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宋以来,“图”“书”及“先天图”等出,《易》学复盛,说《易》者至多。人相轻,门户交争。特别是明初,永乐帝修《五经大全》,于是有《周易大全》问世。
是书庞杂割裂,无所取裁,完全是应付公事之作。书成,风行全国,自此更是群言淆乱。入清,《周易大全》仍是学子习《易》的权威着作,人们奉为经典,不敢有半点变动。笔者曾见一本徐九一先生辑、康熙三十五年“新刊本”的《周易大全》,下署“本衙藏板”,可见其书在康熙时的影响。为了便于思想统治,作为一代明君、“留心经义五十余年”(御制《周易折中》序语)的康熙皇帝当然要体现自己的文治武功,不能容忍“诸书大全之驳杂”(同上),于是“特修《周易折中》”。可见《折中》的行世,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周易大全》的批判与否定。
《御纂周易折中》(以下简称《折中》)凡二十二卷,由清康熙皇帝御纂,李光地总裁。由书前开列的“职名”看,参与此书校对、分修、缮写、监造的“诸臣名单”尚有四十九人之多,这样连同总裁李光地共五十人,此数大概取“大衍之数五十”之旨。
李光地,字晋卿,又字厚庵,福建安溪人。生于1642年,卒于
1718年6月,享年七十七岁。其年幼颖异,力学慕古,据《清史稿?李光地传》介绍,李光地“顺治九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案《清史稿》此处实误。考顺治九年为
1652年壬辰年,是年李光地年仅十一岁,不可能“成进士”。而《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六》在介绍李光地《周易通论》一书时,云其为“康熙庚戌进士”。案康熙庚戌年为
1670年,即康熙九年,此年李光地二十九岁,中进士是可信的。可知《清史稿》撰修者误将“康熙九年”写成了“顺治九年”。
由《清史稿?李光地传》记载看,康熙四十四年,李光地官拜文渊阁大学士,“时上潜心理学,旁阐六艺,御纂《朱子全书》及《周易折中》、《性理精义》诸书,皆命李光地校理,日召入便殿揅求探讨”。李光地一生沉浮宦海,多遇凶险,但凭其稳重机智,善以《易》义指导人生,故皆能逢凶化吉。尤为可贵者,乃他曾运用自己的地位,以妙的方式,冒险从文字狱中救护过一些饱学之士,如“桐城贡士方苞坐戴名世狱,论死。
上偶言及侍郎汪霖卒后,谁能作古文者,光地曰:惟戴名世案内方苞能。苞得释,召入南书房”。李光地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能如是扶植、爱护人才可见其人品之一斑!
《折中》一书,由康熙所制序文介绍,乃“越二寒暑而告成”于康熙五十四年春。可知此书之作始于康熙五十二年,当时李光地已是年逾古稀之人,且身体已处于一再“以病乞休”的状况,恐很难如康熙序文中所说的“甲夜披览,片字一画斟酌无怠”
由书前之“引用姓氏”考之,《折中》一书所引用先儒者,计汉有一十八家,晋三家,齐一家,北魏一家,隋一家,唐一十一家,宋九十八家,金二家,元二十二家,明六十一家,共计达二百一十八家之多。书中尤以所引宋明易学家最多。其中又取汉及宋、明以来诸儒言卦变、互体之说者,可见《折中》一书,虽以阐述宋易为主,从而集宋《易》之大成,但又对清儒研究汉易,起到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而这,正是我们今天重新校点此书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第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