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审视瑶函>第35章

第35章

目赤。经云:少阳司天之政。二曰火胜,二之气,候乃大温,其病气拂于上,目赤。三曰燥邪伤肝,三之气,岁金太过,燥气流行。经云: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胁痛而目赤。虽其间病有不同,大要不出此三候也。
目痛经云有二:一谓目白眼痛,一谓目珠黑眼痛。盖目
白眼疼属阳,故昼则痛甚,点苦寒药则效,经所谓白眼赤脉法于阳故也。目珠黑眼痛属阴,故夜则痛甚,点苦寒药则反剧,经所谓瞳子黑眼法于阴故也。凡目痛皆属于热之所致,烦燥者气随火升也。东垣云:元气虚损而热,轻手
之,热在皮毛血脉也,重手按之,筋骨热甚者,热在筋骨也,不轻不重而热热在肌肉也。又云: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热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燥,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昼夜发热是重阳无阴也,亟泻其阳,峻补其阴也目痛天行赤热,时气流行,三焦浮燥,泪涩睛疼,或椒疮沙擦,或怕热羞明,或一目而传两目,或七日而自清宁。
往往尔我相感,因虚被火熏蒸,虽曰浅病,亦弗为轻,倘犯禁戒,变症蜂生,要分虚实须辨六经。
此症目赤痛,或睥肿头重,怕日羞明,泪涕交流等病,一家之内,一里之中,往往老幼相传,然有虚实轻重不同,亦因人之虚实,时气之轻重若何,各随其所受,而分经络以发,病有轻重,不可概言。此章专为天时流行,热邪感染,人或素有目疾,及痰火热病,水少元虚者,尔我传染不一。若感染轻而本源清,邪不胜正者,七日自愈。盖火数七,故七日火气尽而愈,七日不愈,而有二七者,乃再传也。二七不退者,必其触犯及本虚之故,须防变生他症矣,宜服:驱风散热饮子连翘
牛蒡子(炒,研)羌活苏薄荷大黄(酒浸)赤芍药防风当归尾甘草(少许)山栀仁
川芎(各等分)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食远热服。少阳经,加柴胡;少阴经,加黄连。
桑白皮散治肺气壅塞,热毒上攻眼目,白睛肿胀,日夜疼痛,心胸烦闷。
旋复花枳壳杏仁(去皮尖)桑白皮天花粉玄参甘草甜葶苈甘菊花防风黄芩(各等分)上为末。每服四钱,水一钟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泻热黄连汤(见卷二。按:此手少阴、太阴、足阳明、少阳、少阴之药也。)目痛暴风客热忽然猖,睥胀头疼泪似汤,寒热往来多鼻塞,目中沙涩痛难当。
此症非天行赤热,尔我感染,并寒热似疟,病发则目痛,以及肿胀如杯,久积退迟之比也。乃素养不清,燥急劳苦,客感风热,卒然而发也。有肿胀,乃风热夹攻,火在血分之故治亦易退。宜服:局方洗心散
热胜者服。治风壅壮热,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节烦疼,热气上冲口苦唇焦,咽喉肿痛,痰涎壅滞,涕唾稠粘,心神烦燥,眼涩睛疼,及寒壅不调,鼻塞声重,咽干多渴,五心烦热,小便赤涩,大便秘涩。并宜服之。
荆芥穗甘草当归大黄(煨)赤芍药麻黄(各六钱)白术(五钱)上为末。每服二、三钱,生姜薄荷汤煎服。
以白术合大黄入心,故名洗心,而从以麻黄、荆芥,亦是表里药。
洗肝散风热俱胜者服,治风毒上攻,暴作目赤,肿痛难开,瘾涩,眵泪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