。则古称先。严于取予。一介不苟。中年精医术。尝罗远古扁仓。以及近代刘李诸家之书。着脉辨正义五
卷。言言理要。与素问灵难相发明。邑人朱家为之传。
〔刘氏(会)脉法正宗〕二卷存
自序曰。岁己酉。余司训云阳。因寅僚冯公直华索脉要
于余。遂辑脉法三卷授之。大抵多祖述内经。而出入卢扁叔和之旨。且也顺文注释。经络症治,靡所不备。公读
之跃然曰。自古论脉者多。然繁者搏而寡要。简者略而不明。未有若此书之详且善者。所谓美则爱。爱则传者。
非耶。因名之曰正宗云云。
〔沈氏(野)诊家要略〕未见
按上见于顾自植暴证知要。
〔李氏(盛春)脉理原始〕一卷存
张氏(三锡)四诊法一卷存
〔方氏(炯)脉理精微〕未见
福建通志曰。方炯。字用晦。莆田人。尝与方时举诸人。为壶山文会。精医术。时有一僧暴死。口已噤矣。
炯独以为可治。乃以管吹药纳鼻中。良久吐痰数升而愈。前后活人甚多。有酬以资者。贫则却之。富则受之。以
济穷乏。自号杏翁。着杏村肘后方。伤寒书。脉理精微等书。传世。
〔孙氏(光裕)太初脉辨〕二卷存
自叙曰。余髫年失怙。倚母为天。受遗经而继志。尊慈训以闲家。不意事变迭兴。忧危百出。随且病魔我
侵。而家丁屡受。仓卒求医。半为药误。爰以攻苦之余。抉灵兰秘典。金匮玉尺等书。深知古圣人之重民命若此。
第四诊之法。古来并重。今特以按脉为尚。故经生术士。莫不精研脉理。群以叔和脉诀为宗。余初诵而莫如其解。
及细玩之。始悟其不合内经者甚多。犹不敢遽以为非。怛违众所尊也。及阅脉诀刊误。濒湖脉学。诊家枢要。脉
诀图说。愈知此书非晋太医令王叔和之真诠。乃六朝高阳生之误诀也。余虽不敏。窃欲僭订其讹。因以先贤之折
衷。参错肤见。着为一
书。非敢为后学之指迷。聊以明一己之无谬尔。乃期生欲为刊布。而木生相与协赞焉。余念此书一人之管窥。恐
未足以公世。适会吴兴谢道宾盘桓于期生醉古居。两越月日。促膝而谈。言无不合。因此前所集同栖云□如。共
相质明。以祈攸当。乃始付梓人。复参订于颐生微论之旨。列其叛内经者十事于后。鲜不甚叛者。俟病机本草等
书续出。悉为校定。若夫知我罪我。兹姑听也。虽然。世之医病两家。咸以此为首务。不知切乃四诊之末。所谓
巧也。况脉理渊微。生死反掌。何可轻视。欲会其全。非四诊不可。是为识。明崇祯乙亥岁长至日。浮碧山人孙
光裕撰。
〔石氏(震)脉学正传〕未见
武进县志曰。石震。字瑞章。得名医周慎斋之传。尝云治病必先固其元气。而后伐其病根。不可以欲速计功
利。刻有慎柔五书。慎斋三书。脉学正传。运气化机。及医案诸书行世。
〔赵氏(献可)正脉论〕未见
按上见于鄞县志。
〔施氏(沛)脉微〕二卷存
施沛曰。沛反复内经灵枢。以迄仓扁仲景叔和诸书。此参彼证。沉酣四十余年。今识见颇定,始敢祖述轩岐
之旨。纂成脉书。然其书浩瀚。难于记诵。故复撮其要略。约为是编。以视初学。俾步趋不谬。若欲登轩岐之堂。
入仓扁之室。必须仰钻灵素。卓有定见。庶不为邪说所惑。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周氏(宗岳)脉学讲义〕未见
按上见于滨州志。
