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1〕,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2〕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3〕。故君子欲其自得之【TXT论坛为您提供更多更好的TXT小说,记住我们的论坛(www。txtbbs。com)】80也。”〔4〕〔1〕造,七到反,诣也。深造之者,迸而不已之意。道,则其进为之方也。〔2〕资,犹藉也。
〔3〕左右,身之两旁,言至近而非一处也。逢,犹值也。原,本也,水之来处也。〔4〕言君子务于深造而必以其道者,欲其有所持循,以俟夫默识心通,自然而得之于己也。自得于己,则所以处之者安固而不摇。处之安固,则所藉者深远而无尽。所藉者深,则日用之间,取之至近,无所往而不值其所资之本也。程子曰:“学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有安排布置者,旨非自得也。然必潜心积虑、优游餍饫于其间,然后可以有得;着急迫求之,则是私己而已,终不足以得之也。”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1〕〔1〕言所以博学于文而详说其理者,非欲以夸多而门靡也;欲其融会贯通,有以反而说到至约之地耳。盖承上章之意而言,学非欲其徒博,而亦不可以径约也。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面王者,未之有也。”〔1〕〔1〕王,去声。服人者,欲以取胜于人。养人者,欲其同归于善。盖心之公私小异,而人之向背顿殊。学者于此不可以不审也。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1〕〔1〕或曰:天下文言无有实不祥者,惟蔽贤为不祥之实。或曰:言而无实者不祥,故蔽贤为不祥之实。二说不同,未知孰是。疑或有阙文焉。
徐子曰:“仲尼亟〔1〕称于水,曰:‘水哉,水哉!〔2〕’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3〕。苟为无本,六、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4〕。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5〕”
〔1〕亟,去吏反,数也。〔2〕水哉水哉,叹美之辞。〔3〕原泉,有原之水也。混混,涌出之貌。舍、放,皆上声。不舍昼夜,言常出不竭也。盈,满也。科,坎也。言其进以渐也。放,至也。言水有原本,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海,如人有实行,则亦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极也。〔4〕集,聚也。浍,古外反,田间水道也。涸,下各反,乾也。如人无实行,而暴得虚誉,不能长久也。〔5〕闻,去声。声闻,名誉也。情,买也。耻者,耻其无实而将不继也。林氏曰:“徐子之为人,必有躐等于誉之病,故孟子以是答之。”邹氏曰:”孔子之称水,其旨微矣。孟子独取此者,自徐子之所急者言之也。孔子尝以“闻”、“达”告子张矣:达者,有本之谓也;闻则无本之谓也。然则学者其可以不务本乎?”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1〕。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2〕;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3〕”
〔1〕几希,少也。庶,众也。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其不同者,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为少异耳。虽曰少异,然人、物之所以分,实在于此。众人不知此而去之,则名虽为人,而实无以异于禽兽。君子知此而存之,是以战兢惕厉,而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理也。〔2〕物,事物也。明,则有以识其理也。人伦,说见前篇。察,则有以尽其理之详也。物理固非度外,而人伦尤切于身,故其知之有详略之异,在舜则皆生而知之也。〔3〕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则仁义已根于心,而所行皆从此出;非以仁义为美而后勉强行之,所谓安而行之也。此则圣人之事,不待存之而无不存矣。尹氏曰:“存之者,君子也。存者,圣人也。君子所存,存天理也。由仁义行,存者能之。”
第15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