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神圣人生(二)>第83章
也有超理性底真理,自表呈于精神经验中,能观察普偏底可能性的活动,公正接受切,认为习无明与无心知的世界的真正底、自然底形态和结果,或者以镇静与仁慈容许切,视为神圣工作的部分,但是,如其等待高等知觉性与知识的醒悟,为唯逃出所自呈现为恶者的路,也准备在那真是有帮助和可能之处加以帮助和干预。但是,公是如此,也有这另知觉性的中道真理,使我们觉悟到善与恶的价值,钦重其必需性与重要性;这觉悟,不论其独特底判断之有效性或认可为何,乃进化着的‘自然’的程序上不可少的步骤之。但是,这觉悟又从何出发呢?在人中是什么源出善与要的意识,且给它以其权能和位置呢?设若我们只看程序,则我们可承认是情命心思作了这区别。其第估价是感觉底,和个人底,凡对生命私我为愉快,有助有益的,则是善;凡属不愉快,有损,能伤害或毁减的,便是恶。其次估价是实用底,和社会底:凡被认为对共同生活有助的,凡其所要求于个人,使他留于团体且管制团体,为了保持,满足,发展公共生活的良好秩序及其单位,便是善;凡在社会观念中有与此相反的效果或倾向的,便是恶。但思惟心于是又来到了,有其自有的估价,努力要找到智识底基础,法律的或原则的理念,为理性底或宇宙底,也许是‘羯磨’(行业)的法律,或伦理体系,建立在理智或美学的,情绪的,或享乐的基础上的。
宗教又带来了她的认可;有上帝的言或法,命令施行正义,虽‘自然’允许或刺激其反对,或者,‘真理’和‘正义’本身皆即是上帝,没有其他‘神明’。但是,在凡此切人类道德本能的实际底或理性底施行之后方,有种感觉,觉到有些更深沈者:凡此切标准,或为太狭隘,苛刻,或为太复杂,混乱,不定,可以更换,由心思底或情命底转变或进化而更改;可是已感觉到,有更深沈底长留着的真理,和我们中间的点什么,能有那真理的直觉,换言之,真实底认可是内里底,精神底,和性灵底。传统对这内中底见证者的称谓是良知,我们内里的知见之权能,半为心思底,半为直觉底;但这是肤浅底,造作的什么,不可靠:在我们内中,确实有更深沈底什么,不甚容易活动,甚为表面诸原素所掩饰,这便是精神识感,心灵的认识,我们的本性内中本生底光明。然则这精神底或性灵底见证者是什么,或者,善与恶的意识,对它的价值是什么?可以立此说:罪与恶的意识的个用处,便是赋形之有体,可变到觉识此无心知与无明的世界之自性,觉悟到其罪恶与痛苦,且知道其善与快乐的相对性质,于是从之退转,转向那为绝对者。或者,不然,其精神底用处可能是由追求善与否定恶,而使本性纯洁化,直到准备于见到至上底善,从世界转向上帝,或者,如佛法伦理之所坚持,可以有用于消解此无明底我执,由此解脱了人格性与痛苦。但也可能是,此觉悟乃进化本身的精神底必需,向有体生长出自‘无明’而入乎神圣体性的真理,向神圣知觉性与神圣有体的进化的步。
因为,还甚于心思或生命之能或向善或向恶者,是心灵人格或性灵体,乃坚执此区别,虽在较徒然是道德底分别为更博大底义度上。是我们内中的心灵,乃常是转对‘真’,‘善’,与‘美’,因为是由这些事物它本身乃生长高大;其余的,这们的对反者,皆经验的必要底部分,但当以有体之精神底增长而蜕去。我们内中的基本性灵元,以生命的悦乐与全部经验,为精神的进步底显示的部分,但它的生命的悦乐的正本原则,是从切接触和事情上,收集其秘密底神圣底意义与青华,是神圣底作用和目的,致使我们的心思和生命,可由经验而长到出乎‘无心知’,而对向至上底知觉性,出乎‘无明’的分化,而对向统化的知觉性与知识。它是为了那个而在此,他从生到生遵循它的永是增进的上达的趋向与坚持;心灵的生长,是出自黑暗入乎光明,出自虚伪入乎真理,出自苦难而入乎它自有的至上底和普偏底‘喜乐’之生长。心灵对于善与恶的知见,可能不与心思的人为底标准相印合,但它有较深底识感,准确底分辨,辨识什么是指向高上‘光明’的,什么是指向义开它的。是真的,如低下光明是下于善与恶,同样的,高上光明也超出了善与恶;但这不是说以无偏底中立性容许切事物,或平等服从善的与恶的行动,不是那意思,而是说有有体之高等法律参入了,其间不复有这些价值的任何地位或用处了。有无上‘真理’之自我法律,它超上了切标准;有无上底和宇宙底善,为内向,固有,自我存在,自我觉识,自我发动,自我诀定了,无限粘柔,具有至上‘无限者’的光辉底知觉性之纯粹粘柔性。
然则倘若恶与伪皆‘无心知’的自然产物,生命与心思从之而出的进化、在‘无明’的程序中之自动底结果,则我们当看它如何生起,依赖什么而得存在,而且,什么是救治或脱离。心思底和情命底从‘无心知性’之表面上的出现,在这中间乃可找到这些现相发生的过程。在此,有两个决定因素,是这二者,乃虚伪与邪恶之同时出现的生果因。第,在下层,有内在之知识的仍属幽暗底知觉性与权能,在上层,也有可称为情命底和物理底知觉性之非决定底或否则形成不良的质料;是经过这昏暗底困难底中介物,出现着的心思体得打出条路,得将自体强加其上,由造成的、而不复是内在的知识,因为这质料仍是充满了无知性,重负了,且封闭于‘物质’的无心知里。其次,这出现是发生于分别了的生命形式中,这生命形式要坚定它自体,对待无生命的物质惰性原则,抵抗那物质惰性的恒常牵引,引到散解,回返堕落入原始无生命底‘无心知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