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重订通俗伤寒论(上)>第65章
【廉勘】吴氏曰。太阴湿盛。则痞而满。满在
脐间大腹。苔多白而粘腻。阳明热结,则烦而闷。闷在心下胃口。苔多老黄燥裂。湿盛者。宜苦辛温以开之。如苍朴、二陈、四苓之类。
热结者。因于热痰固结。宜小陷胸法。如栝蒌仁、姜半夏、川连、枳实、竹沥、姜汁之类。因于湿热内结。宜泻心法。如川连、半夏、黄芩、广皮、白蔻、滑石、赤苓、通草之类。
苔若纯黄无白色。表邪入里胃家干。更验老黄中断裂。腹中满痛下之安。
【廉勘】吴氏曰。伤寒由表入里。故舌苔先白后黄。至纯黄无白。邪已离表入里。
即仲景所云胃家实也。然舌苔虽黄。而未至焦老裂纹起刺。大便虽秘。而未至
痞满硬痛。尚属胃家热而未实。宜清不宜攻。必再验其舌苔黄浓焦老。中心裂纹。或尖起刺。腹中硬满胀痛。方用承气。下之则安。凡舌
中心属胃。如肠中有燥矢。舌心必有黄燥黑燥等苔。若腹无硬满耕痛之状。亦但须养阴润燥。
不可妄用承气法攻之。
黄浓方知邪入里。黑兼燥刺热弥深。屡清不解知何故。火燥津亡急救阴。
【廉勘】吴氏曰。舌苔由黄转黑。黑而且燥。虽为阳明之热。而腹无痞满硬痛。非承气症。但宜清解。若清之不应。是肠中燥矢。与热邪固结。胃土过燥。肾水不支。胃液已干。宜大小甘露饮。以救胃汁。使阴液充溢。阳
邪自解。二便自通。
舌见边黄中黑腻。热蒸脾湿痞难禁。吐呕便秘因伤酒。开泄中焦有泻心。
【廉勘】舌苔边黄。中心黑腻。较黄浓尤为深重。呕痞便秘。较痞满呕吐症尤加重。嗜酒及恣食油腻者。尤多此症。泻心者。苦泻心下之胃肠积热也。故仲景立三黄泻心汤。极苦泄
热。荡涤胃肠。拙见仍拟加枳、朴、姜汁。苦与辛合。能降能通。病患如畏大黄。可用清宁丸缓通法以代之。
黑滑太阴寒水侮。腹疼吐利理中宜。更兼粘腻形浮胖。伏饮凝痰开逐之。
【廉勘】吴氏曰。舌苔黑滑。为太阴之寒。所谓寒水侮土。理中症也。若兼粘腻浮胖。是湿
痰寒饮。伏于太阴。当用温药和脾。如二陈、浓朴、姜汁合五苓之类。开之逐之。痰饮自去。以上十一歌。总论舌苔之白黄灰黑。及其燥刺
粘腻。辨症之寒湿、湿热、暑湿、酒湿、燥火、寒水。此为外感六淫之总要。
伤寒入里阳明主。热病阳明初便缠。先白后黄寒化热。纯黄少白热蒸然。热病无寒惟壮热。黄芩栀豉古今传。恶寒发热伤寒症。发汗散寒表剂先。
【廉勘】吴氏曰。伤寒由表达里。故在表属太阳。
入里即属阳明腑病。热病自内发外。借阳明为出路。故初起即在阳明。但看舌苔先白后黄者。伤寒由表入里。寒化为热也。若初起纯黄少
白。或黄色燥刺。是病发于阳明。由里出表。热势蒸然内盛也。更参外症。初起恶寒发热为伤寒。可用表剂发汗。壮热无汗为热病。按其
胸腹热蒸灼手。如仲景阳明病之栀豉汤。少阳病之黄芩汤。皆可通治。以上一歌。论舌苔之白黄。辨时病新感伏气之总诀。
少阳温病从何断。舌绛须知木火然。目赤耳聋身热甚。栀翘犀角牡丹鲜。
【廉勘】吴氏曰。凡温病热病。皆纯热无寒。热病发于阳明。温病发于少阳。当
从柯韵伯法断之。但看舌苔黄燥为阳明热病。舌色绛赤为少阳温病。温病宜用犀角、栀、翘、丹皮、鲜地之类。以清解木火之郁。大忌汗散。
舌绛须知营分热。犀翘丹地解之安。若兼鲜泽纯红色。胞络邪干菖郁攒。素有痰火成内闭。西黄竺贝可加餐。
【廉勘】吴氏曰。温邪入营。舌即绛赤。急宜清营透热。如犀角、鲜地、连翘、丹皮之类。若邪入心包络。舌色鲜泽纯红。症必神昏内闭。轻加广郁金、石菖蒲
等以开之。重则用牛黄丸、至宝丹、紫雪等。芳香开闭。如素有痰火。邪热内陷。里络就闭。更当加西黄、川贝、竹沥、竺黄之类。清火豁痰。
心承胃灼中心绛。清胃清心势必残。君火上炎尖独赤。犀兼导赤泻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