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回答他说:“正如隐藏犯法的人有罪一样,你对别人的长处不能全部发现并且赞扬,所以,你是有大罪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还能得到福呢!”还有一次,墨子鼻子患病,公孟又问他,如果鬼神能够赏善而罚恶,像您这样的圣人,为什么会有病?
墨子回答说,“人得病的途径很多,有的是受了寒暑,有的是过于疲劳。一个家里如果有一百扇门,关闭一扇,小偷还是可以从其他门进来。”他的意思是说,人获得祸福的原因很多,善恶只是因素之一,不能说每次祸福都是由于善恶决定的。在《墨子。鲁问篇》里,61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幸福观有位曹公子又问:有人隆重地祭祀鬼神,却家里的人多死,家畜不繁盛,自身还一直患病,这是为什么呢?
墨子回答他说:“鬼神对人的要求很多,特别是要求高官厚禄的人应该让贤,要求有钱的人把钱分给贫穷的人,他们并不只是贪图祭祀时的吃喝。现在您不听鬼神的话,高官厚禄而不让贤,钱财很多却不分给穷人,只是祭祀,这怎么能行呢?这还是像家里有百扇门而只关闭一扇一样,挡不住小偷的出入”。
墨子还嘲笑一位用一头猪祭祀求以百福的人,说他是“施人薄而望人厚”
,拿出一小点,却要求很多,这样连鬼神也怕接受他的祭祀。
①今天看起来墨子的上述辩解,有些很机智,也有些很牵强,但是它却至少能说明两点:第一,当时已经有不少人怀疑鬼神能够福善祸淫;第二,墨子承认人得到祸福的原因很多,祭祀不能决定一切。
比墨子稍后的荀子更清楚地讲到德与福的不一致。据他说,孔子被围在陈蔡之间,七天没有吃上饭。学生子路问孔子,听说为善的上天报之以福;为不善的,上天报之以祸。
您这样品德高尚,并且一直为善的人,怎么会遇到这种灾祸呢?
孔子回答他说,王子比干极为明智却被剜了心;关龙逢非常忠诚,却被刑杀;吴子胥敢于讲真话劝谏吴王,却被杀于姑苏东门之外。遭遇怎么样,这叫时;品德好不好,这叫材。
“君子博学多谋,不遇时者多矣。”
②东汉时期王充,在其着名的《论衡》一书中。特别批评①《墨子》、《公孟》、《鲁问》诸篇。
②《荀子。宥坐》。
第一编幸福观的历史考察761了这种天道福善福淫,人道以德祈福的观点。他说,“世论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福祸之应皆天也”
,其实并不是这样。
他进一步考察了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斯言或时贤圣欲劝人为善,着必然之语,以明德报;或福时适遇者以为然。”
这就是说,福善祸淫之说,有时是圣贤造出来劝人为善的神道设教,也有些是碰巧有德行的人遇到了福。在他看来,上天不会根据人的德行给人降祸福。他用这个思想作指导,详细分析了楚惠王吞蛭、宋人三代好善,目盲而免祸,以及孙叔敖埋两头蛇而得福等故事。最后又以“尧舜不赐年,桀纣不夭死”
,秦穆公“有误乱之行,天赐之年”
,晋文公“有德惠之操,天夺其命”的事例,肯定了儒家不信福善祸淫的正确,批评了墨家笃信鬼神报应的错误。
①批评福善祸淫,以德祈福的观点,指出德与福的不相一致,是理性主义的胜利,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和分析二者关系的成果。特别是王充,他还分析了天道福善祸淫观点产生的根源,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天命鬼神的迷信。但是,德福不一致的观点仍然是比较直观的、粗糙的,它没有看出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从这种观点出发,还可能得出某些非常消极的结论,即道德无用,对人的福祸没有关系,让人们只听凭命运的摆布而放弃对道德的追求。
任天顺命以保天福认为德与福不相一致的,在中国历史上并非只是儒家一家,道家大致上也这样看。但是儒、道二家从中得出的结论①《荀子。宥坐》。
861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却大相径庭。儒家强调要追求和实现道义,不管命运和福祸怎样,甚至主张以实践道义为最高的幸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些下节再讨论。本节讨论道家的观点,即德与福不相一致时,要放弃人力的作为,任天顺命,他们称此为“天福”。
流行于魏晋时代的道家着作《列子。力命篇》详细地分析了这种德福不一致的观点。它用寓言的形式,以命(包括福)和力(包括德)对话的口气,生动活泼地介绍了围绕着这个问题的一些讨论。针对力能够决定人的寿夭、穷达、贵贱、贫富,也就是人的祸福的论点,命说:“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十八。仲尼之德不出诸侯之下,而困于陈蔡;殷纣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
第5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