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13有缺点,因为,人们为追求荣誉,必须完全按照世人所认可的意见生活,必须追求人们通常去追求的东西、规避人们通常所规避的东西,这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去生活。
斯宾诺莎对人们所追求的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作出了如上的分析后,认为,这些东西与他所寻求的新生活目标相反,是追求新生活目标的障碍,他决定要放弃这些东西,因为它们从其本性来说是不确定的善。
经过深长的思索,斯宾诺莎彻底下决心,放弃迷乱人心的财富、荣誉、肉体快乐这三种东西。他认为,他所放弃的这三种东西是属于恶的东西,放弃了恶的东西,就必定能获得属于真正的善的东西。
斯宾诺莎说:“世界上因拥有财富而遭受祸害以至丧生的人,或因积聚财产,愚而不能自拔,置身虎口,甚至身殉其愚的人,例子是很多的。世界上忍受最难堪的痛苦以图追逐浮名而保全声誉的人,例子也并不较少。
至于因过于放纵肉欲而自速死亡的人更是不可胜数。“①这些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斯宾诺莎认为,这是由于人们把一切快乐或痛苦全都系在人们所贪爱的事物上的缘故。不为人们所贪爱的东西,自然就不会引起争夺,它的存在与消失,也不会引起人们的嫉妒、恐惧和怨恨,不会引起人们心灵上的烦扰。而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这些东西太诱人了,也太难以满足了,容易引起心灵的烦扰,这些东西不是真正的善。
斯宾诺莎告诫我们,爱好永恒无限的东西,可以培养我们的心灵经常欢欣愉快,不受苦恼的侵袭,因此,我们要①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第20页。
23第二章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全力去追求、探寻这些永恒无限的东西,它们是真正的善。
什么是真正的善呢?斯宾诺莎认为,虽然善与恶的概念具有相对的意义,但是,如果我们期待着一个远比自己要坚强和高尚的人性,而且我们也认为存在达到这种人性或品格的理由,那么,我们便会去寻找某种工具以引导人们达到这种人性或品格、达到这种完善境界,而那些凡是足以帮助人们达到这种完善的工具就是真善。斯宾诺莎还解释了“至善”一词。他说,至善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人一经获得之后,凡是具有这种品格的其他人也都可以同样分享。
这种品格,在斯宾诺莎看来就是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这就是斯宾诺莎所努力追求的目的:“自己达到这种品格,并且尽力使很多人都能同我一起达到这种品格,换言之,这也是我的一种快乐,即尽力帮助别人,使他们具有与我相同的知识,并且使他们的认识和愿望与我的认识和愿望完全一致。”
①说了这么多,我们已经明白了斯宾诺莎的思想。他认为,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这三种东西,不属于幸福范畴;幸福是属于理性范畴的,因而,只有具备科学的理性,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善、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他同时提醒人们:享受快乐必须以能保持健康为限度;对金钱或其他物品的获得,必须以维持生命与健康为限度,不能任其随意发展。
幸福是德性本身前面提到过,斯宾诺莎曾把情感当作道德的基础之一。
他认为,人的情感主要有快乐、痛苦和欲望,从这三种主要情①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第22页。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33感又可派生出其他种种情感。他进一步分析情感时,又把情感按性质划分为被动性质情感和主动性质情感两种类型。当人们的知识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时,由于对事物的认知还只是片面的、表面的、印象的,因而,与这种知识相适应的情感就是被动的、盲目的、狭隘的,人们往往被情欲所驱使和奴役,被财富、荣誉、感官快乐等所迷惑,这时的情感属于被动性质情感。而当人们的知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时,对事物的知识就是完整的、清晰的、深刻的,就达到了对自然的本质及必然性的认识,与之相适应的情感就是主动的。在这个阶段,理性成为情欲的主人,表现为意志的主动性和行为的自由。
斯宾诺莎认为,当人们处于被动性情感阶段时,就没有真正的幸福可言。
人们控制不了欲望和情感,就会被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牵着走。这种受被动情感驱使的行为是可恶的行为。那么,什么是善的行为呢?
“主动的行为或者为人的力量或理性所决定的欲望永远是善的。”
①斯宾诺莎这样回答。虽然人的情感和欲望是人的本性,不可消灭,但只有主动的情感才是道德的真正基础;由主动情感驱使的行为才是善的行为;由主动情感带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由于主动情感受理性和真知识的指导,因而,它能增加人们的快乐,减少人们的痛苦。
“我们对于情感的理解愈多,则我们愈能控制情感,而心灵感受情感的痛苦①②③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3月第2版(下同),第228、241、231—232页。
第1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