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得一录>第106章

第106章

△以公项行义说
善堂多矣。义举繁矣。倡为者。即出已资。而不能不忧其匮。况力有不济。事期经久。势不能不劝捐以助。所劝虽不拘何人。而出资莫先于乡党。但以一户之捐。而为数堂之用。捐力既分。用犹不足纵其中有大愿力。亦不能兼行各堂之善。欲其众善奉行又安得有点金之术。而源源不绝乎。惟念善堂办公之事也。以公济公。莫如取诸公项。公项云何。买卖田屋之中用是也。每社每年。总有田屋交易。交易总有中用。向来有提为公用者。亦有各业户公分者。若以此项中用。或分其半。或分十之三四。均交各堂。以为义举之助。以公办公。惠而不费。何人不愿耶。或曰。向来提作公用有为修街等事者。有为各业分受者。相沿已久。孰肯捐堂。是固然也。但非全改其例。只劝酌量分捐。其中岂无好义而愿独捐之人乎。况修街事。即可交堂办理。此次用中不敷。堂亦可凑。而下次收归亦属甚便。至各业分用。其钱无多。且有业者。方有捐堂之费。又岂惜此戋戋而不肯助作功德来。第须各社公议一老成人领之一社行。而各社从风。总在乎倡首者之善为说法耳。
△积财济贫说
语云。积财、莫如积德。是已。然亦有以财行其德者。是财亦不可不积。惟积之匪易。既积又恐因他事移用。则积与不积同耳。盖遇欲行之善。而囊无余资。恐将错过善缘。且恐一转念。即惜其财。则善终不得行。因循延搁。竟成虚愿。人情大抵皆同。事后悔生。岂不可惜。因想一法。甚属简便。人皆可行。无论贫富之家。每日总有常用之钱。但设一筒。无论多寡。每口于常用中省出若干。积于筒中。总有急需。不许开用。遇有善事。倾筒而出。即可大行方便。又不觉其难。用毕再积。积而复用。源源不绝。久而行所无事。竟似惠而不费。行之既久。善念日熟。善行岂有涯哉。僧家盏饭盆米之法。皆属功德。何况积钱。至于富贵之家。但仿其法。或积银钱。或积米粮。或专舍一屋一田皆是积财济贫之妙用。有心人愿留意焉。
△遇寿诞放生说
放生莫如戒杀。此诚至论。但杀生难以全戒。而放生亦需财用。必欲废人事而全以庖厨之费为放生之用。未免不近人情。且因养亲而戒杀。亦功过格之所不取即无故不杀亦未必人皆中礼只有劝人勿贪口腹。而恣杀时为放生以存仁。庶乎易行。今拟行之之道。凡人家每于诞日。不无宴饮之费。如是日不拘一鸡一鱼。或数文以至数百文。先行买放。乃复供膳。虽杀者自杀。放者自放。即所放不敌所杀之多。究可稍减口腹以全生命。行之既久。其不忍之心油然勃然。行所无事。由爱物以及人。岂不于身心世道两有裨益乎。但总以力行为要。不可徒托空言。力行自能有恒。有恒方征实德且为人子者无不愿父母之寿考。而为父母者亦无不愿子孙之繁滋。即亲属之称祝者何事。而友朋之颂祷者又何事。寿为百福之首。人皆愿欲。以此愿欲之情推及禽鱼。寿物即以寿已。理固然也近闻江浙有缙绅家逢诞日不杀生灵以素面素席待客预辞亲友之馈礼。嘱备可放之生物以送之。各视其谊之亲疏。力之厚薄为断。收而放之。否则不受。盖本
莲池大师生日不宜杀生之意。洵可风也。愿世人共效之。
△妇女积功德说
妇女之心多慈。但处于阃内。每格不得行。特陈其法以劝。向来江南育婴堂。小鞋袜。小衣服。多由人家内眷所赠。恤嫠堂孤寡堪怜。能于女红暇日。舍其针线余资。或制小儿鞋袜。或给贞妇布疋。不拘新旧多寡。皆属功德。即无力之家。总有破旧衣裳。如补绽而给乞丐亦为惠而不费。凡施济之力出于艰难。最为盛德。今以绣线之余。为恤贫之事。其功岂不胜人千百乎。尝见有绣佛像送庙者。盖敬佛而望佛保我佑我耳。殊不知佛之慈惠众生。不独于我。我如体佛之意。行佛之慈。即不绣佛像。佛亦必大欢喜。而保我佑我。不待我之祈祷也。语云。远处烧香。不如近处作福。人能如此。便是自求多福矣。再妇女每用书木夹针线。及剪字为花样。此皆造孽。凡夹针线。宜用无字空白簿。或画花于上。至于剪花样不可用字。如送礼物。即用吉庆花样以代字可也。
