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联合远征中,究竟舰队和护航船队应当同行,还是须待制海权解决之后护航船队再行活动,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与其做出硬性的教条式的定论,倒不如反复思考再提出看法为好。显而易见,问题主要取决于目标的距离。1759年法国和1803至1805年拿破仑都试图入侵英国,现在德国也在经常设想入侵英国,在这样的入侵中,由于目标和预期的海战地点都距离很近,能够迅速获悉战果,不会丧失宝贵时间,便可随即运送陆上部队乘胜追击。敌方将无时机重新组织抵抗。因而,没有什么适当的理由事先把陆军暴露出来,使其共同遭受一旦舰队不是战胜而是战败所带来的灾难。因此,拿破仑于1805年将其陆军部队控制在布洛涅,就是等待其舰队出现在海峡,以便在海峡取得他希望的六个小时的制海权。据说,1759年也是采取这样的做法。
但如目标相距遥远,如埃及之距离法国,或巴拿马之距离美国或欧洲,或夏威夷之距离太平洋海岸的每一个部分,则在海战胜利之后,应随即迅速登陆,以免敌人利用部队到达所需的这段很长时间获得喘息机会。在这种情况下,随之而来的登陆是必然相连的行动,对于适当地乘胜追击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必然相连的行动;说进行这样的追击的工具应当近在手旁,看来是完全符合所有一般原理的。这就是说,护航船队,即陆军部队应当跟随舰队,而其数量至少应能保证攻占一处位置并加以固守以待援兵到达。这同敌前强渡江河的方法完全一致。渡海不外是渡江规模的扩大而已。其随行陆军部队的数量比例只要同固守位置以待援兵这一当前任务相称;但数量比例主要属于细节问题,并非原则问题,而且将受到许多其他细节的影响。当然,决定性的细节应当是不使过多的部队暴露,以免战舰战败时而被俘。
其次,近距离入侵可分为大规模的主力战和具有佯攻性质的牵制战。后者按其规模,较之大规模作战可能承担风险,自然可以承担较大比例的风险;因为总体危险并不那么大,即使失败也不会那么惨。对于用一艘艇可以承担的风险,就不宜动用一艘舰,对于用一艘舰可以承担的风险,就不应轻率地动用一支舰队。从战略上看,牵制战的胜利对于战争的胜利尽管可能具有突出的作用,但却不如大规模的主力进军所获得的胜利那样极为重要。大规模远征,即大举入侵,应具有牢固持久的特点,既要速战速决,又要稳步推进,其配系必须严谨,每走一步要把其它的各方面都加以衔接,从整体来看,乃是一次持久的连续作战,就如1870年德国入侵法国那样。牵制战,尤其是海上牵制战,假定仅是一场瞬间战斗,或者,最多是一场根据情况所发生的变化而进行的战斗。因而,实施牵制战的一切作战手段必须随时都能使用,以便到达目的点之时,全军可以即时展开;这就意味着陆军部队必须伴随舰队同行。在英国的传统做法中,陆军部队伴随舰队的实例多不胜举。诸如多次对西印度群岛的远征,1762年对哈瓦那的远征,法国革命战争中的其他远征以及1801年法国对埃及的远征,都属这类远征。这些远征,规模虽然大小不一,但都是海军同陆军一起航行。
然而,从英国的实际战例中可以看出,假如英国海军并未拥有那样的优势,则其战绩也不会那样辉煌。1796年杰出的陆军将领奥什远征爱尔兰的作战行动更具有说服力。他的部队曾定为两万人,但出发时却未足此数。他们希望以这支部队构成爱尔兰人全面叛乱的骨干;也就是说,其最后步骤取决于爱尔兰内部情况的转变。无论其影响如何,这只不过是一场牵制战;而要使这场牵制战获得成功,就应在舰队抛锚之后,陆军部队立即随之登陆,而他们正是这样做的。1690年法国企图入侵英国。这只能是一场牵制战,因为它期望发生一场支持詹姆士二世的叛乱。舰队没有携载陆军同行。在比奇岬一战取得巨大胜利,迫使英荷联合舰队退出海峡;但由于陆军不在手边,以致无从扩大战果。
通常,如果海军在适当时期内还不居于优势,那就不应试图进行大规模的渡海作战。其理由前面已经讲过,即在战争中,主力行动的每一步骤必须相互紧密衔接,如果海军不能控制海洋,也就无法做到这一点。然而,有希望的牵制战,即使海军处于劣势,也是可以允许进行的,但必须仔细考虑,权衡得失,看看是否得多于失。当双方海军接近相等时,如1690年及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其具体作法一般都是双方毫不犹豫地在适当的护航之下派出小量的陆军部队。
防御一方的舰队选择何处位置用以进行搜索来发现和打击途中的远征军,这是属于战略范畴的问题。1805年纳尔逊从西印度群岛返航欧洲时,对其下属舰长们宣称,假如遇到他所追踪的同盟舰队时,当时敌舰二十艘对他的十二艘,他定要同敌交战;但他又说,不接近欧洲,他就不会交战,除非机会过于诱人不可抗拒。我并不确切知道,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选定这一地点的任何理由。据我推测,面对这样的差距,他必定追随敌人观察战机;然而,如果毫无有利战机,他无论如何也会进行交战,因为在此之后和在此之前,他都曾说过:“当敌人将我彻底战败时,在这一年里,他对英国就再也不能为害了。”这是一个正确的战略思想。如入侵部队被束缚在一条或有数的几条航线上,则选择何地进行交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掌握在防御一方的手中,取决于其对入侵一方动向的了解。
第5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