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嬴政——谋略天下>第26章横扫六合——赵国的覆灭

第26章横扫六合——赵国的覆灭

  历史上,赵国王室与秦国王室本是同宗,同为嬴姓。随着氏族社会向地缘社会的转化,他们之间的血缘纽带早已被时代的洪流阻断了。在战国时代,秦、赵两国已成为势不两立的敌对国家。
  从地理位置看,赵国占据现在的河北、山西大部分领土。它除与内地国家接壤外,还与北方一些草原民族相接触,处于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国家的包围之中,都城邯郸在华北平原的南部,无险可守。在这样的环境下,求生存是很困难的。
  由于受地理位置所限,赵国经常受到北方草原民族的威胁。为了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赵国杰出的君主赵武灵王锐意改革,并且向北方能征惯战的草原民族——胡人——学习“胡服骑射”的风俗,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也是个有为之君,他任用良将廉颇、赵奢,贤相蔺相如等人,使国力继续保持强盛。
  之后,赵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赵惠文王之子赵孝成王的最大失误就是,任用空谈家赵括为将,导致长平之战的惨败。赵国在此之后虽然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但元气大伤,对秦国的进攻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赵孝成王死后,后继者一代不如一代。赵孝成王的儿子悼襄王是个昏君,他在大敌当前之际,干了两件不可原谅的蠢事。
  第一件蠢事就是赶走了赵国的中流砥柱廉颇。
  悼襄王的父亲赵孝成王曾因罢免廉颇而导致长平血战的惨败。血的教训使赵孝成王重新起用了廉颇。廉颇也不负众望,在他的努力下,赵国的军力有所恢复。但悼襄王即位后,却无缘无故地让外籍人乐乘取代廉颇。廉颇不得已流亡到魏国的大梁。廉颇在魏国居住时,眼见秦国多次大举攻赵,很想回国效力。这时赵悼襄王也想起用廉颇,就派使者前往大梁,看看老将廉颇是否可用。秦国得知这一情报,深怕廉颇被重新起用,也派间谍潜入赵国,用重金收买了悼襄王的宠臣郭开,让他想方设法阻止廉颇回赵。郭开指使使者按他说的办。赵国使者见到廉颇后,廉颇很激动,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马,以示可用。赵使者回国后却编了一套谎言,对悼襄王说:“廉颇老了,虽然饭量还不错,但他和我在一起的那会儿,却拉了好几次屎!”悼襄王立刻打消了起用廉颇的念头。当然,这时高兴的是秦国。
  第二件蠢事就是废嫡立庶。
  悼襄王是个好色之徒,他看中了邯郸市井一个寡居的倡家女,要把他娶进宫来,名将李牧却反对说:“我认为王后人品不端正,国家会因此不得安宁的。这样的后果难道陛下不害怕吗?”悼襄王愤然说:“乱与不乱,在我不在她!”于是执意把她娶入宫中。
  原来的王后生公子嘉,本已立为太子。倡后入宫后,生了公子迁。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太子,倡后指使人不断诬陷太子嘉。悼襄王听信谗言,终于废掉太子嘉,立公子迁为太子。
  悼襄王死后,赵王迁即位,从而大权落在倡后手中。她因李牧曾反对她入宫,便对李牧耿耿于怀,并且暗中伺机报复。倡后生活放荡,私通贵族春平君。春平君是个亲秦分子,在悼襄王在位时,他曾入秦,后来成了秦国的间谍。秦国把他派回赵国,让他完成“厚割赵以事秦君”的任务。此时,淫后、叛国分子、奸臣聚合在一起把持着朝政,赵国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可以说,赵国能够支撑到今天,完全是名将李牧的功劳。面对锐气正盛的李牧,嬴政会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呢?