〔卢氏(之颐)学古诊则〕四卷存
王琦序曰。医家以望闻问切为四要。夫闻与问。按式而行之。如以灯取影。罔有不合。无难也。若望色一
端。所恃者。目力之精巧。辨之于隐微之间。用之稍难矣。至于切脉。凭之于指。会之以心。古谓在心易了。指
下难明。乃难乎其难者也。晋唐以后。脉学之书日增矣。各抒所见。互有短长。伪诀流传。更相淆惑。学人于此。
不能无多歧亡羊之患。卢子繇先生独采内经之微言。参以越人仲景之说。荟萃成书。分为四帙。名之曰学古诊则。
明当从古先圣哲之言以为则。而无事劳心于后人之纷拿云耳。先是子繇遵其父遗命。着本草乘雅。年二十八耳。
越十八年。而乘雅乃成。于是注伤寒。越五年。而伤寒金针亦成。于是注金匮。自言参核本草毕。而右目眇。疏
钞金针终。而左目又眩。大抵由心劳血耗所致。至五十六。两目遂蒙。于时论疏金匮。甫及其半。不能复亲书卷。
时从冥目晏坐中。摩索其义。有所得口授子婿陈曾篁录出之。遂以摩索名其书。年届六十。始获成编。此皆其书
中自叙。有岁月可考者也。诊则不知起于何时。小叙中并不纪岁月。大抵先已具稿草创。至摩索告成。始着意剪
裁。未及六年。子繇即世。臆揣此编殆未成之书耶。观其前半。纵横错综。俱有条贯。然二帙之末。所谓六部
四时寸口三条。只列其目。其辞缺焉。若三四两帙。则文本讹落。兼有错乱。所引内经。删节字句。全失义理者
有之。又其叙次分起条目。与一帙之连章累牍。脉络贯注者。迥乎不同。核以小序所云。一意就绪。恐难饰会者。
殊不相合。又云。简阅诊则。破讹转甚。扶疾命曾篁对读。庶得无漏者。亦殊不然。大抵由易稿时。书人倦堕。
故遗落其字句。
子繇既抱西河之疾。不能亲自校勘。即命子婿对读。一时未遑卒业。迁延岁月。而观化之期已至。故前后异同若
此。断以为未成之书。殆无疑矣。世之读是书者。于前半。苦其段落之联缀。而起止难辨。于后半。苦其文义之
有重有缺。而头绪纷错。至援引灵枢素问之辞。文奥意深。理精旨远。俱无训诂。校会尤难。往往读未终帙。倦
而思弃者有矣。余为此惜。乃详加考订。随其文义。区分而界隔之。使检阅者易。于寻索。诠论者便于研求。至
于理旨深邃者。搏采名贤之论。而折衷焉。音释未明者。旁求字学之书。而参考焉。庶几疑义可以冰释。诵读得
无舛错乎。若夫鱼豕混淆。文句遗漏。或更字以正其讹。或增字以昭其义。总蕲完此书之眉目。而不使有残缺失
次之嫌。亦兼以启后人之愤悱。而得以有辨惑释疑之益。非敢于先哲妄起异同也。后之学人。于此四帙。果诵而
能解。解而能明、明而能会通以用之。又安有心中之未了。而指下之难明哉。虽然诊脉。特四要之一耳。昔人谓
医有四要。犹人有四肢。一肢废不成完人。一要缺不成上医。余尝晤先生之曾孙玉成。知其家藏。固有未刊色诊
一编也。学人更能精究于是。而复益之以闻。参之以问。四要全而脏腑阴阳虚实。自能辨晰其精微矣。奚待饮长
桑君药。而始有洞垣之视也夫。乾隆三十五年。岁次庚寅。五月丁丑朔。胥山老人王琦述。
〔李氏(中梓)诊家正眼〕二卷未见
〔尤氏(乘)增补诊家正眼〕二卷存
自序曰。西晋王叔氏所着脉经。其理渊微。其文古奥。读者未必当下领会。以致六朝高阳生伪诀。得以行于
