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1〕所忿懥〔2〕,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3〕,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4〕。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5〕。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1〕程子曰:“‘身有’之身当作心。”〔2〕忿,弗粉反。懥,敕值反,忿懥,怒也。〔3〕好、乐,并去声。〔4〕盖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5〕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1〕〔1〕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盖意诚则真无恶而实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检其身。然或但知诚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
则又无以直内而修身也。自此以下,并以旧文为正。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1〕之〔2〕其所亲爱而辟〔3〕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4〕。故谚〔5〕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6〕”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1〕人,谓众人。〔2〕之,犹于也。〔3〕辟,读为僻,犹偏也。〔4〕“恶而”之恶,敖,好,并去声。鲜,上声。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然常人之情惟其所向而不加察焉,则必陷于一偏而身不修矣。〔5〕谚,音彦,俗语也。
〔6〕硕,叶韵,时若反。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是则偏之为害,而家之所以不齐也。
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1〕者,所以事长〔2〕也;慈者,所以使众也〔3〕。《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4〕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5〕。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TXT论坛为您提供更多更好的TXT小说,记住我们的论坛(www。txtbbs。com)】0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愤事,一人定国〔6〕。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7〕,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8〕诸人者,未之有也〔9〕。故治国在齐其家〔10〕。《诗》〔11〕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12〕。之子〔13〕于归〔14〕,宜〔15〕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16〕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17〕云:“其仪不忒〔18〕,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19〕〔1〕弟,去声。〔2〕长,上声。〔3〕身修,则家可教矣。孝、弟、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者也。然而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之道不外平此,此所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也。〔4〕中,去声。〔5〕此引《书》而释之,又明立教之本,不假强为,在识其端而推广之耳。〔6〕一人,谓君也。机,发动所由也。偾,音奋,覆败也。此言教成于国之效。〔7〕好,去声。〔8〕喻,晓也。〔9〕此又承上文“一人定国”而言。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已,然后可以正人之恶。皆推己以及人,所谓恕也。不如是,则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矣。〔10〕通结上文。〔11〕《诗》,《周南·桃夭》之篇。〔12〕夭,平声。夭夭,少好貌。蓁,音臻。
第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