△敬节会纪畧
常州敬节会。始仿于长洲彭氏恤嫠会。其畧曰。念我同侪。每当春秋暇日。岁时伏腊妻孥聚首。酌酒言欢下至夏畦负贩之徒。莫不昂首伸眉。嬉然自得。独此茕茕者。吊影空闺。衔悲卒岁。将呼天而莫闻。欲诉人而不可。吾侪不代为之告。其谁为之告耶。夫力之出于一人者有限。而出于人人者无穷。所望同志诸君子。辗转劝募。集成一会。量入为出。随所见闻。曲加周恤焉。长洲始行时。按月分募每年出银十二两为一会。常州每月出钱四百文为一会。由一会以至十会。量力书簿分捐总办出入之账。疏告文武帝君。而先查实登记。将收条存于节妇处。按月敬送。取回收条为验。按此与他处恤嫠堂外堂章程畧同。而于岁终酌量加给。并制寒衣。及节妇身故。趸给三月之钱以助丧费。极贫力不能殓者。格外酌给。节妇病故注销后。其所遗之孤。苦无亲族照应。仍照旧支赠至十六岁开除。无力婚嫁者。并助完配。节妇翁姑年已衰迈。或有疾无他子女养赡者。推节妇孝心。随时酌赠等事。较为周备。且无须建堂不拘多寡。随地量力可以施行。爰纪之以为法云。
△育婴社说
扬州蔡君琏创育婴社。募众协举以四人共养一婴。月出银一钱五分。遇路遗子女收至社所。招贫妇领乳。月给工食银六钱。逢朔验儿给银。考其肥瘠。以定赏罚。三年之内。听人领养此法不独恤孤。又可济贫。免一时溺婴之惨。兴四方好善之心世间功德。莫此为最凡郡邑村镇善士皆可仿行。为官司绅衿者。循此化导各方利济之功更大。此与接婴保婴等会用意畧同。凡有心修善者。可转邀三四人。或五六人。月出之赀无几。其事易集。惟须畧仿婴堂章程。勤视婴之肥瘠。兼为治其疾病。妥为料理。不必拘定三年。虽除工食外不无尚有所费。而以数人之力救济一婴。总属易事。且就近办理。其非因贫而失育者。亦可真知灼见。惟遇道路抛弃者总宜推广收之。处处可行。人人可为。仿而行之。功德莫大。
△梁敬叔劝戒近录记浦城蜜浸
道光丙戌。公交车报罢。南旋至浙。同舟中有浦人。忘其姓氏。谈次间询其家中眷口。云有一子三女。因叹息曰。吾浦罕有二女之家。若余之三女。同邑每诧为异事。盖浦俗嫁女必用蜜浸菓品。以多为贵。至少亦须数百瓶。此物无买处。必须家自配制。又极费事。嫁期数月以前。即须备办。殚日夜之勤。穷工极巧。天时人工一不相凑。色味便差。壻家往往以蜜浸之精粗。卜来妇之吉祥与否。贫寒之家。虑遣嫁之难。而举女不敢多留者。半由于此。子妇行居次。生时亦将溺之。适其母舅至。再三劝解。乃勉留之。因是感誓生女虽多不弃去。予告之曰。君举于乡。行谊即当为一乡之表率。今既育女不弃。足以劝慈。将来嫁女。务先捐此蜜浸之陋习以塞祸胎。为一乡示效。则功德必非浅鲜也。其人闻之。颇以为然。今不知此风尚仍旧否。余曰。浦城溺女之风稍差。而蜜浸之习未革。然余长姻祝东岩太守。本有不用蜜浸之议。余伯姊即其家冡妇。近日嫁女于孟家。独排众议不用蜜浸。省却许多葛藤。近闻有嫁女之家。其家长亦立意不用。而妇女辈仍于背地偷送者。陋习之固结如此。今浦城大小燕集。以及新正款客。新宾登门。无不需此。而家大人但捧杯一拱。从未沾唇。盖亦本无滋味之可躭也。大抵溺女之风。起于吝财之弊。由于厚嫁。蜜浸特其一事。而作无益害有益。举国趋之若骛。实不可解。且近闻有一新妇。在家因竭力配制蜜浸致成痨疾者。是诚不可以已乎。
按此亦记厚嫁之一端。因区区无关轻重之一物。辄致自戕骨肉。犯法蔑伦。本属可惊可讶。乃习俗移人。贤者不免。祝太守能独排众议不用蜜浸。询属中流砥柱。士大夫居乡为合邑表率。主张风教。力挽颓波。真能造福无量。此事须当道严行示禁。有心绅董设立乡约局。一面化导。一面会同合邑绅董父老各乡董。立规定议。永远禁革。庶几大声疾呼。群蒙惊醒如必不能废。议定不得过四色。至装奁衣服亦立一限制。违者议罚。庶人人知所儆戒。而敝俗可以渐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