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人生幸福论(上)>第23章
①他认为,伦理学的任务就是“能使人民获得幸福”
,而且,只要人们认识了自身,具备明晰的道德观念,就能够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他的幸福观的理论前提是趋乐避苦的人性论,并以此展开了他对幸福的理论探讨。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10月(下同),第430页。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56快乐带来幸福爱尔维修认为,人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可归结为感觉活动。人的欲望、情感、意志、思想和行为等,都是由人的肉体感受性决定的。人的感觉能够体验出快乐和痛苦,并由快乐和痛苦产生希望和失望、忧虑和恐惧等情感。人们对感觉愉快的事物就会积极追求,而对感觉痛苦的事物就会避而远之。总之,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人性原则。
爱尔维修进一步认为,肉体感受性不仅仅是一种体验,它还是人们各种活动、思想和情感以及人的社会性的唯一原因。
“为了穿衣,为了打扮自己的情妇或妻子,使她们得到快乐,为了养活自己和家属,总之为了享受与肉体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快乐,工匠和农夫才思想、想象和劳动。因此肉体的感受性乃是人的唯一动力。”
①所以,获得快乐和避免痛苦永远是支配人的行动的唯一原则,如果自然界满足了人的一切需要,如同人们获得空气和水一样容易,那么,人们就永远懒得动了。正是由于人能感觉到快乐和痛苦,而自然界又不能永远给人们带来快乐,于是,人们趋乐避苦的本性就是自然的事情,并且因此而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动因。
爱尔维修认为人们获得了快乐,自然也就获得了幸福。
他把追求幸福也看作人的本性,认为幸福是一切人都希望达到的生活目标和理想。
他认为快乐有两类:一类是官能的快乐。
这是肉体感受性的需要,也是所有人都能体验到的。人们在享受官能快乐时,都能感到幸福,而且就程度而言,也是相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496页。
6第三章
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等的。但是,官能的快乐毕竟是瞬间快乐,在时间上不持久,由它导致的幸福当然也就不会持久,甚至稍纵即逝。另一类是预期的快乐。这是一种带着希望和期待的快乐,它带给人们的幸福要比其他快乐带给人们的幸福更多、更持久。虽然预期的快乐不如官能快乐那么强烈、那么现实,但是,由预期的快乐带来的幸福仍然令人神往,并贯穿在人们生活的每一天中。
财富、劳动与幸福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这是从普遍意义上说的。在具体问题上,爱尔维修也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他认为,没有一个社会能够使所有的公民在财富和权力方面保持平等。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中的所有人在幸福方面能够保证平等吗?爱尔维修批评了要同等幸福就必须人人拥有同等的财富和权力的说法。他举富豪和劳动者为例:虽说富豪们的财富使得他们不必劳动就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得到一切娱乐,但他们并不因此而比劳动的人们更幸福,而且,由于富豪们什么都不用干就能取得他想要的东西,他也同样容易对这些东西产生厌倦。于是,为了消除厌倦,“为了幸福,游手好闲的富豪不得不等待自然在他身上使某种需要重新产生。”
①而在这些富豪身上一种重新产生的需要与一种已满足的需要之间,只能以游手好闲的厌倦无聊来填补。这样的富豪,能说是幸福的吗?与此相反,忙碌、劳动的人们才是幸福的人,因为通过劳动能获得快乐,并能预期获得幸福,他①②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529、530页。
第一编幸福观的历史考察76们总是处于幸福和期盼幸福的快乐之中。
对劳动者来说,“劳动与工资的观念在他的心里与幸福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忙碌与幸福变成了一回事。每砍一斧头,都使木匠想起一天的工资应当为他带来的那些快乐。”
②爱尔维修通过分析指出,以为拥有财富就拥有幸福,这是人们的偏见。实际上,富有的程度与幸福的程度并不成正比。人们可以凭着一种适度的劳动满足自己的一切需要,这也是幸福。因此,人们虽然在财富和地位方面不平等,但在幸福方面是可以平等的。爱尔维修的这个意见,对我们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