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旄人”至“夷乐”释曰:云“掌教舞散乐,舞夷乐”者,旄人教夷乐而不掌,鞮鞻氏掌四夷之乐而不教,二职互相统耳。但旄人加以教散乐,鞮鞻氏不掌之也。注“散乐”至“及舞”释曰:云“散乐,人为乐之善”者,以其不在官之员内,谓之为“散”,故以为野人为乐善者也。云“若今黄门倡矣”者,汉倡优之人,亦非官乐之内,故举以为说也。云“夷乐,四夷之乐”者,即《孝经纬》云“东夷之乐曰靺,南夷之乐曰任,西夷之乐曰株离,北夷之乐曰禁”。知亦皆有声歌及舞者,此经有舞,下《鞮鞻氏》云“掌四夷之乐为其声歌”是也。
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属焉。
[疏]“凡四”至“属焉”释曰:云“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属焉”者,此即野人能舞者,属旄人,选舞人当於中取之故也。
凡祭祀、宾客,舞其燕乐。
[疏]“凡祭”至“燕乐”释曰:宾客亦谓飨燕时。“舞其燕乐”,谓作燕乐时,使四方舞士舞之以夷乐。
龠师掌教国子舞羽龡龠。文舞有持羽吹龠者,所谓龠舞也。《文王世子》曰:“秋冬学羽龠。”《诗》云:“左手执龠,右手秉翟。”
[疏]注“文舞”至“秉翟”释曰:此龠师掌文舞,故教羽龠。若武舞,则教干戚也。故云“文舞有持羽吹龠者”也。云“所谓龠舞也”者,所谓《诗?颂》龠舞笙鼓,彼亦文舞也。《文王世子》曰:“秋冬学羽龠。”彼对“春夏学干戈”,阳时学之,法阳动。秋冬学羽龠,阴时学之,法阴静。《诗》云“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者,《邶风?简兮》之篇。引此二文者,证皆文舞所执之器也。此官所教,当乐师教小舞,互相足。故《文王世子》云“小乐正学干,大胥赞之。龠师学戈,龠师丞赞之”。注云:“四人皆乐官之属也,通职。秋冬亦学以羽龠。小乐正,乐师也。”
祭祀则鼓羽龠之舞。鼓之者,恒为之节。
[疏]注“鼓之”至“之节”释曰:祭祀先作乐下神,及合乐之时,则使国子舞鼓动以羽龠之舞,与乐节相应,使不相夺伦,故郑云“鼓之者,恒为之节”。
宾客飨食,则亦如之。
[疏]“宾客”至“如之”释曰:亦鼓之以羽龠之舞,与祭祀同。以其俱在庙,故乐亦同也。
大丧,廞其乐器,奉而藏之。
[疏]“大丧”至“藏之”释曰:此所廞作,惟羽龠而已,不作馀器。
龠章掌土鼓豳龠。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也。”郑司农云:“豳龠,豳国之地竹,《豳诗》亦如之。”玄谓豳龠,豳人吹龠之声章,《明堂位》曰:“土鼓蒯桴苇龠,伊耆氏之乐。”豳,彼贫反,注“邠”同。蒯,苦对反,刘苦怀反。桴,音孚。耆,又作帆,皆音耆。
[疏]注“杜子”至“之乐”释曰:子春云:“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也。”后郑不从者,土鼓因於中古神农之器,黄帝已前未有瓦器,故不从也。先郑云:“豳龠,豳国之地竹,《豳诗》亦如之。”后郑不从者,按下文吹《豳诗》,吹《豳雅》、吹《豳颂》,更不见豳龠,则是龠中吹《豳诗》及《雅》、《颂》,谓之豳龠,何得有豳国之地竹乎?若用豳国之地竹,当云“之龠”,故后郑云“豳人吹龠之声章”。云“豳人吹龠”,其义难明,谓作豳人吹龠之声章,《商祝》、《夏祝》之类。声章,即下文《豳诗》之等是也。《明堂位》曰:“土鼓、蒯桴、苇龠,伊耆氏之乐”者,郑注《礼运》云:“土鼓,筑土为鼓也。蒯桴,桴谓击鼓之物,以土块为桴。”引之者,破子春土鼓用瓦。
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豳诗》,《豳风?七月》也。吹之者,以龠为之声。《七月》言寒暑之事,迎气歌其类也。此《风》也,而言《诗》,《诗》总名也。迎暑以昼,求诸阳。中,音仲,下同。
[疏]“中春”至“逆暑”释曰:中春,二月也。言迎暑者,谓中春昼夜等,已后渐暄,故预迎之耳。注“豳诗”至“诸阳”释曰:郑知吹之者,以龠为之声者,以发首云“掌土鼓豳龠”,故知《诗》与《雅》、《颂》,皆用龠吹之也。云“《七月》言寒暑之事”者,《七月》云“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七月流火之诗,是寒暑之事。云“迎气歌其类也”者,解经吹《豳诗》逆暑,及下迎寒,皆当歌此寒暑之诗也。云“此《风》也,而言《诗》、《诗》总名也”者,对下有《雅》、有《颂》,即此是《风》而言《诗》,《诗》总名,含《豳风》矣,故云“诗”不言“风”也。云“迎暑以昼,求诸阳”者,对下迎寒以夜,求诸阴也。
中秋夜迎寒,亦如之。迎寒以夜,求诸阴。
第7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