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嬴政——谋略天下>第11章隐忍的秦王

第11章隐忍的秦王

  十三岁的嬴政此时已经拥有了他的国度,尽管他此时毫无权力可言。但是这不重要,踏上宝座的那一天,他已是王。
  按照秦国相关律法和前朝规矩,嬴政只有到了23岁后,举行了成人冠礼后才可以亲政。从此,嬴政步入了亲政之前的10年秦王生涯。在这条路上,到处布满了荆棘和陷阱,能够顺利到达终点的人,注定不会平凡。
  所谓的仲父
  嬴政即位后,秦国的最高权力掌握在母后和辅政大臣的手中。这种母后代行王权、大臣代理政务的形式属于君主制度权力结构的非常状态,只要太后严谨、大臣尽心尽力,照样可以把国家治理好。母后的监理权因夫死子幼而发生,必将随着子壮而消灭,届时权力结构就可以恢复常态。母与子的亲密关系通常也有利于权力的平稳过渡和交接。
  但是,在恢复常态之前,王权只能处于某种变异状态,而王权的变异是引发各种政治危机的诱因之一。只要代行王权的母后和代理政务的大臣的任何政治失误,都可能招致严重的后果。
  对嬴政来说,代理王权的一个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一个是对大秦国有再造之功的吕不韦。两个人能否同心协力,毫无异心?我们先看看吕不韦是怎么做的。
  对于嬴政来说,是吕不韦点亮了他的生命,照亮了他的前程,造就了他千古一帝的历史地位。没有吕不韦献赵姬于异人,就没有嬴政的生命,也就没有嬴政的一切。
  因为,没有吕不韦的包装和运作,异人就不可能登基;没有吕不韦的支持,也就没有嬴政的继位。
  所以,嬴政即位之后,尊吕不韦为相国,称“仲父”,仲父这个称号究竟是谁开始叫的目前还不清楚。“仲父”既不是官名,也不是爵名,而是叔父之称,是颇具亲情色彩的称呼。最早称仲父的是春秋时期的管仲,他帮助齐桓公改革,使齐国最早称霸,成为强国。齐桓公非常尊敬、信任管仲,把齐国朝政交给管仲,尊称管仲为“仲父”。吕不韦称仲父,一是表示他与嬴政的关系不同寻常;二是表示自己也要像管仲一样处理朝政,嬴政不要干涉。
  从实际政绩看,吕不韦的确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名相,在嬴政亲政前,他一直把秦国当做自己的国家来治理。
  在对外战争方面,继续开疆拓土。吕不韦贯彻蚕食三晋的既定方略,并不断取得进展。从秦王政元年至九年,秦军在蒙骜等人的率领下,连续攻击韩赵魏,攻城略地,先后攻取魏国的数十座城池。其中,秦始皇五年,蒙骜攻占魏国的酸枣的二三十座城池,在此设置东郡,使秦国的国土与齐国接壤。这就将东方六国大致分割为南北两部分,限制了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秦始皇九年,秦军以杨端和为统帅伐魏,又攻占了许多城池,进逼魏都大梁。这些军事胜利,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做好了准备。
  在内政方面,加强基础建设。在吕不韦的主持下,秦国兴修了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由此可知,吕不韦对大秦国的进一步强大做出了贡献巨大,相信秦王嬴政看到这一切,也不得不对吕不韦感恩戴德。如果吕不韦仅仅做了这些,那么他的生命中将不再有波澜,只要等到秦王亲政之日将权力平安交接,然后锦衣玉食,颐养天年,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享受他所拥有的荣耀。
  然而,不是真实的吕不韦,也不是我们期待中的吕不韦。吕不韦是一个相当有追求的人,他永远不会止步于现有的成绩。正缘于此,嬴政对他的行为开始产生不满,最后导致了二人不可调和的矛盾。
  那么,吕不韦还做了哪些让嬴政不高兴的事情呢?
  吕不韦有自己的想法,他想趁着秦王年轻,自己再多辉煌几年。
  战国时期,有著名的四公子: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这些人因为礼贤下士,门客常达数千人,相互标榜,使得这几位公子贤名传遍天下。而以秦国之强,吕不韦之富,岂能落在这些人的后面?这对吕不韦来说,无异于是他和秦国莫大的耻辱。为此他另外广招天下名士异人,予以美衣美食,以及特别的礼遇,闻声而来的高达三千人。
  其实,吕不韦的养士,不仅是为了和“战国四公子”一争高下,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为秦国网罗人才。在吕不韦的门客之中确有堪称国家栋梁的人才,比如李斯。
  吕不韦以他非凡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使秦国日益富强,朝中的大臣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逐渐地有不少人成了他的心腹。此时的吕不韦掌握了秦国的一切至高无上的权力,呼风唤雨,为所欲为。吕不韦的权势也一天比一天大,燕、赵的十多个封邑,而且还拥有家奴万人。如此庞大的势力怎能不引起了秦王嬴政的防范。而且,随着嬴政年龄的增长,对吕不韦的防范更加加剧了。
  至此,吕不韦从一个成功的商人转型到一个权势显赫的大臣,感觉天下已经没有什么富贵权势还能让他有追求的欲望。当吕不韦站在大秦的朝堂之上,俯瞰脚下臣民乃至其余六国之时,他才真正知道了什么是无敌,然而,无敌太寂寞,吕不韦哪是一个守不住寂寞的人?
