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来缘起食谛界择中前一总颂列其六门以明缘起食谛讫。自下第二有半总颂列其三门。别明界择。一是总义等。二是光等。三明受等。下有四别颂释初半别颂。解初总义等有四门。一是总义。二是自类别。三似转。四三求。长行中。初解总义。景师云。此中现起十八界及十八界种子皆名住自性也。达师云。住自性界者。一向约无记现行及随眠十八界。皆增长界者。是善恶性者也。第二解自类别。大恶叉聚者。三藏云。恶叉相如此间无食子而非也。一堪染。二押取油。家家尽有一聚多聚。第三解似转。如文。第四解三求中。先解梵行来。言是二为依者。一久所作无妄失念。二久所说无妄失念也。言如是且说信增上力渐修三学者。结前所明无明界。所随六处已下。明有求界是种子。又无明界已下。明欲求。次有一颂解前第二先等。有七门。一三七界相摄。二见想。三希奇。四差别性。五安立。六寂静。七愚夫。长行释中。初解三七界相摄。先开列三界七界。人多释云。色界中亦摄欲界者。文相不似摄色也。当知此中已下。第二辨其相摄。又诸色贪下。偏解七中前二界。以难见故。言由见由受至及清净界者。景师云。于色界地由见起贪。由受起贪。名为黑闇。为对治彼观于不净。立光明界。为舍不净观行复观净色。立清净界。即净解脱。达师云。由见故显光明界。谓三禅已上。由受故显清净界。谓第四禅色等。又于如是七界下。劝知七界。七界遍知应了知。是初门。于得方便应当了知者。
是第二门。即于其得应当了知。是第三门。于所为应当了知者。是第四门。依此四门下次第解脱初门。如是诸界所有遍知由四因缘应当了知谓有相违所治而相待故者。是一因。缘狭小无量而相待故。是第二因。有及非有。是第三因。有上无上而相待故。是第四因。黑闇为缘施设光明不净为缘施设清净者。于色起贪名为黑闇。初二解脱修不净观。治彼色贪立光明界。谓内有色外观色内无色外观色等。为舍不净复观净色立清净界即净解脱故。云不净为缘施设清净。色趣为缘施设虚空者。皆色观空。如是名为有相违故。待彼所治施设能治等者。结由初因立前三界。次云由缘狭小境识为缘故施设识无边处者。由第二因故立识处。次云由小所有为缘故施设无所有处者。由第三因故立无所有处。次云由一切有最胜现前已下。明由第四有上无上因缘。施设第六第七二界。此依初门遍了知也。下解第二于得方便了知。又有想定名为有行乃至获得第一有定者。是第六界。于一切想不思惟故于无相界正思惟故萨迦耶灭者。即无相三昧所缘择灭名为灭界。由无相故随顺获得灭定灭界者。此文即说第七灭界兼取灭定。如是二种不由行定随顺获得者。一择灭。二灭定。不由假想行定即得解脱住故者。有为解脱。住解脱者。无为解脱。自下第三。即于其得应了知。谓如是诸定至名为随得诸界是也。下明第四于得所为应当了知。又此诸界能随获得八解脱定当知初界能随获得第一第二者。光明界摄初一解脱也。其第二界能随获得第三等者。第二清净界摄净解脱。其余五界如其次第能随获得五解脱定者。其四无色界摄四无色解脱灭界摄灭尽解脱也。第二解见相。有二复次初复次云此二说者行者者。谓即说者为一。行者为第二也。复次中。第一迟钝人。一向信他所说一切见趣。第二非迟钝人。但信自许随遍何见趣。不信余人所计见趣。第三利根人。一切皆不信。就中有二。一明邪见行。二明正见行。第三复次云。又若于其所受学处有坚固执乃至能焚灭故。坚固执人身如苇舍。少有善法如在舍虫。固执邪见如火烧灭舍及善根。即此补特伽罗乃至退失功德善法者。三藏解云。闻思修慧名坚固执。能治前火。有前执火人无闻思修坚固执。退失功德也。与此相违当知出离等者。与前无闻思修人相违。当知出离邪执。即见无恚无害等。三藏云。应言与此相违如其所应当知出离。无恚害出前相违之法故。上来三段解相见竟。自下第三解佛有二希奇。
