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重订通俗伤寒论(下)>第47章
【廉勘】脱脚伤寒一症。就外科医治者多。临证三十余年来。从未经验。见诸前哲方书者亦鲜。惟洄溪老人。载刖足伤寒一案。述嘉善黄姓。外感而兼郁热。乱投药石。
继用补剂。邪留经络。无从而出。下注于足。两胫红肿大痛。气逆冲心。呼号不寐。余曰此所谓刖足伤寒也。足将落矣。急用外治之法。熏之蒸之。以提毒散瘀。又用丸
散内消其痰火。并化其毒涎。从大便出。而以辛凉之煎剂。托其未透之邪。三日而安。大凡风寒留于经络。无从发泄。往往变为痈肿。上
为发颐。中为肺痈。肝痈。痞积。下为肠痈。便毒。外则散为疹疮疡。留于关节。则为痿痹拘挛。注于足胫。则为刖足矣。此等证俱载于
内经诸书。自内外科各分一门。此等证遂无人知之矣。王氏《温热经纬》谓今人不读《内经》。虽温热暑疫诸病。一概治同伤寒。禁其凉饮。浓其衣被。闭其户牖。因而致殆者。我见实多。然饮冷亦须有节。过度则有停饮肿满呕利等患。更有愈后手指足缝出水。速投驱湿保脱
汤。(生苡仁、浙茯苓各三两、生白术一两、车前子五两、桂心一钱。)连服十剂。可免脚趾脱落。此即谚所谓脱脚伤寒也。亦不可不知。
沈岷源《奇证汇云》。一男子患脚跟骨脱落。动之则痛。艰于行步。叶天士先生视之曰。此湿伤筋络也。以炒苦葶苈四两。炒防己、广木香、茯苓、木通、人参各二钱五分。为末。
枣肉丸如桐子大。每三十丸。桑皮汤下。名圣灵丹。服之果愈。由此三则以观之。一为痈肿内溃。一为水气下注。一为湿伤足筋。皆足致肢节脱落。而病因各异。治法悬殊。
盖一病有一病之法。医学不可不博也。徐洄溪曰。凡治病各
有对证方药。非可以泛治之方。希图侥幸。但不明理之医。则偏僻固执。又方法绝少。安能肆应不穷。所以动手辄误。病变日增。而药无一验。即束手无策矣。
【荣斋按】“脱脚伤寒”(严格地说,是∶脱趾伤寒。因所脱的,是趾,不是脚)。多系病毒下注所致,巢氏《病
源论》记载,一为∶“伤寒毒攻足候──此由热毒瓦斯从内而出,循经络攻于足也。人五脏六腑井荥俞,皆出手足指,故毒从脏腑而出。”一为∶“伤寒毒流肿候──人阴阳俱虚,湿毒瓦斯与风热相搏,则荣卫涩,荣卫涩则气血不散,气血不散则邪热致壅,随其经络所生而流肿也。”这两条,我认为是“脱脚伤寒”之始。它原因是为了“伤寒”而“脱脚”,但病名叫做“脱脚伤寒”,这种“倒因为果”的说法
,中医文献上是屡见不鲜的。吴坤安《伤寒指掌》所说∶“若发热一身尽痛,而兼四肢微肿者,此风湿流注手足也。宜二陈加米仁、桂枝
、秦艽、防己、羌活、木瓜、片姜黄之类;足胫红肿合二妙。”这条我认为是“脱脚伤寒”之渐,不过“仅肿未溃”而已。此处强调着“执
果溯因”,意在“防微杜渐”,使患伤寒的不致脱脚。
又按∶王肯堂《医论》载《启东秘旨》说。“温热愈后,余邪往往归之于足,发热肿痛,不亟治则痛甚而死者多,至轻亦成残废;名曰截足风。今附验方于后∶广胶一两,入糟、醋、姜、葱汁四味,烊化成膏,摊绵纸或红
布上,贴患处,痛立止。(糟入醋中,将糟捣碎调匀,滤出汁,去糟渣勿用;姜汁不必多,只用少许,葱汁较姜汁多一半,糟醋须三四倍
于葱汁)”此方经顾晓澜实验,都有疗效,并补出一个内服药方。他说∶“王木匠,年三十余,患温热二候,余用白虎汤加味而瘳。伊芳未
服善后药,而赴任务;七日发热恶寒,两足疼痛不能行。诊其脉洪大,而两尺濡细,知是温热余邪下注,已成截足风之危候;即用此方外
敷,内服导赤五苓散(以嫩桑枝五钱易桂枝,加淮牛膝三钱,鲜车前为引。)以清余热,仅三日而病如失。后治多人,皆获全瘳。”这里所
说的“截足风”,与“脱脚伤寒”是同一症状,可以归纳在一起。内外方治,应予推展,以明确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