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书院学规>第57章

第57章

端溪书院
在肇庆。明万历元年(1573),佥事李材创建。后为岭西道署,又改为督标中军副将署。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两广总督赵宏灿复建书院,取名“天章”,为总督课士之所,选招两广之士肄业其中。前为讲堂,堂上为天章阁,又名后掞天阁。中为宣教堂5间,堂后偏东为莲池,池后为近光亭,东西为斋舍。雍正十一年(1733)总督郝玉麟修葺,奉旨拨帑银1000两发商生息,以供生徒膏火,旋改名“端溪”,定为省级书院。十七年(1752),院长全祖望订立学约4则。二十二年,知府吴绳年购民房地添建后楼9间,奉祀先贤。嘉庆四年(1799),冯敏昌掌教时又订立讲正学、敦品行、辨义利、习礼文、背五经、疏书理、观史事、正文体、究诗赋、工书艺、兼诸学、通训诂、立课程、勉应课、少出入、戒非事等学规16条。十四年,院长刘朴石又订务敦品、正文体、究诗赋、工书艺、兼诸学、通训诂、立课程、勉应课、少出入、戒非事等学规16条。十四年,院长刘朴石又订务敦品、正文体、崇风雅、闲出入、杜抄袭、严扃试等学规6条。二十年总督蒋攸铦、二十三年总督阮元均加修葺。道光三年(1823),粮道夏修恕、十二年知府珠尔杭阿、二十六年肇罗道署赵长龄率属下先后捐修。咸丰四年(1854),遭战火毁坏,图籍荡然无存。五年,知府郭汝诚修复。光绪十三年(1887),总督张之洞重修,院长梁鼎芬书大堂匾额为“广德堂”、掞天阁下讲堂为“教忠堂”,改尊经阁为景贤阁,阁下为全祖望(谢山)祠,祠东为更衣所,西为祭器所。东西斋舍32间、监院1间、书库1间,规模宏大。梁鼎芬更订《端溪书院章程》。院内藏有经、史、子、集、典志、类书等共563部,9482册,住院生徒可以借阅,居外者准许到院翻阅。又设刻书局,以每年余款发刊《端溪丛书》20种。自两广总督张之洞设广雅书院于广州之后,端溪不再招广西学生,地位下降。三十一年,改为肇庆府中学堂。
端溪书院讲堂条约
正趋向书院与学校相为表里,学校盛,则书院与之俱盛;书院衰,则学校与之俱衰。宋明以来,历可征也。今圣天子宏作人之化,宪府大臣实宣布之,葺讲堂,萃图籍,以成文明之盛。粤中远在峤南(峤南:峤,岭也。峤南即岭南。),不远五千里,延掌教以莅之,所望于诸生者甚重,固不仅区区章句之学,博一科举而已也。况此间前哲张文献、崔清敏以来,魁儒时出。白沙、才伯、南川、甘泉、弼唐、中离、曙台诸先生,学统迢遥,弓裘(弓裘:又作弓治。《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用弓袭、弓冶比喻父子世传的事业。此则谓岭南代有人出。)不替,而邱文庄、梁文康、海忠介、陈文忠并以勋业风节起而翊之。虽诸生未必遽足语此,然岂无中人以上之资,寻坠绪之茫茫,苦质疑之无自者乎,掌教愿进而语之。
励课程院中藏书不下万卷,虽无秘册,而实皆诸生布帛菽粟之需,苟通是,是亦足矣。掌教固不敢薄待诸生,然谅近来士习,沉溺于帖括之学,未必留心及此也。夫学问岂在帖括?然即以帖括言,亦非读书不工。诸生即未能遽读《十三经注疏》、《通志堂九经解》,然于《五经四书大全》,其曾熟复乎?即未能遽窥《二十三史》,然于《资治通鉴纲目》、《文献通考》,其曾详观乎?即未能遍览诸儒之语录讲义,然于《性理大全》,其曾研究乎?自今以始,愿诸生分曹定课,日有章程,其有疑义,拈笺以问。每人各置一考课册,填写所业于其中,掌教五日一升堂,或墨或复讲,其必能启发神智,荟萃古今,从此更上一层。读尽诸书,不仅以帖括之士终,而亦必不为寻常庸劣之帖括也。掌教其待大叩小叩之至而应之。
习词章功令以帖括取士,诸生之汲汲于此,亦其势也。然功令未尝专任帖括,二场之表以观其骈体,论以观其散体,判以观其律令之学,三场之策以观其时务。进而为翰林,则有馆课之诗赋以观其韵语。苟能是,是亦足矣。诸生倘能如掌教之言,通明经史性理,其于表、论、判、策,已非所难。然而行文之体,或尚未娴,仍不出帖括家数以应之,亦非矣。则八家文集及朱子文集,不可不读也,亦须时时习之。掌教当为别裁其体之不合者、词气之驳杂者,媕群雅而归于大醇,是所厚望于诸生者也。诗赋则粤中自有嫡传,张文献公以来,世有其人,近而南园五先生、广州之三家,皆惊代才也。向例院中二课,止及帖括。今掌教添古学一试,各具策问、诗赋、表论诸题,诸生能者各报名赴课,不必求备,亦不强人以所不能也。掌教当自捐笔资,以为奖励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