  灭亡韩国后,嬴政将主攻目标又指向赵国。此次攻赵,嬴政势在亡赵。为了对付锐气正盛的李牧,他派出了常胜将军王翦。
  王翦领命后,深知此战关系重大,嬴政坚毅的眼神和自己主帅的身份就已经预示了此战只能取胜,不能失败。
  对手李牧乃一代名将,他就是赵人的军魂,战败了李牧,赵人就会毫无斗志。有幸能够与这样的名将交手是王翦所盼望的。摆在王翦眼前的只有两种结果:战死沙场或者名垂千古。对王翦来说,无论那种结果都是军人最高的荣耀。
  战马嘶鸣,旌旗猎猎,王翦率领的大军出井阱,翻太行,直击赵国,副将杨瑞和领河内之兵,渡漳水从南配合进攻。
  李牧则派司马尚领军依托南赵长城,坚守阵地,挡住了杨瑞和的南进。李牧则在北路同王翦同样玩起了防守战,高筑营垒,坚守不出。
  以防守战著称的李牧将平生所学都用到了此次布防中,无奈王翦即便有天大的本事,对手就是不与你真枪实弹的较量也是没有办法的。就这样,在这种僵持中足足耗了一年,秦军无法向前推进。
  眼见秦军士气日落,王翦心急如焚。不但王翦着急,嬴政也坐不住了,如此耗下去可不是办法,以秦国现在的实力,就算是再围困邯郸一年也不是问题,关键是一旦其它国家明白了秦国亡赵之心,为求自保,他们必将联合起来对付秦国,这对秦国就太不利了。所以,必须想出一个速胜的办法。
  看到嬴政愁眉不展,尉缭上前说道:“大王可还记得长平之战是如何取胜的吗?”
  嬴政略一思索,道:“国尉莫非欲故伎重演?”
  尉缭道:“未尝不可。”
  嬴政忙道:“此事便交与国尉,事成之后必有重赏。”
  之后,王翦得到假与廉颇通好的密报,以造成使者往来于李牧的军营的事实。李牧哪知是计,便派使者与王翦相联络。
  与此同时,秦国的一名间谍找到了赵国的相国郭开。
  郭开就是陷害廉颇的人。那是秦昭襄王的时候,秦赵长平之战中,廉颇为主将抗秦,致使秦军一再受挫。秦国利用郭开曾与廉颇有隙,便挑唆郭开向赵悼襄王进献谗言,说廉颇有谋反之心,赵悼襄王信以为真,派出只懂兵法的赵括代替廉颇为将,最后导致长平一战中赵军被坑杀40万降卒的代价。
  话说秦国的间谍找到郭开后,献上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请求郭开散步谣言,并且让赵王知道:李牧与秦军私自将和,相约破城之后,为代地之王。
  郭开乃一见钱眼开的小人,面对秦国如此丰厚的礼品自然愿意效劳。
  于是,郭开向赵王迁说:大王不好啦,李牧在与秦国谈判呢,要弃暗投明,秦王说了把代郡封给他。赵王迁对此将信将疑,此时,郭开有道:大王只要以晋升李牧相国为由将其召回,如果李牧回,则说明李牧无谋反之心,反之,则必反无疑。
  赵王迁觉得有理剥夺了李牧的军权,让赵葱、颜聚代替李牧的职位。然后,派人杀掉了李牧。
  赵王迁也不想一想,正是李牧的存在,赵国的防线才如同坚壁,任凭秦军百万雄兵,不能越雷池半步。有人说,赵王迁蠢?后人找原因发现赵王迁的母亲是歌女,出身低贱,缺少教育,故赵王迁自然就爱干听信谗言,诛杀良将的荒唐事。
  在接到赵王的命令后,李牧清楚,只要他一离开,军心必然不稳,势必会给秦军以可乘之机。故而,他选择了坚守阵地。然而,他的大义正好钻入小人的圈套,怀疑谋反被做成了事实。赵王迁借机将李牧处死。
  就这样,一代军魂没有战死沙场,却成了小人利益的牺牲品,真是可悲可叹!
