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阳对曰”,四库全书考证云:“按东观为本朝之史,不应称帝名,当属后人所加。”
(九)“年”,此字原无,类聚卷一二引有,今据增补。
(一)“三岁进爵为王”,原无“进”字,类聚卷一二引有,今据增补。范晔后汉书明帝纪云:“建武十五年封东海公,十七年进爵为王。”
(一一)“容貌壮丽”,书钞卷一引此一句。
(一二)“亲密九族”,书钞卷六引此一句。
(一三)“诏废郭皇后”,原无“诏”字,类聚卷一二引有,今据增补。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十七年载:“冬十月辛巳,废皇后郭氏为中山太后,立贵人阴氏为皇后。”
(一四)“以上为皇太子”,此句类聚卷一二引作“上以东海王立为皇太子”。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十九年载:“六月戊申,诏曰:‘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一五)“治尚书”,范晔后汉书明帝纪云:“师事博士桓荣,学通尚书。”桓荣传云:“建武十九年,年六十余,始辟大司徒府。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世祖从容问汤本师为谁,汤对曰:’事沛国桓荣。‘帝即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
(一六)“四”,原作“九”,聚珍本同。书钞卷一二、类聚卷一二、唐类函卷二五引作“四”,今据改。
(一七)“无所不照”,此句以上一段文字,聚珍本据各书所引连缀为“孝明皇帝讳阳,一名庄,世祖之中子也。建武四年夏五月甲申,帝生,丰下锐上,项赤色,有似于尧。世祖以赤色名之曰阳。幼而聪明睿智,容貌庄丽,十岁通春秋,推诚对,师傅无以易其辞。母光烈皇后初让尊位为贵人,故帝年十二以皇子立为东海公。时天下垦田皆不实,诏下州郡检覆,百姓嗟怨,州郡各遣使奏其事。世祖见陈留吏牍上有书曰:’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因诘吏,吏抵言于长寿街得之。世祖怒。时帝在幄后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世祖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世祖令虎贲诘问,乃首服,如帝言。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世祖异焉。数问以政议,应对敏达,谋谟甚深,温恭好学,敬爱师傅,所以承事兄弟,亲密九族,内外周洽。世祖愈珍帝德,以为宜承先序。十七年冬十月,诏废郭皇后,立阴贵人为皇后。帝进爵为王,十九年,以东海王立为皇太子,治尚书,备师法,兼通九经,略举大义,略览群书,以助术学,无所不照”。其中“时天下垦田皆不实”至“具知奸状”一段文字,系综合类聚卷一六,御览卷一九五、卷六六所引辑录。据范晔后汉书刘隆传,此段文字当出东观汉记刘隆传,今从显宗孝明皇帝纪中删去,移入刘隆传。
(一八)“中元二年二月”,“元”字原误作“平”,聚珍本尚不误,今据改正。“年”字下聚珍本有“春”字。据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世祖光武帝卒于中元二年春二月戊戌。
(一九)“皇太子即位”,“皇”字下原有“后”字,显系衍文,今删去。
(二)“帝即祚”,此句至“莫能仰视”,诸句原无,御览卷四一一引,今据增补。原无“帝”字,据文义补入。初学记卷一七引云:“明帝,光武第四子,阴后所生。即祚,长思慕,至逾年正月,当谒原陵,梦先帝、太后如平生欢。朝率百官上陵,上伏御床视太后镜奁中物,感动悲涕,令易脂泽妆具,左右皆泣,莫敢仰视。”字句稍略。
(二一)“上谒原陵”,通鉴卷四四云:“永平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于原陵,如元会仪。乘舆拜神坐,退,坐东厢,侍卫官皆在神坐后,太官上食,太常奏乐,郡国上计吏以次前,当神轩占其郡谷价及民所疾苦。”“原陵”,光武帝葬此。
(二二)“其日降甘露”,书钞卷六引“甘露降”一句,即出于此。
(二三)“长水校尉樊倏奏言”,此句至“讲议五经同异”诸句原无,聚珍本有,不知辑自何书,今据增补。
书钞卷一二仅引“会儒白虎观”一句,唐类函卷二五引同。
(二四)“明帝封太后弟阴兴子庆为鲖阳侯”,此句至“楚王舅子许昌龙舒侯”诸句原无,聚珍本有,类聚卷五一亦引,今据增补。原脱“子庆”二字,范晔后汉书阴兴传云:“永平元年诏曰:’……其以汝南之鲖阳封兴子庆为鲖阳侯,庆弟博为憙强侯。‘”袁宏后汉纪卷九云:“永平元年四月癸卯,封故卫尉阴兴子庆为鲖阳侯,博为隐强侯,楚王舅子许昌为龙舒侯。”今据校补。
(二五)“博”,原误作“傅”,今据范晔后汉书阴兴传、袁宏后汉纪卷九校正。