  既然眼前的实惠已经到了尽头,那么就从精神领域寻求突破!
  吕不韦当初搞政治投机的目的就是摆脱商人的身份,如今功成名就了,以前的商人身份显然成了吕不韦的污点,他突然觉得商人是如此的讨厌,虽然他正是靠着商人的眼光才有了今天。
  哲人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然而,人就是那么奇怪,越是功成名就的人就越是“不知足”,常言说:成功招来了野心。但是,很少有人还想到另一句话:野心招来了毁灭!吕不韦正在志得意满之际,岂能想到这里?
  吕不韦忽然发现,前半辈子净忙着包装别人了,后半辈子,应该包装一下自己。如果把自己包装称像孔子一样的圣人,别人就会忘记他商人的身份。
  当时各国多辩之士,如荀卿、公孙龙这般人著书立说,传遍天下。吕不韦从中受到启发,他也用重金聘请门客中的饱学善辩之士,人人著其所见闻,然后再请高士编辑成八览、六论、十二纪,总共二十余万言,其中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无所不包。他将这本书命名为《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兼取了儒、法、道、阴阳、墨、兵、农等各家的学说,因此吕不韦也被人称之为杂家。虽然这本书并不是吕不韦一个人编写的,但是书中的内容,都是经过了他的整理、筛选,肯定代表了他的思想。
  当全书完成的时候,吕不韦曾将《吕氏春秋》放在咸阳的闹市,供天下人观瞻,凡有能为此书增减一字者,悬赏千金。
  一个字,就值千金,太搞了吧?难道是吕不韦大发善心,照顾一下大秦国的那些文人们,改善一下他们的生活,提高一下待遇,抑或推出一两个文学新星。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坟前烧报纸——糊弄鬼。这可不是买彩票,是和自己的脑袋开玩笑,这哪是文学界的事情,典型的政治活动,还是安于清贫吧。
  吕不韦当然知道,没有谁傻到来指正“仲父”的过错,这只不过是让天下人知道,秦国仲父吕不韦编了一部名著,仅此而已。
  一分钱没花,《吕氏春秋》传遍天下,这炒作水平太高了,在今天可以直接领取戛纳广告大奖的。客观的说,《吕氏春秋》的确不错,但绝对没有达到那么高的水平,所以吕不韦的宣传有些涉嫌广告噱头,虚假宣传,那个时候也没人敢查他。
  吕不韦很清楚,在现实的世界里,评价一个人的地位,要看他的官职、金钱、学识、等等能够彰显他身份的东西。可是在历史的世界里,人们无法用实践的精神去了解他本人,那就只能用他留给历史书的页码来分辨判别。
  吕不韦显然想用厚厚的一本《吕氏春秋》,向后人展示他的分量。这是一种近乎张狂的自我推捧,当然是被王权所不容的。
  虽然始皇帝还年幼,但他骨子里流淌着秦国王室的血,这血中充满野性的活力,张扬勇猛,绝不低头。曾经,这样的血使秦国从一个蕞尔小国变成天下霸主,叫六国胆战心惊,畏如猛虎。如今,这样的血也让嬴政不甘受辱,不甘心做一个橡皮图章,任人摆布。吕不韦这个“仲父”的所作所为,已经开始在始皇帝的心里种下了反感的种子。
  然而,让嬴政产生反感的事情并不止这些,最纠结的是,嬴政还偶尔听到传言:仲父吕不韦竟然与自己的母亲赵姬关系暧昧,最为不可接受的是,自己有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母亲与吕不韦有一腿,着实不是什么好事,最多也就面子上挂不住,但如果自己真的是吕不韦的亲生儿子,问题就严重了,就不是面子的问题了,还涉及里子的问题。问题就会由“风月”变成“风云”了,说白了,“生理”问题变成“政治”问题了。
  原因很简单,如果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他的王位就非法了,违背了封建继承制度。也就是说,一旦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那么他没有资格继承王位了,按照继承制度,只有赢家的后人才有资格,而且是嬴子楚儿子才行,两个条件,都是必要的。
  这个时候,嬴政自己也搞不明白,自己到底是谁的儿子?尽管弄不清楚自己是谁的儿子,但嬴政知道自己是而且只能是——异人子楚庄襄王的儿子,自己的父亲是而且只能是——异人子楚庄襄王。
  在当时科技条件下,想弄清这事的确不容易,不过嬴政老妈应该知道,去问自己老妈吗?肯定不行,老妈也靠不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