世。而实为大谬。士材李夫子以良相之才。而屡困场屋。数奇未
遇。旁通岐黄之学。遂登峰造极。足以继前贤而开后学。着为正眼一书。真暗室一灯。与叔和脉经并不朽于霄
壤间。就谓良医之功。不与良相等哉。向有原刻。始于本朝庚寅。惜乎即罹散失。越十年。予重加考订。付之剞
劂。后复校本草通玄。病机沙篆。合为三书。行世已来。将五十年。使遐陬僻壤。咸得私淑李夫子矣。奈其板将
颓。且更思有未详。如四诊之类。僭补无遗。重登梨枣。今四方君子。读之悟其理。以大其用。而医士之不易为
者。可共为焉。岂不甚快。吴下门人尤乘拜题。
〔李氏(中梓)脉鉴〕未见按
〔蒋氏(示吉)望色启微〕三卷存
自序曰。慨自书之兴也有运。书之衰也有劫。何以故。上古典谟。遭秦火而殆尽,至汉绛帐传经。迄今以
为美谈。况三坟在唐虞之前者乎。至扁鹊起。而仓公华佗诸公。递相授受。而后彰显。其文类多汉时语。自后学
者多习汤液之术。置灵素二书。深微莫究。至唐太仆令王冰。始释素问。后发明者不一家。独灵枢九卷。宋元以
前。无有注者。及太医玄台马氏为之注释。五千余年未明之书。一旦豁然。实希有之事也。奈为读者珍藏。未易
得见。甲申乙酉间。际沧桑之变。避兵于赤松子采药处。案头惟有灵枢原文一部。取而读之。至五色篇。心入其
奥。忘飧废寝。胸中如有未了事状。若是者一年。揣摹始成。释其文绘其图。犹恐千虑一失。藏而不露。后复取
希夷风鉴诸书。阅其部分。较之灵枢。若合符节。予喟然叹曰。书之宜明也。亦有运乎。更将灵素望色之旨。反
覆绎。一句二句。阐化一章。日之月
之。积而成集。其间增删较改。殆经七易。欲商同志。不克就梓。置之匮中久矣。辛亥秋。吾友日生柳子见而喜
甚。参酌尽善。分为三册。付之镌者。以公天下。呜呼。此书之成也。参之则虚空欲碎。书之则铁砚将穿。非遇
沧桑之劫。宁有暇至此乎。劫乎亦运乎。若因劫以为运。吾亦不知其为解矣。
〔王氏(宏翰)四诊脉鉴〕未见
按上见于吴县志。
〔张氏(璐)诊宗三昧〕一卷存
四库全书提要曰。诊宗三昧一卷。国朝张璐撰。是书专明脉理。首宗旨。次医学。次色脉。次脉位。次脉象。
次经络。次师传。次口问。次逆顺。次异脉。次妇人。次婴儿。其医学篇有云。王氏脉经。全氏太素。多拾经语。
溷厕杂说于中。偶一展卷。不无金屑入眼之憾。他如紫虚四诊。丹溪指掌。撄宁枢要。濒湖脉学。士材正眼等。
要皆刻舟求剑。挨图索骥之说。夫得心应手之妙。如风中鸟迹。水上月痕。苟非智能辨才。乌能测其微于一毫端
上哉。其言未免太自诩也。
〔何氏(镇)脉讲〕未见
〔脉诀〕未见
按二书。见于本草纲目必读类纂。
〔程氏(云鹏)脉覆〕未见
程云鹏曰。脉覆。叔和之书。伪乱难凭。李士材根据素问。考据甚悉。分列二十八字。窥深迎浮。后生小子。
殊苦寻究。和气二气之说。又未能吻合岁运。是用正之。(慈幼序)
〔陈氏(治)视诊近纂〕二卷存
〔黄氏(韫兮)脉确〕一卷存
黄韫兮曰。脉理作为歌。便诵习也。其以浮沉至数。及不以浮沉至数辨者。各从其类。欲其易分别也。浮沉
等脉。即用浮沉等字之韵。欲其不混淆也。脉之应病。以内经为主。内经未详者。以脉经补之。脉经未详者。以