一显无我。二善恶之业亦不已。有二有情。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在家有情为求财宝初兴加行名发起界者。求少财物也。下明求大财宝。即此诸界从自方所至余方所从未摈舍者。未别家时。已摈舍者。别妻子时。俱于二处者。一未得处。二已得处。出家有情先乐出家为少求。后大精进等。名大求也第四解差别性。如文。第五解安立。由四因缘立三种三界二出离界。四因者。一外不出离出离等。三种三界者。一欲等三界。二色无色灭界。三断灭无欲界。二出离界者。五种六种。此中欲贪为缘立欲界。出离此界立色界最初静虑。由寻喜乐出离义故立上三静虑者。文少。具足应言由寻伺离立二禅。喜出离故立三禅。乐出离故立第四禅。由色有对种种性想出离立空处者。色想是青黄等想。有对想是长短等想。合前二为种种性想。不同小乘说。由色者。眼识相应想。者对者。与四识相应想。种种性者。与意识相应想数也。由空识无所有想出离义故立上三是为第一。外不出离而出离义故。立欲等三界。又色界已下。明由第二因复立三界。又色界中非是毕竟已下。明由第三因复立三界。无增上慢者。下明由第四因立二出离界。指如第十一卷释。第六解寂静。如文。第七解愚夫。先辨愚智相。后随义分别。前中先辨愚夫相。后通显聪慧相。前中。初标列二种。后解释二种。他虽正行亦能令苦者。由行邪行。损他妻子及以财物。他虽正行。亦生他苦。又由无色已下。随义分别。但辨第二相四处。先明六十二界建立所以。有十三分别胜。长阿含。由染想寻思立欲恚等三界。由净寻立无欲恚等三思又由三界染净二品遍行义故有余四界等者。四蕴通三界。通染净故。色则不尔。解界中有三种。谓总义等光等受等。已解前二。次解第三。受等有二颂。初一颂九门。一自性。二因缘。三见。四染。五数取趣。六转差别。七道理。八寂静。九观察。长行文作二复次释。初属当颂本列其九门。二次第解。一自性。即是三受。二因缘。即苦触乐触不苦不乐触也。二又诸乐已下。解苦受之过。于二更续能随顺故者。景师云。舍不离苦苦坏苦故。是行苦。达师云。此舍受灭次第或生苦受或生乐受。能顺生苦乐二受。故云于二更续也。四从于乐受中有贪随眠下。解染也。问云。于乐受等所有诸受现前分位一切烦恼未断。
是二受起皆为一切烦恼随眠系缚。何故但云乐受贪随眠苦受嗔随眠等。故论为通难于乐等所有诸受云云。乃至为欲永害诸随眠熟修梵行非唯为遣诸缠因缘者。为断一切随眠故修梵行。非唯断彼现起缠也。五从无思择力补特伽罗已下。解数取趣。六又彼诸受自性所依下。解转差别。七又诸苦受一切众生已下。解道理。八又彼诸受应知略有三种寂静已下。解寂静。乐言论者。第二重解寂静。景师云。此文分明证在定时有细寻。三藏每云在方便有寻伺入定则无。故在定有但是方便。不在根本。今此文说定中有细寻伺。不言根本及与方便。道通得有。理亦无妨。达师云。三藏会通此文约方便定为论。我所论者。约根本定为言也。九又由七行已下。解观察。于诸受中观受七相中。第二受因。释中开为三种。谓现在流转还灭因缘。当来别观流转为一。还灭为一。故成七相。第二颂中有七门。一受生起。二劣等。三诸受相差别。四见等为最胜。五知差别。六问。七记。长行中。初解受生起。先开章立宗。后征问别解。于中有二。初明有情众。后约之广辨诸受生起。文分有二。初约在家出家以辨诸受生起。后约外道内法以辨。前中。初约二众以辨二缘生受。后别辨二众。一明在家。言又由最初染污欲触现行领纳彼缘所生诸受者。前三门次。一欲二寻三触。后三义中。一染着力者即生彼破。二作意力。即生彼寻。三境界力。即生彼触。染着不舍长时相续不得寂静。此是第七义门差别。又彼欲等已下。由三缘现行故。彼品烦恼在行者身未永断。此即第二义门差别。第二明出家。若诸出家未离贪者等者。本为舍欲出家故。染着力所摄受欲而得寂静。作意境界力所摄受寻触未静。