(二六)“永平二年正月”,此句至“登灵台”诸句原无,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引云:“永平二年正月,上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祀毕,登灵台。”又引云:“永平三年正月,上宗祀武皇帝于明堂,礼毕,升灵台。”“三年”乃“二年”之讹。又引云:“永平二年,上及公卿列侯始服冕冠、衣裳。”此段文字即据以上各处所引增补。范晔后汉书明帝纪云: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絇屦以行事。礼毕,登灵台”。袁宏后汉纪卷九云: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始服冕、佩玉。礼毕,登灵台,观云物,大赦天下”。
(二七)“登灵台”,据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永平二年春正月宗祀光武帝于明堂,礼毕,登灵台,遂使尚书令持节诏骠骑将军、三公曰:“今令月吉日,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以配五帝”云云。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引云:“明帝宗祀五帝于明堂,光武皇帝配之。”即系括引诏文大意。此二句不便连缀于本书明帝纪中,姑置于注中。“五帝”,范书明帝纪李贤注引五经通义云:“苍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黄帝含枢纽,白帝白招炬,黑帝协光纪。”
(二八)“三月”,此句原作“永平二年二月”。“永平二年”四字,为避免与上文重出,今删去。“二月”乃“三月”之讹,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有一处引作“三月”,卷三张衡东京赋李善注亦引作“三月”,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永平二年载:“三月,临辟雍,初行大射礼。”通鉴卷四四同,今据改正。
(二九)“大”,此字原脱,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两引皆有“大”字,又卷三张衡东京赋李善注引亦有“大”字,今据增补。
(三)“诏曰”,此二字原无,据范晔后汉书明帝纪,下文“元日”云云为明帝诏文,此当有“诏曰”二字。聚珍本已补入,今从之。
(三一)“十月元日”,此句至“祝噎在后”诸句原无。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于明帝诏“令月元日”句下引东观汉记注云:“十月元日。”书钞卷六七引云:“永平二年元日,始尊事三老,兄事五更,朕亲袒割牲,祝哽在前,祝咽在后。”又引云:“明帝永平二年元日,始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车憙轮。”又引云:“永平二年元日,始尊事三老,兄事五更。”文选卷三张衡东京赋李善注引云:“永明二年诏曰:’十月元日,始尊事三老,兄事五更,朕亲袒割牲。‘”“永明”乃“永平”之讹。此段文字即综合以上诸书所引增补。
(三二)“尊事三老,兄事五更”,礼记文王世子云:“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郑玄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刘昭注引卢植礼记注云:“选三公老者为三老,卿大夫中之老者为五更。”汉书礼乐志云:“养三老、五更于辟雍。”
(三三)“祝哽在前,祝噎在后”,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云:“老人食多哽噎,故置人于前后祝之,令其不哽噎也。”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载养三老、五更之仪云:“养三老、五更之仪,先吉日,司徒上太傅若讲师故三公人名,用其德行年老者一人为老,次一人为更也。皆服都纻大袍单衣,皂缘领袖中衣,冠进贤,扶王杖。五更亦如之,不杖。皆斋于太学讲堂。其日,乘舆先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天子迎于门屏,交礼,道自阼阶,三老升自宾阶。至阶,天子揖自礼。三老升,东面,三公设几,九卿正履,天子亲袒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祝鲠在前,祝饐在后。五更南面,公进供礼,亦如之。”
第13章纪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