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医学正传>第74章

第74章

《此事难知》集论曰:伤寒中脘痛,太阴也,理中汤、黄建中汤之类。脐腹痛者,少阴也,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之类。小腹痛,厥阴也,重则正阳散、回阳丹,轻则当归四逆汤之类。太阴连少阴痛甚者,当变为下利不止。若夫杂病腹痛,四物苦楝汤、酒煮当归丸之类。夏月腹痛,肌热恶热,脉洪数,属手太阴、足阳明,黄芩芍药汤主之。秋月腹痛,肌寒恶寒,脉沉疾,属足太阴、足少阴,桂枝芍药汤主之。四时腹痛,芍药甘草汤主之。原病式曰:热郁于内,则腹满坚结而痛,不可例言为寒也。成无己曰:阴寒为邪者,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腹痛,太阴证也。发汗不解,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阳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而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又曰:邪气聚于下焦,则津液不得宣通,血气不得流行,或溺或血,流滞于下,而生胀满硬痛也。若从心下至小腹皆硬满而痛者,是邪实也,须以大陷胸汤下之。若但小腹硬满而痛,小便利者,则是蓄血之证;小便不利者,则为溺涩之证也。其有血虚瘦弱之人,津液枯涸,传送失常,郁火燥热煎成结粪,滞于大小肠之间,阻气不运而作痛者,宜以枳实导滞丸、备急大黄丸之类,先通其滞、止其痛,然后用四物等生血润燥之剂以治其本。外有卒然心腹大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唇青厥逆,死在须臾,此内因食积,外感寒邪,是名干霍乱之候也,宜急以盐汤灌之,而以鹅翎探吐取涎而愈。若夫清痰留滞于胸腹之间,食积郁结于肠胃之内,皆能令人腹痛。
清痰作痛者,控涎丹、小胃丹之类。食积为患者,保和丸、枳术丸之类消之,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之类下之。浊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此治法之大要也,学人详之。
脉法
《脉经》曰: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腹中刺病。阴弦,则腹痛。弦急,小腹痛。尺脉紧,脐下痛。尺脉伏,小腹痛,症疝。尺脉实,小腹痛,当利之。心腹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脉坚大疾者死。腹痛,脉反浮大而长者死。
方法
丹溪曰:腹痛有寒,有积热,有食积,有痰,有死血。脉弦者多属食,宜温散之,盖食得寒则滞,得热则行,更宜以行气或利药助之,无不愈者。
脉滑者是痰,痰因气滞而聚,阻碍道路,气不得宣通而痛,宜导痰解郁。
凡痛必用温散,以其郁结不行,阻气不运故也。
脐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多死。
腹中水鸣,乃火击动其水也。
戴氏曰:痛甚便欲大便,去后则痛减者,是食积也。绵绵痛而无增减者,是寒也。时痛时止者,是热也。其痛有常处而不移动者,是死血也。痛而小便不利者,痰也。
治腹痛,用台芎、苍术、香附、白芷为末,姜汁入汤调服。
白芍药,止能治血虚腹痛,余俱不治。(以其酸寒收敛而别无温散之功者也。)
如饮食过伤而腹痛者,宜木香槟榔丸下之。
如气虚之人,伤饮食而腹痛,宜调补胃气并消导药,用人参、白术、山楂、神曲、枳实、麦芽、木香、砂仁之类。
如腹中常有热而痛,此为积热,宜调胃承气汤下之。
小腹实痛,用青皮以行其气。
小腹因寒而痛,宜肉桂、吴茱萸。
因寒气作痛者,宜小建中汤加干姜、官桂、台芎、苍术、白芷、香附。
因热而痛者,二陈汤加黄、黄连、栀子,痛甚者加炒干姜从治之。
若腹痛不禁下者,宜川芎苍术汤以治之,川芎、苍术、香附、白芷、茯苓、滑石,加姜,水煎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五条)
高良姜汤(东垣)治因寒心腹大痛。
高良姜(三钱)浓朴(姜制)官桂(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草豆蔻汤(东垣)治脐腹虚胀作痛。
泽泻(二钱)木香(三分)神曲(四分)半夏枳实(麸炒黄色)草豆蔻(面裹煨)黄(春夏勿用)益智仁(去壳)甘草(炙,各五分)青皮陈皮(各六分)川归(七分)茯苓(七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益胃散(东垣)治因服寒药过多,致腹痛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