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者主为卫
甲乙。卫、作胃。注。九虚、太素。作卫。张云。卫者脏腑之护卫也。五癃津液别篇亦曰。脾为之卫。脾为仓廪之官。职在转输。故曰使之迎粮。谓察其饮食及唇舌之善恶。别脾之吉凶可知也。
广骸甲乙注。骸、太素作KT。(集韵KT
脊肉也)张云。骸、骸骨也。广骸者。言骨骼之大。又胫骨曰骸。音鞋。简案、庄子遥逍游百骸九窍。又德充符。直寓六骸。疏、手足首身。
鼻隧集韵。隧、与邃同。深远也。
目下裹大(止)脏安且良矣
甲乙。果、作裹。张云。果、裹同。目下囊裹也。横、刚强也。在外、掀露也。约、固密也。脏居于中。形见于外。故举身面之外状。而可以候内之六腑。然或身或面。又必上中下三停相等。庶脏腑相安而得其善矣。前本藏篇。以五脏之皮脉肉爪骨而候六腑。其义与此稍异。所当互求。简案、马以四时气篇。三焦约注之非也。五色篇曰。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也。即知鼻柱中央。即下焦之处也。又知六腑之三焦。正指下焦也。麻衣相法云。三停平等。一生衣禄无亏。注。自发际至印堂为上停。山根至准头为中停。人中至地阁为下停。此面上之三停也。头腰足为身上三停也。古云。面上三停额鼻阁。
身上三停足头腰。乃知相家三停之说。原于本节。及骨度篇君子三折之义。
第三十
决气篇第三十诸本无篇字。马云。决论一气六名之义。故名篇。志云。决、分也。决而和。故名篇。决气谓气之分判为六。而和合为一也。
以为一气耳楼氏云。精气津液而脉六者。盖精气即卫气。津液血脉即营血之异名。卫气根于血。
营血根于气。故曰一气也。
两神相搏(止)是谓精
马云。易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盖当男女相构之时。两神相合。而成所生男女之形。此精常先其身而生。有其精斯有其形。夫是之谓精也。张云。两神、阴阳也。搏、交也。精、天一之水也。凡阴阳合而万形成。无不先从精始。故曰常先身生。是谓精。即本神篇曰。两精相搏谓之神。而此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盖彼言由精以化神。此言由神以化精。二者若乎不同。正以明阴阳之互用者。即其合一之道也。
上焦开发(止)是谓气
张云。上焦、胸中也。开发、通达也。宣、布散也。气者人身之大气。名为宗气。亦名真气。邪客篇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刺节真邪论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能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温润。而溉养万物者为气也。
腠理(止)是谓津张云。津者阳之液。汗者津之泄也。腠理者皮肤之隙。溱溱、滋泽貌。
谷入气满(止)是谓液张云。淖泽、濡润也。液者阴之津。谷入于胃。其气满而化液。故淖泽而注于骨。
凡骨属动举屈伸。则经脉流行而泄其泽。故内而补益脑髓。外而润泽皮肤。皆谓之液。愚按、津液本为同类。
然亦有阴阳之分。盖津者液之清者也。液者津之浊者也。津为汗而走腠理。故属阳。液注骨而补脑髓。故属阴。观五癃津液别篇曰。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其义正与此合。
中焦受气(止)是谓血张云。中焦者并胃中出上焦之下。凡水谷之入。必先归胃。故中焦受谷之气。
取谷之味。输脾达脏。由黄白而渐变为赤。以奉生身者。是谓之血。
壅遏营气(止)是谓脉
张云。壅遏者。堤防之谓。犹道路之有封疆。江河之有涯岸。俾营气无所回避。而必行其中者。是谓之脉。然则脉者。非气非血。而所以通于气血者也。志云。壅培、助遏也。遮、蔽也。
避、违避也。言经脉壅蔽。荣气行于脉中。昼夜环转。无所违逆。是谓脉。潘氏续焰云。壅遏犹言拥迫。使入隧道。而无别道可避也。
耳聋张云。肾藏精。耳者肾之窍。故精脱则耳聋。
第9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