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茯苓玄参丹麦远志桔梗(各五钱)五味当归麦门冬天门冬枣仁柏子仁(各一两)生
地(四两)
为末。炼蜜丸。朱砂为衣。一方。加黄连二两酒洗。
四物汤治血虚。风中血脉。及偏枯在左者。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挟瘀血。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煎服。
参附汤治中脏脱症。手撒气喘。遗尿不禁。(方见泄泻)
二陈汤治中风痰盛。顺气化痰。此方生之。随症加减。(方见痰症)
四君子汤治气虚卒中自汗。及偏枯在右者。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六君子汤即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
虚甚者。加黄、钩藤。痰多。加竹沥、姜汁。
八珍汤治气血两虚。恶寒发热。烦燥作渴。大便不实。饮食少进。小腹胀病。眩晕昏愦。及气血虚。
即四君四物合方。薛院使于四君四物中。加竹沥、姜汁、钩藤。流行经络。取效颇捷。
十全大补汤治虚羸之人。血气不充。四肢不举。属正虚者。
即八珍汤加黄、肉桂。
补中益气汤(东垣)调理脾胃。升举下陷。病后扶元胜邪。功难尽述。
黄人参甘草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加生姜、大枣。水煎。
<目录>卷之一提纲门
<篇名>似中风
属性:中风之有真假。限南北而分治者。不过曰病有标本。初无二途。如百病中。俱有因有证。盖因为本。而病为
标。古人尚论。仅言其证。三贤析论。并道其因。缘西北土地高寒。风气刚猛。真气空虚。卒为所中。名曰真中。
已列前幅。颇详审矣。若夫大江以南。两浙八闽。及滇南鬼方之域。天地之风气既殊。人之禀质亦异。且肥
人气居于表。瘦人阴亏于内。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煎熬津液。凝结壅蔽。以致气道不利。蓄积成热。热极生
风。亦致僵仆。故曰类中。似与前论稍异。殊不知三贤虽各出一见。开示后学。其言似异。其旨实同。河间以
将息失宜。水不制火。丹溪以东南卑下。湿热生痰。痰热生风。东垣以气虚卒倒。力主培补。究竟真中者亦
由气体虚弱。荣卫失调。然后感于外邪。其因火因气因湿者。亦未必绝无外邪侵侮而作也。若夫外邪侵
侮。则因火因气因湿。各自为症。又何暇为歪僻瘫痪。暴仆暴喑之候乎。乃知古今一理。幸毋岐为二途可也。
x火中x
风自火出。(易经)故火病多因热生。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良由将息失宜。五志过极。心火暴甚。肾水
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热气怫郁而卒倒无知。轻者筋脉虽挛。发过自醒。重者阴气暴绝。阳气后竭
而死。故痰涎者。瘫痪者。口噤者。筋急者。皆为风热之症也。其阴虚者。地黄汤。阴阳两虚者。地黄饮子。若风
火相煽。忽然昏冒。脉洪大。发热恶寒者。防风通圣散。不恶寒反恶热而烦躁者。此风热内郁。宜泻青丸。面
赤昏闷。心神不爽。此心火太旺。牛黄清心丸。若胸闷烦渴。便闭脉大。此火热内盛。宜滚痰丸。(微论)若发热
面赤。脉弦大而虚。足暖者。此肝血虚而肝火旺。宜加味逍遥散。(立斋)均一火。中有虚实不同如此。可不详辨哉。
x痰中x
东南之人。气温地湿。多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所谓亢则害。承乃制也。故凡卒然麻眩。舌本强直。痰涎
有声。四肢不举。脉象洪滑者。悉属于湿热。重者不醒为痰中。轻者自醒为痰厥。宜导痰汤主之。(丹溪)醒后
见虚症者。清燥汤主之。(东垣)又有酒湿痹症。口眼斜。舌强肢废。浑似中风。当泻湿毒。从微汗微下之法。
(元戎)其脉滑数。或沉弦而数。口角流涎。偏枯口噤者。皆痰热在内。上溢于阳明也。筋挛急者。痰凝不利也。
筋反纵者。血液衰耗也。然筋挛易愈。筋痿难复。(立斋)
x气中x
恚怒太过。逆气上升。每多卒厥。有类暴中。牙关紧闭。身冷脉沉。口无痰沫。此为中气。与中风身温脉浮。口
多涎沫为异耳。若作风治则误。宜八味顺气散。(许学士)重者竹沥姜汁。调苏合香丸。经言。无故而喑。脉不至
者。不治自愈。谓气暴逆也。气复则已。此乃轻症。若重者。亦见五绝。死。(汇补)少壮之人。真水未竭。适因怒动
肝火。火畏水而不能上升。所以身凉无痰涎。其须臾自醒者。水旺足以制火也。此名中气。衰老之人。真水
已竭。适因怒动肝火。火寡于畏。得以上升。所以身温有痰涎。其多不能治者。水竭无以降火也。此名中痰。
然少壮亦有不治者。男子色欲过度。女人胎产经后。血弱水亏。忿怒动火。阳无所附。则随火而发越。可不
谅其根本乎。(绳山)
第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