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嬴政——谋略天下>第43章南征北战2

第43章南征北战2

  且说匈奴人见此时的秦军已经远离关内,不由得喜不自胜:骑兵部队的优势此时可以完全发挥出来了,他们只要采取一贯的包围游击战术,便可以将蒙恬的30万大军蚕食。
  于是,在头曼的命令下,一股股的骑兵部队呼啸着向秦军冲来。匈奴的主攻方向并不确定,秦军的四面八方的任何一个方位,都是他们的攻击目标。
  此时,蒙恬拿出了他的秘密武器:弩。弩是弓箭性能改善后的新一代射杀武器。相对于弓箭来说,弩具有射速快,射程远,穿透力强的优点。在蒙恬的指挥下,秦兵推出大型弩车,对进入射程的匈奴骑兵进行疯狂的猎杀。弩兵部队也在四面八方围成方队,手持弓弩配合弩车射杀。蒙恬还特别培训了一批超级弩手,用特制的弓弩射杀匈奴的头领。
  在强大的作战武器面前,匈奴骑兵的速度优势荡然无存,反而成为劣势。由于马速太快,前方士兵倒下后,后继者无法及时收缰,一时间,摔死者,踩死者无数。
  顷刻间,匈奴兵大败。可见,武器的先进性,有时候能够超越战争中的一切因素,成为胜利的关键。
  蒙恬率军乘胜追击,将匈奴人一直赶到了草原深处,匈奴人越过瀚海沙漠遁走而去。
  辉煌之余,就是落寞。蒙恬由于战功卓著,由野战军转为边防军,长期担负起守边的重任。
  秦帝国在榆中(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黄河北岸)沿着黄河向东,直抵阴山脚下的这片广大地区里设置了44个行政县,在黄河沿岸筑城以为要塞。并强迫内地大批“罪人”到新设置的各县服苦役。在秦始皇三十六年,又强迫内地民户3万家迁到北河、榆中地区戍边。此外在高阙、狼山等前线地区,修筑守望台,强迫草原民族尽量北徙。
  到了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认为以往的一系列措施都是权宜之计,难以持久,于是决定修筑震惊古今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
  按照嬴政的计划,长城东端起自辽东半岛的辽阳郡,今辽宁辽阳,西端到临洮城,今甘肃岷县。使得原来互相分离的三段长城-燕国长城、赵国长城、秦国长城联而为一。这样才能成为对付匈奴以及后来其他北方蛮族的有力屏障。然而如此浩大的工程何时完成呢?
  秦始皇自有他的办法。他对类似的大工程就像对待过去的大战役一样,惯用的法宝就是搞“人海战术”。要筑长城,蒙恬和杨翁子所部的30万人是不够的。他又征发了40万刑徒,共同参与到长城的兴建中。
  经过四年(前213—前210)努力,横跨今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辽宁六省区,全长一万多里的长城修建完成。秦始皇的意志胜利了,一座逶迤曲折高墙终于雄峙在秦帝国的北部边境上,清楚地划出了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此疆彼界。显然,长城作为一道高耸的、绵延不断的长墙,它在冷兵器时代所具备的军事防备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的贡献往往与历史的罪孽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一定程度上,长城对中华民族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并不能反证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绝对正义性。长城的兴建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所以,秦长城是秦朝百姓的一项夺命工程。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动用了近百万的劳力来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而且那个时代没有任何可减轻劳动负荷的机械装备,工作环境又是处于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其艰难程度可见一斑。因此有人认为,修筑长城是秦始皇蹂躏百姓的一个重要证据。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就是当时百姓修筑长城劳役悲惨境遇的反映,寄托了人们对大秦帝国暴政的痛恨与推翻其暴政的强烈愿望。
  然而,嬴政对此并没有在意,他在意的是“亡秦者胡”的谶语,保证秦不为“胡”所灭。让嬴政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正是为防“胡”而建的大工程,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在他驾崩后,二世胡亥继位,横征暴殓,变本加利,终于激发农民起义,导致秦国灭亡。这真正应了“亡秦者胡也”的预言,只不过这个“胡”不是胡人的“胡”,而是自己的继任者胡亥。
  平百越与通灵渠
  北伐匈奴的战争刚刚结束,嬴政又开始了南伐北越的战争。如果说北伐匈奴的战争因为卢生的一句谶语而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那么,嬴政南征百越的战争又源于何种目的呢?
