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人生幸福论(上)>第18章
工作。
尽管其“调解”效果,用现在的眼光看是不理想的,也是不现①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第2页之脚注。
第一编幸福观的历史考察94实的,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而全面否定他所做的这一切。
至少,康德看到了自身伦理学理论与社会实际生活的某些矛盾,他对这种矛盾的认识和处理,对我们还是有启发意义的。我们也不能把康德从三种假设出发达到德福一致的思考与中世纪基督教的幸福观相提并论。虽然康德也提出了来世和彼岸世界的概念,但是,它与中世纪的宗教观还是有区别的。从康德建立他的庞大的伦理学体系的艰难历程中,可以看出,康德是一个道德理想主义者,他所期望的道德人格是完美圆满的。为了不使人们陷入恶的泥潭,为了能使这个世界成为善的世界、道德的世界,康德不得不用一个至善的理想境界来激励人们对道德的追求。而当人们在德行与幸福之间产生矛盾时,康德又提出三个假设。他只是想告诉人们,实现至善的道德理想目标是可能的,而不是想把人们引向宗教的信仰、引向对虚无世界的寄托。所以,从积极的方面看,康德所假设的来世和彼岸世界,实际上就是他所憧憬的道德世界、至善境界。
至此,我们简要介绍了西方伦理学思想史上理性主义幸福观的几个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在他们之间,有几方面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一是幸福与道德的关系。他们都把人们是否具备道德(德性、德行)看作能否获得幸福的条件或标准。二是幸福与理性的关系。他们把道德与理性联系起来考察,认为理性是道德活动的指导,从而也就把幸福的获得与理性的指导相结合。三是对获得真正幸福的道德理想的热切向往。这几位哲学家尽管强调理性,而且自身也按照理性规则生活和思考,但是,在严肃的理性思考之中,我们依然能05第二章
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够感受到他们对人生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感受到他们充分相信自己的以理性为核心的伦理主张一定能给人类带来真正幸福生活的信心。
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
如果为了自己理论体系的需要,强调人的本质中某一方面的因素,在学术研究中是允许的。但是,我们不能把理性因素看作是人的唯一特性,否则,对人自身的理解就失之偏颇。人是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的结合体,人的这种二重特性决定了人在其一生的幸福追求中,既要重视精神的幸福和道德的完善,又要获得物质的满足和感性的快乐。虽然,我们可以对人的感性需求作适当的限制,以免感性需求的无限膨胀,但我们不能禁止感性需求的发生。
历史上有一些哲学家和伦理学家,探讨了人生幸福中的感性需求,提出了与理性主义幸福论者不同的幸福观。
一幸福就是快乐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幸福观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节制、适度与幸福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美德与幸福古希腊伦理思想中,各种学派都有其各自的伦理主张,如果仔细分类,几乎每一位伦理学家的观点都可以自成一派。
但是,如果从伦理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以及他们之间思想上的继承与发展方面作一个粗略的划分,那么,古希腊“百花齐放”的伦理思想大抵分为两大派别,这就是理性主义伦理学和感性主义伦理学,由此也就派生出理性主义幸福观和感性主义幸福观。前一章中,我们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简要叙述了古希腊理性主义幸福观的基本思想和观点。这一章,我们将解剖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幸福观,看看古希腊哲人们伦理思想中感性主义幸福观的那一侧面。对照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伦理学思想和幸福观点,我们或许可以体会到,在远离我们200多年前的古希腊,已经出现了至今我们仍在讨论和探寻的人生难题。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是每一个人的生活目的,但是,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却是不尽相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
德谟克利特是与苏格拉底同时代的古希腊着名哲学家,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35他的伦理思想在古希腊伦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他没有直接提出“伦理学”这个概念,但从仅存的他的着作残篇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他丰富的伦理思想、深刻的人生见解。
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与苏格拉底是有本质区别的,他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最早的伦理自然主义代表,因而,他的幸福观也是在自然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德谟克利特是以“原子论”而闻名的。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的永恒运动,原子的大小、多少、次序、形状和位置等的不同组合和碰撞,构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人也是由原子组成的,人是肉体原子和灵魂原子的结合;原子在社会中的表现就是人的活动和实践,就是独立人格的发展。这样,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就不仅具有自然哲学的意义,而且也具有了对人进行道德思考的伦理意义。
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幸福。人的第一个本质特征是,能够区分快乐与不快乐,这就使得人能够划清有利和有害之间的界限。他说:“对人,最好的是能够在一种尽可能愉快的状态中过生活,并且尽可能少受痛苦。”
①这就是说,人应当尽可能地获得快乐,并避免痛苦或少受痛苦,因而,“快乐和不适构成了那‘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