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舜绍尧致治:武王伐纣教民,其功一也,故其于皆尽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买有不同者。程子曰:“成汤放桀,惟有惭德,武王亦然,故未尽善。尧、舜、汤、武,其揆一也。征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时然尔。”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1〕〔1〕居上主于爱人,故以宽为本。为礼以敬为本,临丧以哀为本。既无其本,则以何肴而观其所行之得失哉?
46里仁第四凡二十六章。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1〕处,上声。焉,於虔反。知,去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1〕。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
〔1〕约,穷团也。乐,音洛。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2〕知,去声。
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刚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谢氏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知看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有所得则来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安仁则一,利仁则二。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味也。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下惑则可,然未免于利之也。”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1〕〔1〕唯之为言独也。好、恶,皆去声。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
是也。游氏曰:“好青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1〕〔1〕苟,诚也。志者,心之所之也。恶,如字。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杨氏曰:
“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1〕。君子去仁,恶乎成名〔2〕?君子无终食〔3〕之间违仁,造次〔4〕必于是,颠沛〔5〕必于是。”〔6〕〔1〕恶,去声。去,如字,下同。”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然于富贵则不处,于贫贱则不去,君子之审富贵而安贫贱也如此。〔2〕恶,平声。言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也。若贪富贵而厌贫贱,则是自离其仁,而无君子之实矣,何所成其名乎?〔3〕终食者,一饭之顷。〔4〕造,七到反。造次,急遽苟且之时。〔5〕沛,音贝。颠沛,倾覆流离之际。〔6〕盖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贵、贫贱取舍之间而已也。言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然取舍之分明,然后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1〕。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2〕。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3〕”
第3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