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支别者。上循臂之温溜、下廉、上廉、三里、曲池。以乘肩。上曲颊。入上齿缝中。又其支别者。入耳合于宗脉。(玩各节皆腑合于脏脏合于腑则此宗脉宜是肺经之大脉犹言大气为宗气也本经口问篇有云目者宗脉之所聚)张云。
按本经筋脉皆无入耳上目之文。惟此别络有之。宗脉者。脉聚于耳目之间者也。偏齿之偏。马本作遍。志同。
简案、此盖谓本经偏止于曲颊之处。而非言遍循上下齿也。马本恐非。
龋聋甲乙作龋齿耳聋。说文。龋、齿蠹也。
痹隔马云。为内痹。为隔塞不便。志云。痹闭阻隔也。
取之所别也尚云。谓遍齿入耳之别络。非偏历也。十二络皆同。
手少阳之别(止)合心主马云。此言三焦经之络穴也。外关去手腕外廉二寸。外绕于臂。注于胸中。以合手厥阴心主之脉。以三焦与心包络为表里也。
足太阳之别(止)别走少阴马云。此言膀胱经之络穴也。飞扬去足外踝上七寸。别走少阴肾经。以膀胱与肾为表里也。
窒甲乙作窒鼻。张云。鼻塞也。此经起于目内。络脑行头背。故其为病如此。
足少阳之别(止)下络足跗马云。此言胆经之络穴也。光明穴去外踝上五寸。别走足厥阴肝经。以胆与肝为表里也。下络足之跗面。即侠溪、地五会、临泣等处也。
足阳明之别(止)下络喉嗌
马云。此言胃经之经穴也。丰隆去外踝上八寸。别走足太阴脾经。以胃与脾为表里也。循胫骨外廉之上下巨虚等穴。上至头项而络之。以合于诸经之气。盖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海也。其头项之下。则络于喉嗌。张云。喉嗌、缺盆。为诸经之孔道。故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
瘁喑马云。瘁、当作猝。张云。瘁、悴同。病乏也。志作卒痛。简案、马注是。
足太阴之别(止)入络肠胃马云。此言脾经之络穴也。公孙去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别走足阳明胃经。以脾与胃为表里也。其别者。入络于肠胃之中。
足少阴之别止外贯腰脊马云。此言肾经之络穴也。大钟穴当内踝后绕跟处。别走足太阳膀胱经。
以肾与膀胱为表里也。又其别者。并本经脉气之行。以上走于手厥阴心包络经之下。而外则贯于腰脊间。
足厥阴之别(止)结于茎循胫、甲乙作循经。马云。此言肝经之络穴也。蠡沟去内踝上五寸陷中。
别走足少阳胆经。以肝与胆为表里也。经于足胫。以上于睾丸。(阴丸俗云阴子)结于茎垂。(见邪客篇有茎垂)挺长
志云。茎、阴茎。乃前之宗筋。挺、即阴茎也。简案、此注似未允。经筋篇云。足厥阴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法详见医学纲目)盖此指睾丸而言。
任脉之别(止)取之所别也志云。按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上颐循面入目。所谓尾翳者。即鸠尾之上。盖任脉之别络。出于下极并经而上。复下于鸠尾。以散于腹络。气实则肠皮急。虚则痒搔。当取之所别络也。简案、甲乙云。鸠尾、一名尾翳。一名
KT。在臆前蔽骨下五分。
任脉之别。由此考之。尾翳即蔽骨。犹KT即蔽骨。而又为鸠尾。一名也。张改屏翳为会阴穴。非也。
督脉之别(止)入贯膂马云。此言督脉经之有络穴也。长强(脊骨端)挟膂上项。散于头上。下则当于肩脾之左右。其别者。则走于足太阳膀胱经。以入贯于膂筋之间。
高摇之甲乙注云。高以下九字九墟无。张云。头重高摇之谓。力弱不胜而颤掉也。
脾之大络(止)百节尽皆纵张云。脾之大络。名大包。在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出九肋间。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灌溉五脏者也。故其为病如此。
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马云。此脉若罗纹之络。其络中必有血。皆当取此穴以治之耳。张云。罗络之血者。言此大络。包罗诸络之血。故皆取脾之大络以去之。大络即大包也。简案、据马注罗字下句为是。
第5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