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第二章
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也愈少。“②被动情感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烦扰和创伤,就是因为没有理性的指导,而听凭外界偶然因素的支配。斯宾诺莎要求人们成为自己情感的主人,控制被动情感,并使之向主动情感转变,在理性指导下过和谐幸福的生活。斯宾诺莎还以婚姻为例,说明他的观点:“夫妇的爱情也不应仅以外表的形体为因,但主要地应建筑在心灵的自由上。”
③所谓“心灵的自由”
,就是理性的指导,不受外界偶然因素的干扰,只有这样的爱情和婚姻生活才是幸福的。
斯宾诺莎把人的最高幸福置于理性认识和真知识的基础之上,显明地表达了他的理性主义幸福观立场。他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三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理性的直观阶段。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前两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最高阶段,这是一种不经过思维推理而直接把握实体本质的阶段,而与此相对应的情感就是最高的对“神”或自然的爱。
(斯宾诺莎是泛神论者,他用“神”
来称呼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理性的直观知识,斯宾诺莎也认为是真知识,它与理性知识一起构成了人们把握自然界或“神”之本质的能力,从而使人们能够区分是非和善恶,使人们具有德性和获得幸福。理性的直观能使人具有最完善的道德境界,因而,这也是最高的幸福。
斯宾诺莎认为,“幸福不是德性的酬报、而是德性自身。”
①这是因为幸福来自理性指导下的主动的心灵,来自真知识和对“神”或自然的爱,“心灵的最高德性在于知神”。
②①②斯宾诺莎:《伦理学》,第26、256页。
第一编幸福观的历史考察53他强调幸福不是德性的酬报,试图说明,不是人们克制了情欲才有幸福,而是由于人们享受幸福才能克制情欲。
因为,理性本身能够产生德性,德性本身能使人幸福,幸福产生于对“神”
(自然)的爱,产生于对人的本性的爱,而这种爱只能来自真知识,所以,克制情欲的力量就出于幸福自身。
斯宾诺莎承认物质上的幸福,但又认为,物质幸福仅在正当、合理的限度内才构成幸福的条件;那些被外因诱惑而追逐感性享受的人们,不可能享受真正的灵魂的满足,因而,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具有真知识的人们,依照必然性而生活,主动地、自由地生活,享受着灵魂的满足,这样的人当然就是幸福的人。人在社会中生活,应当做一个高尚的人,过一种圆满的符合人性即符合理性的生活。同时,这种生活也最能使人的理性不断得以完善,从而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最高的幸福,这就是斯宾诺莎所追求的新的生活目标。
在公共福利中实现个人幸福斯宾诺莎肯定人的自我保存、个人利益和幸福,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变成一个唯我主义或利己主义者,而是主张用理性来指导人们的行为。
在涉及个人幸福与公共福利关系时,他表现出的是一个理性主义哲学家的态度。
斯宾诺莎承认,自我保存是道德的基础,“道德的原始基础乃在于遵循理性的指导以保持自己的存在。因此一个不知道自己的人,即是不知道一切道德的基础,亦即是不知道任何道德。”
①理性指导下的自我保存,要求每个人都爱自己,都①斯宾诺莎:《伦理学》,第212页。
63第二章
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寻求对自己有益的东西,都寻找一切能够引导人达到较大圆满性的东西。理性并不排斥个人的利益和幸福,相反,由于有了理性的参与和指导,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个人幸福和个人利益。
但是,斯宾诺莎也看到,实现个人幸福的最佳途径、最好办法不是每个人各行其事,而是要把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在利他的同时利己,把个人幸福与公共福利统一起来,这是理性的命令。理性告诉我们,为了尊重自己的利益,应该与他人保持友好的关系,因为个人的存在,离不开与外界的联系,一个人绝不能与外界隔绝而独自存在。
第1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