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洞玄灵宝定观经注>第1章
  經名:洞玄靈寶定觀經註。原不題撰者,經文約出於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際。又據徒跋,註文當係唐代道士泠虛子撰。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玉訣類。參校本:《雲笈七籤》卷十七。
  洞玄靈寶定觀經註
  冷虛子註
  靈者,神也,在天曰靈。寶者,珍也,在地曰寶。天有靈化,神用不測,則廣覆無邊;地有眾寶,濟養羣品,則厚載萬物。言此經如天如地,能覆能載,有靈有寶,功德無窮,證得此心,故名靈寶。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動。觀者,慧觀也,如天常照。定體無念,慧照無邊,定慧等修,故名定觀。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
  左者,定也。玄者,深妙也。真者,純也,一而無雜。人者,通理達性之人也。曰者,語辭也。
  夫欲修道,
  進趣之心,名為修道。
  先能捨事,
  一切無染,名為捨事。
  外事都絕,
  六塵為外事,須遠離也。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更不染著,名為都絕。
  無與忤心,
  境不來忤,心即無惱;心不起染,境則無煩。心境兩忘,即無煩惱。故名無與忤心。
  然後安坐,
  攝澄煩惱,名之為安。本心不起,名之為坐。
  內觀心起。若覺一念起,須除滅,務令安靜。
  慧心內照,名曰內觀。漏念未除,名為心起。前念忽起,後覺則隨。起心既滅,覺照亦忘。故稱除滅。了心不起,名之為安。覺性不動,名之為靜。故稱安靜。
  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遊亂想,亦盡滅除。
  眾心不起,妄念悉忘,亂想不生,何有貪著?故曰滅除。
  晝夜勤行,須臾不替。
  晝之言淨,夜之言垢。垢淨兩忘,無有間替,故名不替。
  唯滅動心,
  忘想分別,名曰動心。覺照祛之,故名為滅。
  不滅照心;
  慧照常明,無有間,故名不滅照心。
  但凝空心,
  不起一切心名空心。
  不凝住心,
  一切無著,名之不凝住心。
  不依一法而心常住。
  若取一法,即名著相。心不取法,名為不依。照而常寂,故為常住。
  然則凡心躁競。其次,初學息心甚難,或息不得,蹔停還失。
  言習性煩惱,難可滅除,定力未成,蹔停還失也。
  去留交戰,百體流行。
  心起染境,境來牽心,心境相染,故名交戰。妄念不息,百非自生,名曰百體流行。
  久久精思,方乃調熟。勿以蹔收不得,遂廢千生之業。
  定心不起,則契真常。一念不收,千生遂廢。
  少得靜已,
  初得清淨,正慧未生,故曰少得靜已o
  則於行立坐卧之時,
  四威儀之時也。
  涉事之處,諠鬧之所,
  見一切諸相為涉之處,起一切諸心,名為諠鬧之所也。
  皆作意安;
  息亂歸寂,名為作意。恬淡得所,名之為安也。
  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諠,其志惟一。
  有無雙遣,寂用俱忘,萬法不二,名之唯一。
  若束心太急,又則成病,氣發狂顛,是其候也。
  偏心執靜,名曰束心。心外見相,名為顛也。
  心若不動,又須放任,寬急得所。
  從定發慧,名為放任。定慧齊融,名曰得所。
  自恒調適,
  定多即愚,慧多即狂;定慧等用,名曰調適。
  制而不著,放而不動,處喧無惡,涉事無惱者,此是真定。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空而常用,用而常空,得本元寂,故為真定。
  不以涉事無惱,故求多事;不以處喧無惡,強來就諠。
  習性塵勞,常須制御,不可縱逸。
  以無事為真宅,
  見本性空寂,故為真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