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宇宙之虚幻;心思,梦,与妄识切人类的思想,切心思底人的经验,游移于恒常底肯定与否定之间;对于人的心思,凡理念的真理,经验的结果,没有个不能被肯定,也没有个不能被否定的。它已否定了个人有体的存在,否定了宇宙的存在,否定了任何内在底或基层底‘真实性,的存在,否定了个人和宇宙之外的任何’真实性‘;但是,它亦恒常肯定这些事,有时唯独肯定其,或其任何二,或其全。它必得如此作,因为我们的思惟心,在其真本性质上是诸多可能性的无知底买卖者,未尝具有任何其间个后面的真理,却是依次或多个同时加以探测和试验,看偶然可否达到点关于它们的定妥底信仰或知识,达到点确然性;可是,既生活于许多可能性和相对性的世间,它不能达到任何终极底确然性,不能达到绝对底长永底信念。甚至实际者,已实现者,对我们的心思体,也能自呈为’或然或不然‘(syādvānāsyādvā),或为’是‘,却在’可能未尝是‘的阴影下,而带有那’以后将不是‘的神色。
我们的生命有体,亦复为同非确定性所苦。它不能安止于生活的目的上,从之它能得到必定底或究竟底满足,或加之以经久底价值的。我们的本性,出发自它所认为真实底事实或真实;它被推到它们以外,去追寻不决定底可能性,又终于被引到疑问切它所曾认为真实底。因为它从基本底无明出发,未尝把握确定底真理;它某时期中所依倚的切真理,又发现其为局部,不全,可疑问。从初,人是生活于他的物理心思中,这见到实际者,物理者,客观者,承认其为事实,而此事实为自明底真理,不容疑问,凡非实际者,非物理者,非客观者,它视为非真实或未实现,必至其成功于变为实际,化为物理事实,化为客观者,然后承认其为全般真实:它自体,它亦视为客观底事实,以其存在于可见可触的身体中,可保证其为真实底。其他切主观底有体和事物,它在此同证明上接受,只若它们能成为我们的外在底知觉性之对象,或对那部分理智为可接受的,那部分理智是建立于那知觉性所供给的事实纪录上,且依赖之为知识之坚实底基础。物理’科学‘,便是这心思体之浩大引伸:它改正诸识的错误,冲出识感心的初步范围以外,由使事实和非我们的身体诸根所摄持的对象,因发现的种种手段,归到客观境界中来;但它用的是同此真实性的标准,客观底,物理底实际性;其于真实者的考验,便是以正性底理由和客观底证据能加以证明的可能性。
但人也有生命心,情命底心思体,是欲望的工具:它不以实际者而满足,它是可能性的贸易者;它有好新奇的热情,常是试要推广它的经验的范围,为了欲望的满足,为了享受,为了扩大自我肯定,为了它的权能与利益的疆土之开拓。它欲望,享受,占有实际者,但亦复出获未实现的可能性,热心将其实质化,也加以占有,享受。它不是单独满意于物理者和客观者,却更寻求主观底,想像底,纯粹情感底满足和快乐。倘若未尝有这因素呢,人的生理心思任其自为,会像动物样生活,接受他的最初实际物理生活及其范围,视为他的全部可能性,动作于物质’自然‘所建立的秩序中,不求出乎其外的什么。但是这情命心,这不安分底生命意志,以它的要求来到了,打扰了这惯性底或常规底满足,其生活是圈禁于实际性的界限以内的;它常是扩大欲望与希求,造成不满意,不安宁,寻求着多于似乎生命所能给它的。它以我们的未实践的诸多可能性之实际化,造成了物理现实的原地的广大开拓,但也作成恒常多而又多的要求,寻索新世界要征服,产生了不息底动动,要超出环境的拘束,也要超出自体。
于是,加到这不安宁和不妥当的原因上的,又来了思惟心,它推究每事物,疑问每事物,建造些肯定又折除它们,树立确然之理论体系,却终于承认没有个是确然底,肯定着又疑问着诸识的证据,贯通理智的结论,又推翻之,以达到不同底或甚相反的结论,于是不定地,倘若不是无尽止地,反复继续这程序。这,便是人类思想和人类企图的历史,恒常打破范围,只是又常在同螺旋纹路上进行,也许扩大了点,但循着同样底或常是相似底进行的曲线。人类的心思,永是寻求,永是活动,永远达不到人生的目标或诸目的之固定底真实性,或其确然与信念的固定底真实性,其存在的理念之固定基础或坚实形成。在这恒常底不安和辛苦的某点上,甚至物理心思也失却了它的客观底确然性之信念,进到不可知论,遂疑问它自体的人生与知识之切标准,疑惑凡此切是否真实,或不然,是否切,纵使皆真,又非空劳无谓。情命心,受到人生的挫折而感到失望,或否则不满足于其切满足,为深底厌憎和失意所袭,遂感觉切皆空,是精神烦恼,便准备弃绝人生,视存在为不真实,凡其所猎取者,皆为幻相,’摩耶‘;思惟心,既折除其切肯定,发现切皆从是心思底构架,中无真实,或否则唯有真实,是出乎此存在以外的什么,非作成或构架出的什么,是’绝对者‘和’永恒者,的什么,凡为相对者,凡属时间者,皆是梦,心思的妄想,或浩大底迷谬,无涯底宇宙‘幻有’,似是底存在之惑人底虚相。否定原则胜过了肯定原则,变为普遍底和绝对底了。由是与起了否定着世界的诸大宗教和哲学;由是也起了生命动机从其自体的退转,在某馀处的无瑕底和永恒底生命之寻求,或在不动底‘真实性’中或原始底‘非有’中消灭生命本身的意志。在印度,否定世界之哲学,由其两个最大底思想家给予了无上权能与价值之表呈,佛陀(Buddha)与商羯罗(Shankara)。
第1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