  小人乱政往往有个不可或缺的客观条件,没有昏君与之配合,小人也难成气候。郭开残害忠良的同时,也一手缔造了两代昏君。赵悼襄王和他的逆子赵王迁对郭开言听计从,任其指鹿为马,我们到不好意思把所有罪责都推给郭开,毕竟两位昏君也功不可没。
  没有赵悼襄王和赵王迁的百般纵容,郭开又岂能推妄心于天下,乱反侧于万物?小人固然可憎,昏君才是祸根。谗言只能混淆视听,可惜谣言没有止于智者。不要责怪秦国用计太毒,是赵君不能识破。
  赵国的移动长城走了,赵军失去了主心骨,已成一盘散沙。
  李牧死后三个月,王翦趁赵军因李牧被杀,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发动强攻,大败北路赵军,赵葱死于战场。然后北下与南路秦军会师,十月,一鼓作气破邯郸、俘赵王迁。时间指在公元前228年。
  赵国的公子嘉率领百余部众冲出秦军的包围圈,逃到代地,之后自立为王,开始招兵买马,积蓄力量,以图他日东山再起。代地在燕赵边境一带,公子嘉不得不向燕国求救,以求他日能够联合抗秦。
  堂堂一国之主已无疆土,还要栖身于燕国,仰他人之鼻息行事,至此,赵国的气数已尽,昔日那个辉煌的大国已经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遥想当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那时何等的英武勃发,廉颇、蔺相如、乐乘、李牧又是何等的挥斥方遒,如今,往事都随风。
  赵国是战国后期的第二军事强国,被秦国灭亡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用人不信,自毁长城”。前有赵孝成王在长平之役中以赵括代廉颇,造成长平惨败,赵军死45万人,元气大伤;继之悼襄王以乐乘代廉颇,迫使廉颇奔魏投楚,失去良将;后又有赵王迁冤杀李牧,招致赵国最后的灭亡。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最杰出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如果不杀李牧,秦赵还得比一下高低。
  胜利的消息传到咸阳,嬴政颇感意外,多年的夙愿就这样转瞬间实现了!有谁知道,为了圆这个梦,他做了多少投入!赵国和邯郸,对他来讲实在是两个非同寻常的地理名称,它们时时勾起他那段屈辱和痛苦的记忆,而这回忆又时时折磨着他那满是创痕的灵魂!所以,只有用赵国和邯郸的毁灭才能够驱散自己心中的阴影!
  战争刚结束,嬴政匆忙赶往邯郸。旧地重游,抚今迫昔,感慨万端。那高耸的城墙,巍峨的宫殿,过去需要他去仰视,可现在却在他的脚下流血和呻吟!他作为一个傲视一切的胜利者漫步在邯郸的街头上,寻找他所熟悉的地方。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故居,见到了母家尚存的亲人,倾听他们叙述他走后的遭遇。回忆与现实把他对赵国人的仇恨之火烧得更旺,他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咬牙切齿的吩咐侍卫:“将赵国的人统统杀光!”
  命令传出,侍卫们各举刀斧砍向手无寸铁的百姓,一时间,血光飞溅,惨叫声不绝于耳。
  此时,一直站在嬴政身边的李斯察觉到了嬴政情绪上的变化,对于嬴政童年的经历,李斯还是稍微了解一点的,李斯猜到了嬴政此举的症结所在。如果如此杀下去,将给未统一的国家留下阴影,让这些国家为求自保而达到空前的团结。但是,如果此时止谏嬴政,李斯难保有性命之虞。仔细斟酌后,李斯还是决定阻止嬴政。
  李斯躬身说道:“大王应该以爱护我大秦子民为重。”
  李斯的这句话说得很有水平,他有意把“赵国子民”说成是“大秦子民”,意在提醒嬴政应该胸怀天下,才能坐拥天下。
  李斯的一句话彻底把沉浸在昨日记忆中的嬴政拉回了现实,看到倒在血泊中的无辜的百姓,嬴政才明白自己做了些什么,然而,王令已出,再由自己收回成命有失君王威严,他对命令进行了修改:搜捕所有与他母家有仇的人,捕到之后,一律活埋!这是嬴政生平第一次“阬人”。“阬人”是秦始皇历史性格中浓重深刻的一笔,是秦始皇历史脸庞中的一道特有标记,像一道“刀疤”。
  嬴政离开邯郸后,取道太原、上郡回到咸阳。路上他视察了与燕、代地区毗邻的边境地区,命令灭赵的部队屯驻燕国边境的中山一代。
  看来,下一个等待着嬴政裁决命运的将是燕国。秦国大军压境,嬴政的战略目标已经十分明显,面对秦国的吞燕之举,燕国会作何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