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战胜的协约国在1919年创造发疯的凡尔赛和约时,他们也创造了希特勒。1918年,德国相信了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意见”,“光荣地”放下了武器。协约国把“十四点意见”看作一纸空文,草拟了一份条约,瓜分了德国,造成了一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疯人院。
从1919年1月18日到1919年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与战败国分别签订合约,建立国际联盟,后又举行华盛顿会议,构筑了所谓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19年6月28日,《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的签字仪式在凡尔赛宫镜厅举行。在此之前,战胜国曾为建立国际联盟的事情争吵不休,几乎对每一条条款都进行了激烈的争执。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都先后以将退出和会的做法来威胁对方,而在对战败国的瓜分与削弱上,他们却有着共同的利益。
走在最前面的是法国。法德是世仇,前有1870年普法战争战败的耻辱,后有一战中法国作为主战场受到的重创,所以法国人试图在谈判桌上将德国肢解,并最大限度地压榨德国。他们不仅提出了在莱茵河左岸划定不设防地,而且还坚持夺取盛产铁煤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出于对法国会过于强大的担心,英美不赞成过分削弱德国,但在瓜分和掠夺这一点上,他们没有任何异议。
整个对德合约的草拟和讨论过程都是在排除德国政府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1919年5月7日,和会主席克里孟梭将和约文本交给德方,在进行了一系列争论后,6月17日,和会将和约最后文本交给了德国。在照会里,克里孟梭提到:“今天这一条约文本,要么完全接受,要么完全拒绝。”要求在5天(后改为7天)内答复,如到期还未答复,各国将宣布停战终止,并“采取它们认为有利于强制执行和约有关条款的步骤”。为此,协约国集结了39个师,授权在“停战终止时,立即开始前进”。
当天,凡尔赛和约在柏林一经公布,便引起了极大的反感。条约极大地刺伤了德意志民族的自尊心,激起了德国人的愤怒。德国临时政府总统艾伯特声称:“和约条款是不能实现和不能负担的。”总理谢德曼在一次演讲中谴责协约国把德国置于奴隶地位,并发誓说:“谁要是签署这样的条约,谁的手指就会烂掉!”
各地纷纷举行群众集会,全国还举行了“国民哀悼周”,以示抗议,坚决要求政府不要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德国国家内阁集体辞职,组成新政府,新政府提出的任何保留意见都遭到了协约国的拒绝。直到停战期限终止前1小时30分,德国才宣布无条件接受和约。
1919年6月28日,新上任的外交部长缪勒代表走投无路的德国政府在凡尔赛宫的镜厅签署了和约。就是在这个镜厅,48年前,在普法战争中胜利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宣布了德意志帝国的成立,法国选择在这个地方签署和约,意在雪洗国耻。
刚刚签署完和约的缪勒在接下来的谈话中马上声明,德国签署这份和约是被迫的,德国认为他在道义上并没有遵守和约的义务。缪勒的声明,并非一份简单的外交辞令,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自负和反抗。
凡尔赛对德和约共15部分,440条,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所有,15年后举行全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右岸50?60公里以内地区划定为非军事区,德国无权设防,左岸则由协约国占领5年等等。(自此,德国领土减少13.5%,人口减少10%。)
第二,瓜分德国所有海外殖民地,而按委任统治制交由英、法、比、日管理,限制德国军备,废除其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兵员不得超过1.5万人,禁止生产和输入坦克、装甲车和其他重型武器,禁止拥有潜艇及军用飞机,并规定德国拥有军舰的最多限额。
第三,规定赔偿原则和附加的经济条款。和约规定德国应赔偿协约国因战争所受的一切损失,由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在1921年5月1日以前决定德国在30年内的赔偿总额,在此之前德国应交付协约国50亿美元的赔款。
此外,和约还规定了德国必须交出并归入赔款账内的实物清单。在附加的经济条款中,将德国重要的河流交由国际专门委员会控制,法国可免税向德国出口一定数量货物,而德国出口货物必须付税。对于这一系列的经济制裁,就连协约国自己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也不得不承认:“凡尔赛条约有关经济的条文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对可以使德国目前陷于穷困或者可以阻挠德国将来发展的措施,几乎都不曾忽略。”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是按照战胜国的意志对战败国,特别是德国,进行的领土瓜分和划定势力范围,它的目的在于,在新的国际力量对比的基础上确定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秩序,缓和各国危机。但是,因为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有着重重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会也不可能保障帝国主义的长治久安,更不会消除帝国主义的全面危机,它所掩盖的矛盾必将以新的形式表现并发展出来,进而引起新的战争。
