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东观汉记(下)>第42章传十一6

第42章传十一6

(一)”何敞“,范晔后汉书卷四三有传。又见汪文台辑华峤后汉书卷一。
(二)”比干迁廷尉正“,此句上原有”何敞字“三字。按何敞字文高,为比干五世孙,此三字有误,今删去。廷尉正为廷尉的主要员吏,秩六百石。
(三)”比干“,原误作”敞“。聚珍本不误,书钞卷五五引亦不误,今据改。”常“,原作”尝“。聚珍本作”常“,书钞卷五五引同。按”尝“字古时可写作”常“,”常常“、”经常“之”常“,不可写作”尝“,今据聚珍本和书钞卷五五所引改作”常“。
(四)”存者千数“,此条聚珍本连缀在上条”为丹阳都尉“句下,合于文理。
(五)”高谭等百八十五人推财相让“,范晔后汉书何敞传载:敞”迁汝南太守,……在职以宽和为政,……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追行丧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其下李贤引此语作注。
邓彪
邓彪,(一)字智伯,(三)南阳人也。父邯,世祖中兴,从征伐,以功封鄳侯。(三)彪少修孝行,厉志清高,与同郡宗武伯、翟敬伯、陈绥伯、张弟伯同志好,(四)齐名,称”南阳五伯“。彪以嫡长为世子,邯薨,彪当嗣爵,让国与异母弟凤。明帝高其节,诏书听许凤袭爵,彪仕州郡。御览卷五一五
邓彪,字智伯,为太尉,在位清白,以廉谨率下。(五)书钞卷五一
邓彪,字智伯,刘宠参、王龚及李修皆以病免,(六)赐彪比二千石俸终厥身。书钞卷五一
赐羊一头,酒二石。(七)范晔后汉书卷四四邓彪传李贤注
(一)”邓彪“,范晔后汉书卷四四有传。又见汪文台辑司马彪续汉书卷三、华峤后汉书卷一。袁宏后汉纪卷一二亦略载其事。
(二)”智伯“,二字原误倒,书钞卷三八、卷五一,类聚卷四六,御览卷二七皆引作”智伯“,范晔后汉书邓彪传、袁宏后汉纪卷一二同,今据乙正。
(三)”鄳侯“,原误作”郸侯“。聚珍本作”鄳侯“,范晔后汉书邓彪传同,今据改。鄳为县,属江夏郡,见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
(四)”同郡“,姚本同,范晔后汉书邓彪传李贤注引亦同。聚珍本作”东郡“,误,读下文自明。
(五)”以廉谨率下“,”谨“字姚本、聚珍本作”让“,书钞卷三八、御览卷二七亦皆引作”让“。书钞卷五一孔广陶校注云:”本钞改‘谨’者,宋人传钞改避濮安懿王讳也。“以上一段文字类聚卷四六亦引,字句有删节。此句下姚本、聚珍本有”为百僚式,视事四年,以疾乞骸骨,赐策罢,赠钱三十万,所在以二千石俸终其身“六句,不知辑自何书。范晔后汉书邓彪传云:”彪在位清白,为百僚式。视事四年,以疾乞骸骨。元和元年,赐策罢,赠钱三十万,在所以二千石奉终其身。“疑姚本、聚珍本所增六句即本于范书。
(六)”刘宠参、王龚及李修皆以病免“,”刘宠参“,不见范晔后汉书。”王龚“,安帝时为司隶校尉,迁汝南太守,顺帝时历官太仆、太常、司空、太尉等官。事详范晔后汉书本传。”李修“,安帝时为光禄勋,迁太尉,见范晔后汉书安帝纪。邓彪卒于和帝永元五年,与王龚、李修拜官并不同时,王、李二人的”病免“与邓彪赐俸毫无关涉,此句必是窜乱文字,当删去。
(七)”赐羊一头,酒二石“,范晔后汉书邓彪传云:”元和元年,赐策罢,赠钱三十万,在所以二千石奉终其身。又诏太常四时致宗庙之胙,河南尹遣丞保问,常以八月旦奉羊、酒。“其下李贤引此文作注。
张况(一)
况迁涿郡太守,时年八十,不任兵马,上疏乞身,诏许之。后诏问起居何如,子歆对曰:”如故。“诏曰:”家人居不足赡,且以一县自养。“复以况为常山关长。会赤眉攻关城,况出战死,上甚哀之。范晔后汉书卷四四张禹传李贤注
(一)”张况“,赵国襄国人,张禹祖父,范晔后汉书卷四四张禹传略载其事。
张歆(一)
