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斋按】“赤膈伤寒”,廉臣先生谓即系“肺痈”。我细勘俞氏所述症状,大部份可以说是与肺痈相符合的,只有“甚或外发紫”一语,却与肺痈证对不起来。讲到治法∶廉臣先生用“紫雪九分品三物白散一分。”
这确是一个效方。一九五五年四月号《中医杂志》载王焕庭治肺痈用桔梗白散的两个治例
,就是活生生的事实。江阴曹颖甫先生治肺痈,也主张先用开泄,继用清养,与俞何两先生的疗法是一致的。曹先生说∶“凡治此症,痈脓
结聚肺部,当开泄肺气,清其郁热,为第一步。及肺脏气疏,咯痰不畅,则以决去痈脓为第二步。及腥臭之痰出尽,而胶痰之未成脓者,
尚吐之不已,则以破除痰结为第三步。及胶痰渐少,肺之破碎处当用补救,则以扶养肺阴为第四步。惟补救之方,推千金黄昏汤为最。黄昏
即合欢皮,张璐玉称其两干相着,即粘合不解,取其粘性实足以补肺脏之罅漏,而收其全功,较世传白芨尤为稳当。敢布腹心,以告同道。”这种经验介绍,使俞氏用“白及,合欢皮”以“清敛肺脏之溃穴”的方法,得曹先生为之解说和证明,不但理明心得,而且疗效愈彰。
因】凡伤寒当汗不汗。当下不下。热毒蕴于胃中。血热气盛。从肌透肤而外溃。乃发。即温毒、热病、发者。亦由于血热毒盛而发。此皆谓之阳证发。有疹并发者。甚有
疮并发者。鲜红者为胃热。紫红者为热甚。紫
黑者为胃烂。先发于胸背两胁脘腹。续发于头面项颈四肢。若先由房劳太过。内伤肾阴。及凉遏太过。(如多服凉药恣食生冷等)内伤脾
阳。一经新感寒气。逼其无根失守之火。上熏肺经。浮游于皮肤而发点者。此皆谓之阴证发。亦谓之虚。其形如蚊蚤虱咬痕。稀少而色多
淡红。或淡白微红。亦有淡黑色而仅发于两腰小腹之间者。故发必察其虚实寒热四端。为临病求源之首要。
【证】阳证发。新感伤寒为轻。伏气热病较重。时行温毒尤重。伤寒应汗失汗。其当欲出未出之际。证尚头疼体痛。壮热无汗。微恶风寒。胸闷不舒。舌苔黄白相兼。
或白薄微燥。边尖已红。应下失下。其当欲出未透之时。证必热壮脘闷。躁扰不安。
头疼鼻干。咽干口燥。呻吟不寐。便闭溺涩。舌苔由白转黄。轻则嫩黄薄腻。重则深黄带灰。热病发。急则发热一二日便出。缓亦发热四五日而出。浅则鲜红起发。松浮皮面。深则紫赤稠
密。坚束有根。证必胸膈烦闷。热壮神昏。呕恶不纳。咽痛喉肿。渴喜冷冻饮料。口秽喷人。舌苔正黄。轻浅者。黄而糙涩。舌质鲜红。深重者。黄夹灰点。舌本紫红。温毒发。当毒内伏之际。证反身热不扬。神识不清。糊言妄笑。甚或昏厥如尸。舌苔灰黑。中心黑晕。在毒暴出之时。每多疹并发。或夹疮。剧则皮肤统红。
如针头稠密。紫黑成片。或杂烂黑烂。证必面红咽痛。喉疼赤肿。甚则起腐。
目赤唇焦。脘闷烦灼。大渴引饮。口开吹气。臭秽喷人。耳聋足冷。便闭溺赤。神昏谵语。甚或不语如尸厥。舌紫苔黄。或黄腻带灰。甚则焦紫起瓣。或见黑晕。此皆发
浅深轻重之阳证。有实无虚。若阴证发。皆属内伤夹外感。内伤脾阳者。点隐隐而稀。色多淡红。或夹淡灰。或夹
白。多则六七点。少则三五点。形如蚊迹。只见于手足。或略见于腹部。似而实为细疹。证多四肢厥冷。神倦嗜卧。喜向里睡。神
识似寐非寐。乍清乍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大便多溏。溺色清白。或淡黄。舌苔白而嫩滑。
或胖嫩而黑润。内伤肾阴者。多淡黑而枯。或淡白而嫩。多者十余点。少者八九点。
多发于两腰及少腹部。证多头晕目眩。或头重难举。或目闭畏光。耳鸣似聋。两颧嫩红。腰酸足冷。精神衰弱。五液干枯。甚则筋惕肉。手足微微螈。男多精滑梦遗。
女多带下腰重。舌形圆嫩胖大。苔色淡黑而少津。或舌红而苔如烟煤隐隐。或舌紫绛而圆。虽干无刺。或紫而鲜润。间有微白苔。此皆似非之阴证。多虚少实。总之发
形状。并无点粒高起。以手摸之。皆平贴于皮肉之间。不拘或大或小。总无碍手之质。但有触目之形。红色成片。稠如锦纹者。属胃热血毒。毒盛者色红而紫。毒重者色
黑而青。色淡不鲜稀如蚊迹者。
属虚多邪少。气虚者色淡微红。阴虚者色淡微黑。必先辨其病状之寒热虚实。以定病势之轻重吉凶。(荣斋按。后段的总结。是辨证要诀)。
第10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