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第14章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道降而出出而生智,以智為鑿,揣而銳之,敝精神而妄意度,玆謂前識。前識則徇末而忘本,故為道之華心勞而智益困,故為愚之始。億則屢中,此孔子所以惡子貢。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在彼者,道所去,在此者,道所尚。道所尚則厚而不薄,實而無華,非夫智足以自知,返其性本而不流於事物之末習,其孰能之?《易》曰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敦者,厚之至也。人生而厚者,性也。復其性者處其厚而已,此大丈夫所以備道而全德。
昔之得-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
《莊子》曰,通於一,萬事畢。致一則不貳,抱一則不離,守一則不遷。能知一,則無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則無一之能知。昔之得一者,體天下之至精,物無得而耦之者,故確然乎上者,純粹而不雜。障然乎下者,靜止而不變。至幽而無形者,神也得一則不昧,至虛而善應者,谷也得一則不窮,萬物以精化形,故得一以生,侯王以獨制衆,故得一以為天下正。自天地以至於侯王,雖上下异位,幽明散殊,而天之所以清,地之所以寧,侯王之所以為天下正,非他求而外鑠也。一以致之而已,故曰其政之一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正而貴高將恐蹶。
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裂則無以覆,發則無以載。神依人而行者也,歇則無以示。谷受而不藏者也,竭則莫之應。聚則精氣成物,得一以生故也。散則遊魂為變,失一以滅故也。惟正也,故能御萬變而獨立於萬物之上,無以為正而貴高,將不足以自保,能無蹶乎?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賤者,貴之所恃以為固,下者,高之所自起。世之人睹其末,而聖人探其本,世之人見其成,而聖人察其微,故常得一也。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
孤寡不穀,名之賤者也,而侯王以為稱,知所本而已。侯王所以貴高而不廈,其以此乎?
故致數譽無譽。
自高以勝物,自貴以賤物,強而不知守以柔,白而不知守以黑,以求譽於世,而致數譽,則過情之譽暴集,無實之毀隨至,所以無譽。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玉貴而石賤,一定而不變,聖人乘時任物,無所底滯,萬變無常,而吾心常一,是真得一者也,故不可得而貴賤。孟子曰:所惡乎執一者,謂其執一而廢百也。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非知化之聖不能及此,是謂上德。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之理,動靜相因,強弱相濟,夫物芸芸,各歸其根,則已往而返復乎至靜,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則動無非我,故曰反者道之動。柔之勝剛,弱之勝強,道之妙用,實在於此。《莊子》曰:積衆小不勝為大勝者,惟聖人能之,故云弱者道之用。四時之行,斂藏於冬,而蕃鮮於春。水之性至柔也,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其此之謂歟?然則有無之相生,若循環然,故無動而生有,有極而歸無,如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也。彼蔽於莫為,溺於或使,豈道也哉?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士志於道者也,上士聞道,真積力久,至誠不息。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中士則有疑心焉。疑心生則用志分,其於道也,一出焉,一入焉。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下士則信不足,以守智不足與明也,故笑。夫道無形色聲味之可得,則其去耳目鼻口之所嗜也遠矣。莊子曰大聲不入於俚耳,高言不止於衆人之心。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若日月之光,照臨下土者,明也。豐智原而不示,襲其光而不耀,故若昧。
夷道若纇,
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進道若退。
顏淵以退為進,莊子以謂坐忘。
上德若谷,
虛而能應,應而不竭,虛而能受,受而不藏,經曰為天下谷,常德乃足。
大白若辱,
滌除玄覽,不睹一疵,大白也。處衆人之所惡,故若辱。
廣德若不足,
德無不容,而不自以為有餘,故若不足。秋水時至,河伯自喜,所以見笑於大方之家。
建德若偷,
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
質真若渝。
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日白乎?涅而不緇。
大方無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