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八,二二)(1)段祺瑞令各省长官舟楫同持,支柱艰危。
(2)段祺瑞以薛笃弼为甘肃省长。
(3)冯玉祥部蒋鸿遇进入兰州。
(4)国民党政治委员会推汪兆铭、鲍罗廷起草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议案。
(5)中日文化委员会举柯劭忞为委员长。
10.10(八,二三)(1)浙江督办孙传芳召集军事会议,决起兵反奉,先以秋操名义,调杭州军队向长兴出动(张作霖力谋在东南发展,订购大批军械,拟于明春取浙闽,孙得此消息,决起兵取江苏,冯玉祥、岳维峻、孙岳与孙传芳及萧耀南亦有联络,共同对张,但冯主暂缓发动)。
(2)蒋中正自广州抵石龙。
(3)故宫博物院成立,李煜瀛任理事长。
(4)美洲致公堂改组为中国致公党,推陈炯明为总理,唐继尧副之。
(5)山东郯城兵变。
10.11(八,二四)(1)孙传芳通电指斥压迫上海罢工工人复工及听任各国实行沪案司法调查,反对关税会议,赞成唐绍仪之关税自主电。
(2)冯玉祥自张家口到绥远城。
(3)广东省政府发东征宣言,决定扫除陈炯明残部,统一广东。
10.12(八,二五)(1)陈铭枢(第四军第十师长)到梧州,商请李宗仁、黄绍竑出兵夹击广东南路之邓本殷(或谓汪兆铭、谭延闿于是日与李、黄会于梧州,按是日汪、谭均在广州出席政治会议,在梧州与李、黄相会者为陈铭枢)。
(2)国民党政治委员会议决每日拨发省港罢工委员会八千元。
(3)沪案司法调查开庭,华人拒不出席,市民举行反对沪案重查大会(美方委员意见亦不利于英)。
10.13(八,二六)(1)东征军总指挥蒋中正督第一纵队何应钦,猛攻惠州城,团长刘尧宸阵亡。
(2)国民革命军第二军(鲁涤平、戴岳)、第三军(王均)进攻粤北连州连山之川军汤子谟等(熊克武部)。
(3)湖南赵恒惕下令讨伐醴州镇守使贺龙(贺龙先由杨森收编,由鄂入川后叛投熊克武,及退入湘西,又叛熊投赵,至是又叛)。
10.14(八,二七)(1)东征军第一纵队长何应钦(第一师及第三师)攻克惠州,俘虏四千余名,步枪一千五百枝,机关枪四挺,杨坤如东遁。
(2)国民政府拨款十万元,接济参加南征桂军。
(3)江苏督办杨宇霆因浙江孙传芳军之行动,令撤退上海奉军第二十师邢士廉部。
(4)冯玉祥到绥远包头。
(5)全国教育联合会在长沙举行年会。
10.15(八,二八)(1)孙传芳自称浙闽苏皖赣联军总司令,以浙江第一师师长陈仪为第一军司令,第四师师长谢鸿勋为第二军司令,第二师师长卢香亭为第四军司令,第三师长周凤岐为第五军司令,自兼第三军司令,一、二军进向上海,三、四军进向宜兴。
(2)蒋中正偕俄将嘉伦入惠州,设东征军总指挥部。
(3)陈铭枢(第四军第十师长)任南征指挥官,进讨邓本殷、苏廷有、陈德春。
(4)第二军副师长戴岳占领连州,熊克武旧部川军走桂边。
(5)广东外交代表团到北京,倡议召集全国国民外交代表大会。
10.16(八,二九)(1)五省联军浙军第二军谢鸿勋占上海,第四军卢香亭占宜兴,孙传芳出驻嘉兴,与浙省长夏超、闽督周荫人宣布讨伐张作霖。
(2)广东南路邓本殷等部迫江门。
10.17(八,三0)(1)段祺瑞下令制止江浙战事。
(2)江苏师旅长白宝山、马玉仁、郑俊彦等通电讨奉系,拥吴佩孚、孙传芳,奉军退常州。
(3)东征军分三路东进,右路第一纵队何应钦出海丰,中路第二纵队李济琛出三多祝,左路第三纵队程潜出河源(兵力共约二万一千人)。
(4)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扩大为革命青年联合会,本日在广州成立。
(5)蒋中正辞国民革命军第一军长职。
10.18(九,一)(1)浙军卢香亭占丹阳,杨宇霆、郑谦即离南京,奉军一部退浦口,一部为陈调元缴械,第十八师师长丁喜春、江苏督办公署参谋长臧式毅等被捕。
(2)广东南征军第十二师梁鸿林(梁鸿楷旧部)叛变,陈铭枢部自江门退单水口。
(3)湖北安徽江西三省军官响应孙传芳讨奉,萧耀南拥吴佩孚主持。
(4)胡汉民抵莫斯科(翌日晤加拉罕)。
第5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