  对匈奴战争的轻易胜利,激起了嬴政试图建立一个大帝国的狂热激情。只有实现这一梦想,他才觉得实现了自己生命的终极价值,所以,迫不及待地向遥远的南方进军的主要原因是嬴政好大喜功的心理在作祟,他要让自己所有的行为都成为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峰。
  面对嬴政提出的南征打算,朝中的大臣们再无人反对了。皇帝已经用铁的事实向他的子民们证实了任何人间奇迹在他的手中都能够被创造出来。
  李斯没有像上次那样出言阻止,这个政治投机分子适时的转变成了主战派,借以讨皇上的欢心。至于国家的利益和百姓的死活,他早就弃而不顾了。
  在舆论一致的情况下,秦帝国的50万大军整装待发,直奔南方的越人居住的崇山峻岭地区。
  越人与中原的华夏族自古不属于一个族系,特别在秦汉以前,长江流域以南的江南地区,是华夏族很少涉足的地方。因为这里是亚热带、热带地区,气候炎热,雨量充沛,丛林密布,水道纵横,野兽出没,瘴气弥漫,很不适宜生于温带地区的中原人生活,所以对中原人没有吸引力。秦汉时代的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黄淮流域,少部分生活在江汉流域,在岭南的珠江流域几乎见不到华夏族的踪迹。
  越人居住在广阔的江南地区,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一带)、或称“扬越”(江西湖南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
  早在战国初期,东南沿海地区的句吴和于越就划入楚国的版图。楚亡后,秦帝国在这里设置了直辖郡县。至于东瓯和闽越,秦军虽然没有攻入其地,但两处慑于秦的强大军事压力,均表示臣服于秦帝国。嬴政命令在这里设置闽中郡,而且不允许东瓯王摇、闽越王称王。
  这次嬴政发动的对越战争,主要针对的是当时生活在五岭以南亚热带、热带地区的越人,即南越、西瓯、骆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岭南山野丛林中的越人,做梦也没有想到50万秦军,在统帅尉屠睢(尉官名,史失其姓)的统一指挥下,兵分五路从东到福建、西到广西千余里的战线上齐头并进,势不可挡地向他们杀了过来。
  一路自江西往东,直奔东瓯与闽越;一路顺江西南昌,经大庾岭,攻入东北部;一路自湖南长沙出发,直逼番禺;一路进攻广西;一路由镡城岭攻占桂林。秦军的战略是分进合击,然后全占岭南全境。
  刚开始的时候,进攻东瓯与闽越的秦军很快传来了捷报,然而,其他路线的秦军进展却很缓慢,并且遭到了越人的顽强抵抗。
  后来,越人找到了战斗的规律,他们避开秦军的兵锋,利用熟悉的地形,与秦军展开了游击战,许多秦军士兵常常在夜间被莫名奇妙的猎杀了。
  由于秦军既不熟悉地形,又水土不服,病员日益增多,一段时间过后,秦军的战斗力大大下降。
  最为要命的是,正当秦军在深山野岭中毫无作为,疲于防守的时候,后勤补给还出现了问题。由于路途的遥远和道路的险阻,后勤补给困难重重。
  嬴政接到战报后十分头疼,看来军队的粮草运输是保证南征部队作战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要翻过五岭,必须依靠大量的人力和畜力去开拓一条山道出来。这样的工程并不能解决日后运输困难的问题。即使有山道也还是大量人力畜力去运输的。
  嬴政百思不得其解,他突然想到了水。如果走水路运输,岂不是可以节省很多的人力呢?
  想至此,嬴政迅速派人联络主管这一地区的官员,查问开凿水道这一方案是否可行。经核实:在湘江之上游有一河叫做海洋河,是湘江的支流。此河距离灵河比较相近。而灵河是漓江的上游支流,漓江又是珠江水系的一条支流。若能打通海洋河与灵河之间的水路,则可直通珠江水系。如果打通两大水系,那么岭南进攻部队的粮草运输问题即可解决。而且日后占领岭南后也有方便的交通来进行统治。
  于是嬴政下令,让一名叫禄的监御史主持,在海洋河和灵河之间修筑一条运渠。在禄的带领下,秦军军队和本地秦民克服了重重困难,解决了无数难题。最后终于把湘江之水引入了漓江。最终,大秦帝国依靠自己的力量,修成了全长约七十里的灵渠运河,从而打通了中原和岭南地区的水路交通。
  此时,岭南战场的情况更为不利,越人退入热带丛林中,继续顽强抵抗。他们推举勇敢善战的人为将领,开始与秦军周旋。他们抓住秦军孤军深入、环境生疏等弱点,利用夜色做掩护,大败秦军。在一次战斗中,秦军主帅尉屠睢被打死。
  如今运输粮草的水道已通,秦军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嬴政马上增派人马支援岭南战场,他任命赵伦、任嚣等人率“楼船之士”前去增援。后来,越人终因寡不敌众而彻底被秦军击垮。但秦军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却付出了伏尸几十万人的惨重代价。
  一个空前广袤的帝国出现了,过去没有过,将来也很难超越的帝国。秦帝国以咸阳为国都,疆域东、南至海,西至今甘肃,西南至今云南、广西,北至今内蒙古,东北至辽东,已经把中国人所能知道的地方都划归大秦帝国的版图了。谁人能比?西方的亚历山大帝国只是昙花一现,即行陨落了。而这个强大的秦帝国,嬴政一手打造的帝国却即将成为中华民族一直延续两千余年的基础。帝国三百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在这个时候显得令人恐怖的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