而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就是鲁尔事件。
1923年1月11日,法国伙同比利时同时出兵鲁尔,占领了几乎包括德国工业心脏地区的整个鲁尔盆地,这一时期德法矛盾以及英美与法国的矛盾迅速激化。
法国此次出兵,是以德国未能履行赔偿义务为借口的。
1921年1月,协约国向德国提出赔偿方案,在42年内偿付总共2260亿金马克的固定赔偿,及每年交付年出口值12%的不固定赔偿,被德国政府拒绝。协约国于当年3月8日占领杜塞尔多夫等鲁尔地区3个城镇,实施制裁。
4月27日,协约国赔偿委员会规定赔偿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分为每年支付20亿金马克的固定赔偿和交付每年出口值的26%的不定赔偿。兵临城下的德国被迫接受,但在支付了1921年的赔款后因财政困难而要求延缓偿付。
到了1922年,马克汇率大幅度下降,国内经济发展缓慢,至同年8月,与英镑比价降至1921年5月的5%。英国建议将赔偿金额减为500亿马克,延期四年支付,而法比则反对削减,只同意延期两年。由此,法军出动了3个师,协同比利时一支部队,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为由,出兵鲁尔。
法国出兵鲁尔,引起德国极大的愤慨,德国政府当即提出严重抗议,后又鼓励鲁尔的当地居民开始“消极抵抗”运动。政府禁止居民向占领当局纳税,禁止与占领者进行贸易,当地居民也拒绝与占领者合作,拒不服从占领当局的任何命令。反抗法比的活动层出不穷,少数还发展成了流血冲突。在复活节这天,一队法国士兵闯入了当时的军火商克虏伯的一家仓库里,要求清查那里的所有车辆。工人拉响了厂里的警报器,人们从各个角落里蜂拥而来同法军对抗。工厂的主人克虏伯正呆在他的办公室里,但他不愿驱散愤怒的人群。法军被工人团团包围,于是就在他们占领的大楼门口架起了一挺机枪。这时,几个克虏伯工厂的工人爬上房顶,打开了蒸汽阀门,楼内顿时蒸汽腾腾,乱作一团的法军向人群开火,当场打死13人,伤50余人。后来这些死者被德国誉为烈士,由身穿行会礼服的克虏伯矿工护送厚葬,而军火商克虏伯在被判处15年监禁后只坐了6个月的牢即得到了法方的特赦。
法国出兵鲁尔对德国造成的经济影响是巨大的。德国丧失了钢产量的80%,煤产量的85%,铁路运输和矿山交通的70%,对外贸易恶化,经济陷入崩溃。实行“消极抵抗”的这一年里,近15万德国居民被逐出鲁尔,政府为了支持“消极抵抗”运动耗去了大量资金,马克跌到无异于废币的地步,人民生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政治危机,社会动荡,使得德国不得不在1924年初取消了“消极抵抗”运动。
而占领者也不好受。占领鲁尔的法比,极力想从当地的煤炭交易和铁路运输中获得最大利益,占领当局直接接管了当地的煤矿,从本国招募工人进行开采,并且直接用万余人的工兵部队经营当地铁路,均因为行事仓促及当地居民的极力抵制而收效不大。
出兵占领鲁尔,对法比来说,实在是得不偿失。这使其自身在政治上陷入孤立(英美是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的,自然不会支持法比这种占领行为),而法国也未能从这种占领中得到预期的收益。法国从鲁尔的掠夺所得,除去军费开支外,纯收益不过5亿法郎。占领鲁尔导致德国停止支付赔款,而法国在战争赔款中的份额达一半以上。
在国际上,法国的出兵行为使其国际威信大降,并危及其财政信用,法国法郎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价值下跌25%,英美大量抛售法郎和有价证券,导致法国财政状况恶化。1924年8月16日,协约国在英国伦敦通过了由美国金融专家查尔斯?道威斯主持起草的新赔偿计划“道威斯计划”。它规定在外国贷款的基础上,按德国的偿付能力重新确定年度赔偿额,恢复赔偿交付,从而结束了法国、比利时对德国的占领。“道威斯计划”从9月1日开始执行,法比军队陆续撤出德国鲁尔地区,到11月18日完全撤出。
鲁尔事件的爆发并非偶然,它深刻反映出战胜各国列强通过各项条约所构筑的所谓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脆弱性。在这次新的利益侵害和势力范围划定中,战后欧洲国际关系又经历了一次重要改组。法国开始丧失其先前的优势地位,美国在处理赔款事宜上的作为,使其在国际事务中更具发言权,而德国开始借助英美的扶持,度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最严重的经济、政治和外交危机,逐渐恢复其大国地位。
而更为主要的是,战争结束以来协约国列强对德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凌辱和掠夺,特别是在《凡尔赛和约》和鲁尔事件中对德国经济和政治上的严重打击,在德国各阶层民众中激起了强烈的反感情绪,同时极端主义思潮迅速泛滥。而这,也正是希特勒和纳粹党在德国能够迅速发展的重要社会思想根源。
德国将给予协约国的,不仅是赔款,还有仇恨。
第1章发疯的凡尔赛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