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人生幸福论(上)>第4章
第二,幸福生活不是暂时的,而应是善始善终的生活。
人的一生中会随时发生意料不到的事情。
富豪们拥有巨大财富,却极易破产,所以,除非他们能把全部财富幸福地享用至终,否则,他们还不如一个仅能维持当日生活的人更幸福。
第三,中等财富是幸福的最好保证。极富有和极贫困都容易遭受灾难,而中等财产比较稳定,较少遇到灾祸,并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生活安定和家庭和睦。
梭伦的幸福观虽然还不系统和成熟,但是,作为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讨论幸福的思想家,梭伦开创了研究人生幸福论的先河。他所提出的幸福与德行、幸福与财富、幸福与人生命运等问题,后来被伦理学家们反复提出、反复讨论,成为幸福观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下面我们再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简单地介绍西方伦理学家们的幸福观的发展轨迹。
①参见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79—182页。
6第一章西方历史上幸福观简述古希腊罗马时期:对幸福的思考全面展开这一时期,伦理学家们讨论的主要问题就是幸福与人生。
由于所依据的哲学基础不同,所以,伦理学家们在思考幸福问题时,也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形成了理性主义幸福观和感性主义幸福观。
理性主义幸福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赫拉克里特(约前540—前470年)、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柏拉图(前427—前347年)、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他们的幸福观的共同特点是: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指导下才能实现。
赫拉克里特指出,理想的人生就是符合“逻各斯”
(宇宙的本质和规律)的人生,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追求理想的幸福生活,人的精神快乐高于肉体快乐。
他有一句非常生动而又令人深思的名言:“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①这句话鲜明地表达了赫拉克里特的幸福观立场。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理论上的承接关系非常明显,苏格拉底的基本思想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他们主张,德行就是幸福,而德行必须有理性的引导。他们一致反对把感官的享受当作幸福的观点。这三位伦理学家关于幸福的具体思想将在本编第二章中详细阐述。
感性主义幸福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约前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5月版(下同),第18页。
第一编幸福观的历史考察7460—前370年)、亚里斯提卜(前435—前355年)、伊壁鸠鲁(前341—前270年)和卢克莱修(约前99—前55年)。
他们的幸福观都把趋乐避苦当作人的本性,认为,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亚里斯提卜比其他三位的观点更为激进,他认为,肉体的快乐比精神的快乐更迫切、更强烈,肉体的快乐优于精神的快乐;而且,肉体的快乐既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只在眼前。在他看来,唯有眼前的肉体快乐才是人们追求的幸福。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虽然强调感官快乐对于幸福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也要求人们追求精神快乐。关于他们的具体思想,我们将在本编第三章中讨论。卢克莱修是伊壁鸠鲁幸福观的继承者和扞卫者,他把伊壁鸠鲁称作照亮黑暗的火炬,能引导人们奔向“生命的幸福目标”。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因而,人们追求幸福符合人的自然本性。
如上所述,理性主义幸福观和感性主义幸福观,构成了古希腊罗马幸福观的基本框架。
但是,在这两个主流之外,还出现了一种相对独立的斯多葛学派幸福观,它是在与伊壁鸠鲁主义的论战中发展起来的。斯多葛学派不同意把快乐本身当作善的标准,他们把幸福理解为精神幸福,用精神幸福否认人们的物质幸福。斯多葛学派还否认了人类幸福中的一切情感活动,甚至否认了父子兄弟之间的自然情感,这又与理性主义幸福观区别开来。其结果,斯多葛学派最终带上了禁欲主义色彩。从幸福观的发展角度看,斯多葛学派的幸福观是古希腊罗马幸福观向罗马帝国末期和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幸福观过渡的中介。
8第一章西方历史上幸福观简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幸福观是人类对于自身幸福探索的全面展开,伦理学家们讨论的许多问题对后来的幸福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欧洲中世纪:幸福观的基督教色彩随着古希腊罗马城邦国家的崩溃,富有生气和活力的古希腊罗马伦理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伦理学成了宗教伦理学。
这一变化贯穿于整个欧洲中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