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 (一)>第71章
[疏]“大去者何”。解云:欲言其奔,而经言大去;欲言其灭,又无灭文,故执不知问。“为襄公”至“者讳”。解云:言所以为襄公讳者,正由《春秋》为贤者讳故也。注“据楚庄王亦贤,灭萧不为讳”者。解云:即宣十二年“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灭萧”,彼注云“日者,属上有王言,今反灭人,故深责之”是也。若然,庄十年“齐师灭谭”,庄十三年“齐人灭遂”之属,不为贤者讳灭而不据之者,“灭遂”之下注云“不讳者,桓公行霸,不任文德而尚武力,又功未足以除恶”。然则桓公是时贤,德未着,不为讳,适是其宜,宁得据之乎?楚庄是时巳有王言,贤德巳着,宜为之讳而书其灭,故据之也。
复雠也。何雠尔?远祖也。哀公亨乎周,亨,而杀之。亨,普庚反,注同,煮杀也。
[疏]注“公亨乎周”。解云:郑氏云“懿始受谮而亨齐哀公”是也。《周语》亦有其事。
纪侯谮之,以襄公之为於此焉者,事祖祢之心尽矣。尽者何?襄公将复雠乎纪,卜之曰:“师丧分焉。”龟曰卜,蓍曰筮。分,半也。师丧亡其半。祢,乃礼反。师丧,息浪反,注同。蓍,音尸。筮,巿制反。
[疏]“尽者何”。解云:以襄公淫泆,行同鸟兽,而言事祖祢之心尽,故执不知问。“卜之”至“分焉”。解云:卜之者,谓襄公之辞。注“龟曰卜,蓍曰筮”。解云:《曲礼》文。
“寡人死之,襄公答卜者之辞。不为不吉也”。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犹可以复雠乎?虽百世可也。百世,大言之尔。犹《诗》云“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君子万年”。几,居岂反。嵩高,息忠反,本亦作“崧”。
[疏]“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解云:皆齐侯之语,故注云“答卜者之辞”。所以谓死为吉事者,以复雠以死败为荣故也。注“百世”至“万年”。解云:盖以百十者,数之终,施之於彼则无罪,施之於已则无义,故谓之大言耳。
家亦可乎?家,谓大夫家。曰:不可。国何以可?据家不可。国君一体也:先君之耻,犹今君之耻也;今君之耻,犹先君之耻也。先君谓哀公,今君谓襄公,言其耻同也。国君何以为一体?据非一世。国君以国为体,诸侯世,故国君为一体也。虽百世,号犹称齐侯。今纪无罪,今纪侯也。此非怒与?怒,迁怒,齐人语也。此非怒其先祖,迁之于子孙与?。怒与,音馀。曰:非也。古者有明天子,则纪侯必诛,必无纪者。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无明天子也。古者诸侯必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然则齐、纪无说焉。不可以并立乎天下。无说,无说怿也。无说,音悦,注同。怿,音亦。
[疏]“古者”至“天子也”。解云:从康王已下历宣王之世,而言无明天子者,盖以宣王之德,驳而不纯故也。“号辞”至“相接”。解云:正以号辞必称先君之故,是以齐、纪不得并立于天下。古若有明天子,则须去其不直,是以上文云“古者有明天子,则纪侯必诛”也。
故将去纪侯者,不得不去纪也。有明天子,则襄公得为若行乎?若,如也。犹曰得为如此行乎?将去,起吕反,下及注同。若行,下孟反,注同。
[疏]“故将”至“纪也”。解云:若不去纪,则有纪侯故也。“襄公”至“行乎”。解云:行读如有子行之之行。
曰:不得也。不得,则襄公曷为为之?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有而无益於治曰无,犹《易》曰“阒其无人”。治,直吏反。阒,苦鵙反。
[疏]注“犹易”至“无人”。解云:《丰卦》上六爻辞也。缘恩疾者可也。疾,痛也。贤襄公为讳者,以复雠之义,除灭人之恶。言大去者,为襄公明义,但当迁徙去之,不当取而有,明乱义也。不为文实者,方讳,不得贬。
[疏]“缘恩疾者可也”。解云:时无明王贤伯以诛无道,缘其有恩痛於先祖者,可以许其复雠矣,故曰缘恩疾者可也。注“贤襄”至“之恶”。解云:擅灭同姓,合书而绝之。今不书者,以复雠除罪故也。注“不当”至“义也”。解云:谓但当推逐而已,不当取而有之,明其乱正义矣。然则襄公乱义而不恶者,王已复雠除之。注“不为”至“得贬”。解云:凡为文实者,皆初以常事为罪而贬之,然后计功除过,是以僖元年经云“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传云“曷为先言次后言救?君也。君则其称师何?不与诸侯专封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者,是文实之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