由是因缘于彼触处未修寻治未作离欲。于曾受境非理作意同现行。于胜妙境有触现行。若于寻思见过患厌欲如前说已得寂静。由是因缘寻亦寂静即离欲初禅。唯触未静若遇妙境染触便生。未离二禅已上欲。若于诸欲已离贪者。一切寂静一门差别。已离二禅已上欲也。复有一类已下文者。谓有类未离贪者。由于诸欲生贪未断。诸寻染触未永断故。皆未寂静。若于诸欲贪欲已断证初定欲已。静虑未静。于初定已离贪者乃至非想未离贪者。二已寂静触未寂静。超过有顶。一切寂静。是名第二门差别。前门中说厌欲出家故。于染着之法生欲已得寂静余二未静。今后门说复有一类于诸欲中未离贪者由于诸欲未断故一切未静。已离欲贪得初静虑竟已者。则与前同。下约外道内法以辨诸受生起。前辨外道。后明内法。又住内法乃至彼未寂静为缘生受者。四向名向道。亦可七人俱向无学俱名向道。第二解劣等门断五法修五法。指如三摩呬多地。达师云。能断五法者。欲恶不善法等。能修五法者。初禅中五支也。今勘第十一卷。云初静虑中说离生喜乐。由证住此断除五法。谓欲所行喜。欲所引忧。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忧。不善所引舍。又于五法修习圆满。谓欢喜安乐及三摩地。又喜乐舍劣中胜品等者。喜在欲为劣。初禅为中。二禅为胜。乐在欲界初禅为劣。二禅为中。三禅为胜。舍在二禅已下为劣。三禅为中。第四禅为胜。第三解诸受相差别。言或有无开觉者乃至苦乐无性所显者。据无苦乐名不苦乐。非谓别有不苦乐也。是故世尊至假设为有者。外人引经为证。即依苦乐寂静以为舍受。下为解释。世尊为欲开晓彼故乃至广说。此文即说舍受。自是寂静岂说苦乐寂静为舍耶。然佛世尊约第一义说有三种寂静乐。下明离贪嗔痴缚所得无为体。又胜住乐与乐相似。九次第定灭定最胜名为胜住。第四解见等最胜依止。如是色类见闻乐想有者。开此五句。下次第解。第四或天有或在人有者。即是一往来身而得漏尽。第五解知差别中。初明了知应知事。后辨了知境事差别。前中。前辨了知谛别有用。二引经四句。配前四用。即有四句。下辨了境事差别中。先约杂染品辨境差别。后约清净品辨境差别。前中。七者有喜乐识所行边际差别者。七识住也。九者喜乐执藏有情生处安住边际。九有情居也。第六解请问。后四种者。
谓一切皆无常等。明一向记。故思造业已下。明分别记。景师解云。故思造业当受于苦。此非一向获得者。此业通于善恶。云何定言当受于苦。舍现法中定般涅槃亦非一向者。离舍苦乐舍受不定现般涅槃以通凡圣皆得舍故。此二复次当分别记。达师云。或得于舍者。此故思所造业或有舍却义于现法中定般涅槃亦非一向者。若有人问言一切圣人定于现法中般涅槃耶。今分别答言非一向以不定故。今判故思造业当受于苦此非一向者。为一向获得于舍乃至亦非一向为第二。解释同景。反诘置记。文显可知。第七解记别门。言又诸如来善避他论等者。泰师等云。一外道问神我等。是定不应记法。然彼作不定问言神我与身为一为异。如来默答避之。二于喜乐与色等别义法。是决定应记别法而作一异不定问。又喜乐与诸四取烦恼义别作不定门。如来皆能避之
第10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