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重订通俗伤寒论(上)>第29章
温热剂藿香正气汤
温中化浊法俞氏经验加减方杜藿梗(三钱)薄川朴(钱半)新会皮(二钱)白芷(二钱)嫩苏梗(钱半)姜半夏(三钱)浙苓皮(四钱)春砂
仁(八分,分冲)【秀按】吾绍地居卑湿。时值夏秋。湿证居十之七八。地多秽浊。人多恣食生冷油腻。故上吸秽气。中停食滞者甚多。
方以藿、朴、二陈、温中为君。臣以白芷砂仁。芳香辟秽。佐以苏梗、苓皮。辛淡化湿。合而为温化芳淡。湿滞挟秽之良方。惟温热暑燥。不挟寒湿者。不可妄用。
【廉勘】藿香正气散原方有桔梗甘草白术腹皮苏叶。同为粗末。每服三钱。用姜三片。红枣一枚。煎服。治风寒
外感。食滞内停。或兼湿邪。或吸秽气。或伤生冷。或不服水土等证。的是良方。故叶案引用颇多。以治温热寒湿等症。吴鞠通新定其名。
一加减正气散(藿香梗二钱、浓朴二钱、光杏仁二钱、茯苓皮二钱、广皮二钱、六神曲钱半、麦芽钱半、绵茵陈二钱、大腹皮一钱。)为苦
辛微寒法。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等症。二加减正气散(藿香梗三钱、广皮二钱、浓朴二钱、茯苓皮三钱、木防己三
钱、大豆卷二钱、川通草二钱、生苡仁三钱。)为苦辛淡法。治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脉糊舌白。一身尽痛等症。三加减正气散(杜藿香
三钱、茯苓皮三钱、浓朴二钱、广皮钱半、苦杏仁三钱、滑石五钱。)为苦辛寒法。治秽湿着里。脘闷舌黄。气机不宣。久则酿热等症。四
加减正气散(藿香梗三钱、浓朴二钱、茯苓三钱、广皮钱半、草果一钱、炒楂肉五钱、六神曲二钱。)为苦辛温法。治秽湿着里。脉右缓。舌白滑。邪阻气分等症。
五加减正气散(藿香梗二钱、广皮钱半、茯苓三钱、浓朴二钱、大腹皮钱半、生谷芽一钱、苍术二钱。)为苦辛
温法。治秽湿着里。脘闷便泄等症。前五法。均用正气散加减。而用药丝丝入扣。叶氏可谓善用成方。精于化裁者矣。惟昔老名医赵晴初先
生《存存斋医话》三集云。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正气散加减有五方。主用藿、朴、陈、苓。(一)加神曲、麦芽。升降脾胃之气。茵陈宣湿
郁。大腹皮泄湿满。杏仁利肺与大肠。(二)加防己、豆卷。走经络湿郁。通草、苡仁。淡渗小便。以实大便。(三)加杏仁利肺气。滑石
清湿中之热。(四)加草果开发脾阳。楂、曲运中消滞。(五)加苍术燥脾湿。大腹皮宽肠气。谷芽升胃气。细参五方。虽无甚精义。
然治湿温症。亦大都如是也。但就廉臣所验。湿温变症最多。首辨其湿重热轻。热重湿轻。湿热并重。次辨其兼风、兼寒、兼暑、兼秽。三辨
其夹症。如夹宿痰、停饮、生冷、油腻、气郁、血瘀、房劳、失血、脾泄、内痔、香港脚、七疝等。及经水适来适断。崩漏淋带。胎前产后。痘
惊疳等。四辨其变症。如变疟痢、肿胀、黄疸、霍乱、沉昏、咳嗽、痰饮、水气、疝气、着痹、淋带、便血、痔疮、痈脓等。全在医者
对症发药。药随病为转移。方随症为增减。庶几因物付物。而不为病变所穷。吴氏加减五方。但治湿温寒湿本症耳。他未之及。
仁香汤温中流气法俞氏经验方白蔻仁(六分分冲)杜藿香(钱半)广木香(六分)生香附(钱半)春砂仁(八分同煎)白檀香(五分)母丁香(四分)
广陈皮(钱半)生甘草(三分)淡竹茹(三钱)【秀按】凡素有肝气。一受痧秽。即胸膈烦闷。络郁腹痛。夏秋最多。吾绍通
称痧气。故以二仁、五香为君。芳香辟秽。辛香流气。臣以广皮疏中。竹茹通络。使以些许生甘。以缓和辛散之气。此为疏肝快脾。辟秽散痧之良方。用处虽多。亦勿过投。免致耗气劫液。
神术汤温中疏滞法俞氏经验方杜藿香(三钱)制苍术(钱半)新会皮(二钱炒香)炒楂肉(四钱)春砂仁(一钱杵)薄川朴(二钱)清炙草(五分)
焦六曲(三钱)【秀按】素禀湿滞。恣食生冷油腻。成湿霍乱者甚多。陡然吐泻腹痛。胸膈痞满。故君以藿、朴、橘、术。
温理中焦。臣以楂曲、消滞。佐以砂仁运气。使以甘草。缓其燥烈之性。此为温中导滞。平胃快脾之良方。
苓术二陈煎温中利湿法俞氏经验方载景岳《新方八阵》
带皮苓(四钱)淡干姜(五分炒黄)广皮(二钱)泽泻(钱半)生晒术(一钱)姜半夏(三钱)猪苓(钱半)
清炙草(五分)【秀按】脾气虚寒者。最易停湿。往往腹泻溺少。脉缓舌
白。肢懈神倦。胃钝气滞。故君以苓、术、姜、半。温中化湿。臣以二苓、泽泻。化气利溺。佐以橘皮疏滞。使以甘草和药。此为温脾健胃。运气利湿之良方。
大橘皮汤温化湿热法俞氏经验方广陈皮(三钱)赤苓(三钱)飞滑石(四钱)槟榔汁(四匙冲)杜苍术(一钱)猪苓(二钱)泽泻(钱半)
官桂(三分)【秀按】湿温初起。如湿重热轻。或湿遏热伏。必先用辛淡温化。始能湿开热透。故以橘、术
、温中燥湿为君。臣以二苓、滑泽。化气利溺。佐以槟榔导下。官桂为诸药通使。合而为温通中气。导湿下行之良方。
桂枝橘皮汤温调营卫法俞氏经验方桂枝尖(一钱蜜炙)生白芍(钱半)鲜生姜(一钱)广陈皮(钱半炒)清炙草(六分)大红枣(二枚去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