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魏卫齐的一场大战,使一生顺顺当当的赵敬侯尝到了苦头。吃了苦头之后,他亦明白了父亲晚年因没能给赵国开疆拓土的郁郁心结。于是,在他接下来的几年以及他儿子赵成侯时,赵国频繁的进行对外战争,打得不亦乐乎,以争挽回颜面、扩大国土。
第一个动手的对象,是复国的中山。
中山国虽然原先被魏国所灭,但是因为中间隔着赵国,魏国始终不能越过赵国有力的控制住它。在魏国与赵、楚混战厮杀的时候,中山国便趁机造反,光复故国。魏国当时自顾不暇,当然也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去了。
魏国管不了,赵国自然要趁机占这便宜,中山刚刚复国,元气尚未恢复,哪里有什么力量与占尽地域之利的赵国对抗呢?
就在赵敬侯十年,中山脱离魏国的魔爪还不满三年,赵国大军又杀气腾腾的来了。两国大战于房子(今河北高逸西南),第二年,又大战于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南),第三年,若不是赵敬侯去世,估计还得继续攻,直到一点一点的把中山蚕食尽。
赵敬侯死后,其子赵成侯继位。
赵成侯刚刚继位时,赵国发生了内乱,公子胜起来造反,与成侯争夺侯位。正是这场内乱给了中山国喘息的机会,赵成侯打败了公子胜之后,又把外侵的眼光掉转向了卫国,中山国便趁机勤修内政,外筑长城,一直平安度日若干年。
直到到赵武灵王时候,赵国连续给予连续不断的打击侵占。这样一直到了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初期,一度顽强挣扎的中山再度灭亡,从此再也没能复国。
赵成侯三年,赵国的部队掉转了向中山的矛头,直指卫国。
这是赵国新的对外扩张方针,原因有三:一是赵国经过一番内乱,实力受损,而刚复国没多少年的中山人民同仇敌忾,抵抗太强烈;二是卫国刚好与齐国火拼了一场大仗,虽然卫国意外的以弱胜强。但杀人一千,自损八百,自然不是赵国的对手;三是赵与魏早在赵敬侯年间便结下怨仇,卫国又是魏的心腹,趁着卫国内伤、魏无力相救的时候对付它,也算是对魏报了仇。
这一次卫国没有那么好的运气,被赵国急攻之下,接连丢失了七十三座乡邑。
魏武侯一看又急了,也顾不得自己伤痕累累,连忙派人前往救卫,总算是打败赵国于蔺。于是,赵国趁机退兵,修养生息。只是由此,赵魏之间的仇恨更深了一层。
赵国没休息两年,老搅合他们好事的魏武侯终于去世了,魏新君魏惠王立。这个魏惠王,比魏武侯更厉害,后来一度攻破了赵国的邯郸。当然,这是后来的事。
魏武侯死的的时候,继承人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公子莹(即魏惠王)和公仲连都想继位。赵国见有机可趁,便联合韩国,支持魏公仲缓争位,一度曾把魏惠王打得大败。
然而,就在看似大局已定的时刻,赵、韩两家却起了矛盾。赵成侯的意思是一鼓作气,杀了魏惠王,立公仲缓为君,逼他向两国割地。韩懿侯却摇摇头说杀别国的国君,势必引人仇恨,何必呢?倒不如让公仲连和魏惠王各自为君,把魏国一分为二,这样,魏国再也不会有力量与我们对抗了。
韩懿侯的主意不可谓不狠毒,如果赵国同意了他的做法,魏国的下场就如同今日的南北朝鲜、上个世纪的东德西德一般,从一个完整的国家变成两个政权统治,休得安生。
可是,赵成侯执意不肯,他只想分地,不想分治。
韩懿侯见谈不拢,心中也不乐意,便赌气在半夜里悄悄的拉着自己的人马退兵了,留下孤零零的赵成侯。
赵成侯孤掌难鸣,正在犹豫退与不退的时候,魏惠王抓住了这个空隙,发动突袭,击败了赵成侯和公仲连,保住了魏国的完整和统一。
对魏国来说,这是一大幸事;对赵国来说,却是一大败笔。为此,它又多了一个难缠的对手。
第24章 对外战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