歆守皋长,(二)有报父仇贼自出,歆召囚诣合,曰:”欲自受其辞。“即入,解械饮食,便发遣,遂弃官亡命,(三)逢赦出,由是乡里服其高义。范晔后汉书卷四四张禹传李贤注
歆为相时,(四)王新归国,宾客放纵,干乱法禁,歆将令尉入宫搜捕,王白上,歆坐左迁为汲令,卒官。范晔后汉书卷四四张禹传李贤注
(一)”张歆“,张况之子,范晔后汉书卷四四张禹传略载其事。
(二)”歆守皋长“,此句御览卷二六六引作”张歆守平皋长“。
(三)”遂弃官亡命“,范晔后汉书张禹传云:”父歆,初以报仇逃亡。“与此不同。
(四)”歆为相时“,据范晔后汉书张禹传,歆仕为淮阳相。
张禹(一)
禹好学,习欧阳尚书,事太常桓荣,恶衣食。范晔后汉书卷四四张禹传李贤注
张禹,字伯达,作九府吏,(二)为廷尉府北曹吏,(三)断狱处事执平,(四)为京师所称。明帝以其明达法理,(五)有张释之风,超迁非次,拜廷尉。书钞卷五三
坡水广二十里,(六)径且百里,在道西,其东有田可万顷。(七)范晔后汉书卷四四张禹传李贤注
禹巡行守舍,止大树下,食糒干饭屑饮水而已。(八)后年,邻国贫人来归之者,茅屋草庐千户,屠酤成市。垦田千余顷,(九)得谷百万余斛。范晔后汉书卷四四张禹传李贤注
闰当从行县,从书佐假车马什物。禹闻之,令直符责问,闰具以实对。禹以宰士惶恐首实,令自致徐狱。(一)范晔后汉书卷四四张禹传李贤注
和帝南巡祠园庙,张禹以太尉留守北宫,(一一)太官朝夕送食,赐闟登具物,除子男盛为郎。(一二)范晔后汉书卷四四张禹传李贤注
张禹为太傅,录尚书事,(一三)邓太后以殇帝初育,欲令重臣居禁内,乃诏禹与三公绝席。(一四)类聚卷六九
(一)”张禹“,张歆之子,范晔后汉书卷四四有传。又见汪文台辑司马彪续汉书卷三。
(二)”作九府吏“,姚本、聚珍本皆无此句。
(三)”为廷尉府北曹吏“,此句姚本作”永平六年,张禹为廷尉府北曹吏“,聚珍本无”张“字,余与姚本同。
(四)”断狱“,姚本、聚珍本皆无此二字。
(五)”明“,原无此字,姚本、聚珍本有,今据增补。
(六)”坡“,与”陂“字同。
(七)”其东有田可万顷“,此条文义未完。范晔后汉书张禹传云:”元和……三年,迁下邳相,徐县北界有蒲阳坡,傍多良田,而堙废莫修。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遂成孰田数百顷。劝率吏民,假与种粮,亲自勉劳,遂大收谷实。“在”徐县北界有蒲阳坡“句下李贤即引此条文字作注。姚本、聚珍本已据范书增补,此条首句上补”徐县北界有蒲阳坡“一句,末句下补”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率吏民,假与种粮“四句。此条玉海卷二三亦引,字句微异。
(八)”干饭屑“,此三字原无,姚本、聚珍本有,御览卷八六、晏元献公类要卷二引亦有,今据增补。
(九)”垦田千余顷“,姚本同,聚珍本”田“下有”四“字。按不当有”四“字,范晔后汉书张禹传云:”后岁至垦田千余顷。“可证。晏元献公类要卷二引无”四“字。
(十)”令自致徐狱“,范晔后汉书张禹传云:禹”迁下邳相……功曹史戴闰,故太尉掾也,权动郡内。有小谴,禹令自致徐狱,然后正其法“。与此可以互证。
(一一)”和帝南巡祠园庙,张禹以太尉留守北宫“,此二句原作”禹留守北宫“,今据御览卷二五二引增改。永元十五年,和帝南巡祠园庙,禹以太尉兼卫尉留守。见范晔后汉书张禹传。
(一二)”除子男盛为郎“,此条合璧事类后集卷七一亦引,字句较为简略。
(一三)”录尚书事“,原脱”录“、”事“二字,聚珍本有,范晔后汉书张禹传同,今据增补。
(一四)”乃诏禹与三公绝席“,聚珍本作”乃诏禹舍宫中,给帷帐褥,大官朝夕进食,五日一归府,每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与范晔后汉书张禹传全同,疑聚珍本据范书增补。此条御览卷七九亦引,文字与类聚卷六九所引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