历代明医之说补之。欲其简而该也。有是脉。即有主是病之由。复逐句笺释于其下。欲明且畅也。较前人脉赋脉
诗。颇有胜处。有志医学人。由此入门。虽曰快捷方式,实为正路矣。
〔舒氏(诏)辨脉篇〕一卷存
自序曰。昔人云。脉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可言传者。迹象也。中有神理。必意会而心悟之。非言辞之所
可达。此其欺我也。悟得到。便说得出。说不出者。必其悟不到者也。岂非其说之诞乎。盖仲景教人望闻问切。
以临证不易之法也。望者。望其颜色气色。以察形体之荣瘁。闻者。闻其语言声息。以审内气之盛衰。复问其病
起于何时。得于何因。所见之证。属于何经。或兼见何经之证。于是再问其平日有何旧病与否。其本气宜寒宜热。
则病之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确有所据矣。而后切其脉以验证。不过再加详慎之意。并非尽得其证于脉息之中。
倘脉证不符。犹必舍脉而从证。可见重在证。不重在脉。故以切为独后。彼不谙仲景之法者。藉脉理之说。文其
陋而欺于世也。至于望闻问三字。不得其传。而病之六经阴阳表里。懵然不识。求其不杀人者。几希矣。且即以
二十七脉言之。于中不无缺略。取义命名。亦有舛谬。譬如芤脉中空。谓其状若芤葱。曷若以离中虚状之。革脉
浮大。中候沉候皆不见。谓其状若鼓皮。曷若以艮覆碗状之。牢脉浮大。浮候中候皆不见。谓其脉象牢
坚。曷若以震仰盂状之。凡此岂非其取义之不精。命名之不当乎。又常有中候独见。而浮沉皆不见。状若坎中满
者。有浮候不见。而中候沉候并见。状若兑上缺者。有见于中候浮候。而沉候不见。状若巽下断者。脉诀无此名
目。岂非缺略乎。今皆不之较。第以人皆言脉。予亦毋庸不言。特不易言者。不欲以玄渺而无据者误人也。兹将
二十七脉之迹象。逐一分疏。而复辨之以理。于中以浮沉迟数四者为纲。诸脉乃各从其类。列于其下。俾学人了
然于心。即可畅然达之于口也。并将奇经八脉。妊娠诸诊。概为摘入。以备查考。至于主病。但以浮沉迟数。有
力无力。验其表里寒热虚实而已。尚有不尽然者。而况其余乎。兹皆不录。大清乾隆四年己未。子月长至日。进
贤舒诏驰远自识。
〔沈氏(金鳌)脉象统类〕一卷存
沈金鳌曰。人之有病。七情所感。六淫所侵。重则脏受。轻则腑受。深则经受。浅则肤受。象现于脉。脉诊
于指。人与人异。指与肉隔。气有长短。质有清浊。且阴阳殊其禀。寒热虚实互其发。而欲于三指之下。顷刻之
间。脏腑毕现。洞幽彻微。不有犀照。何能毫厘不差。因着脉象统类一卷。诸脉主病诗一卷。(俞尊生序)
〔诸脉主病诗〕一卷存
题词曰。濒湖脉诀。各有主病歌辞。然只言其梗概。余撰脉象统类。各脉所主之病已详。但琐碎无文义相贯。
难于记识。因仿濒湖法。作二十七脉主病诗。阅者读此。复按核统类。则某脉主某病。某病合某脉。庶益洞然于
中矣。
〔吴氏(仪洛)四诊须详〕未见
按上见于本草从新序。
第1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