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伦向希特勒示好:“建设欧洲的持久和平”“现在我请你们回去,在你们的床上安心睡觉吧!”“我们绝不开第一枪”“英国大兵正在和你们的妻子睡觉,他们正在强奸你们的女儿!”“假使法国进攻,他们所遇到的将会只是德国的一道军事纸屏。”甘末林寄望马其诺防线:“必须使法国能凭借这个筑城工事系统进行战争,一如英国之凭借英吉利海峡。”“德国最早也得到1941年才能发动战争。”“丘吉尔自己炸沉了雅典娜号”
正当德国人紧锣密鼓地准备敲响一场新的大战的时候,法国人在干什么呢?他们坚实的盟军英国人呢?他们正躲在马其诺防线钢筋水泥的工事之中,在他们的张伯伦内阁和达拉第内阁的绥靖政策指导下,唱着歌、看着电影、踢着球,眼睁睁地看着英勇的波兰人被德国人打败,静静地等待德军的铁骑从东转向西,向他们飞驰而来。
当德军的铁骑纵横驰骋在东欧的土地上时,英法联军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英勇的盟国被打败,而不发一枪一炮?这是因为英国张伯伦内阁“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和法国达拉第政府的畏战情绪在作怪,致使英法联军坐失良机。
张伯伦何许人也?阿瑟尼维尔张伯伦,英国政治家和国务活动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时任英国首相,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
张伯伦于1869年3月18日出生于英国伯明翰市,其家族是当地巨富,父兄又都是政治显要、英国保守党赫赫有名的重量级人物,他因此得以官运亨通。
20世纪30年代是充满动荡和危机的年代,世界大战的危机日益逼近。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德国迅速崛起。它在没有遭受任何制裁的情况下采取了一系列“毁约扩军”行动。希特勒德国在“统一日耳曼民族”、“争取生存空间”的旗号下,企图侵占中东欧战略要地,进而发动独霸欧洲的全面侵略战争。
以张伯伦为首的对德绥靖派则认为,对德国采取强硬行动会引起“普遍的欧洲战争”,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只会遇到“无法预料的灾难”而“不会赢得任何东西”,故而极力主张对德国的侵略扩张采取妥协、退让、姑息的绥靖政策。
张伯伦这样吹嘘自己:“对欧洲整个局势,甚至对整个世界了如指掌。”为了推行绥靖政策,他一面在国内打击强硬派,一面多次亲自去德国,与希特勒秘密会谈。他甚至用牺牲捷克、波兰等小国的利益,来讨好法西斯,并一手发起签订了丑恶的“慕尼黑协定”。
面对即将而来的战争形势,张伯伦非常害怕。他一上台就惊呼大英帝国“犹如住在火山脚下”,处于“雪崩”前夜。他认为战争将“毁灭人类文明”,声称“如果我们都能小心行事,具有耐心和自我节制,我们尚能挽救欧洲的和平”。
于是,张伯伦抛出了一帖自以为能够治理帝国衰弱的灵丹妙药:和法西斯握手言欢,通过“友好的讨论和谈判”,来“建设欧洲的持久和平”,“至少是一代人的和平”。他已准备牺牲弱小国家,以满足希特勒在殖民地和中欧国家领土问题上的要求为交换条件,促使德国向苏联取得“生存空间”,对意大利则承认它吞并阿比西尼亚,对日本则承认它一手制造的伪满洲国。
自从上台后,张伯伦就卑躬屈膝地要讨好希特勒,他撤换了原驻德大使,代之以亲德分子汉德逊,并叮嘱其“与纳粹政府全力合作”。汉德逊领了张伯伦的旨意,到德国上任去了。一下车,汉德逊就肉麻地吹捧希特勒,并公开表示“奥地利应并入德国”。人们形象地送给汉德逊一个“纳粹党的英国驻德大使”称号。
不仅如此,张伯伦还嫌一个汉德逊不够,当他打听到柏林即将举行狩猎展览会时,他立即派了亲信大臣哈利法克斯带了一群猎狗去参加。欧洲人打猎时喊“哈拉里”,德国的报纸奚落这位带狗大臣,称他是“哈拉里法克斯勋爵”。哈利法克斯厚着脸皮满不在乎,当面吹捧希特勒“反共有功”,是“西方反布尔什维克的屏障”。他还对希特勒透了张伯伦的底:英国不反对德国实施向东欧进军的计划,而且英国愿意出面拉拢法国,希望德国拉拢意大利,由四国缔结一项反苏的合作协定。听了哈利法克斯的话,希特勒的战争底气更足了。
面对纳粹,英国政府是这样的一脸奴才相,那么法国政府呢?
当时的法国内阁领袖爱德华达拉第出身于法国普鲁旺斯一个面包师的家庭,在他的性格中具有一种农民的质朴。人们在看到他那粗壮的脖子和强健有力的双肩时,把他形象地比喻成一头公牛,其实,能够恰当地比喻他的,并不是公牛,而是一个把着犁在耕作,双脚沾满法国大地泥土、步履沉重的庄稼汉。
达拉第内阁的副总理是肖当,他更像是一株墙头草。这位天生的“息事宁人者”在这届内阁中的任务,就是平息批评,然后把他的首领推向前台,去应付当时急剧突变的政坛风云。法国当时的外交部长博内推行的也是张伯伦的“绥靖政策”。
当时法国政府里还有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就是赖伐尔,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亲德分子,他坚定地认为,法国和德国合作对欧洲的和平是必不可少的,并坚持用这种观点去说服他周围的人。法国内阁就是以这些人为代表,内阁空气中充满着畏惧和自我怀疑。
不仅如此,法国居民也缺少一些对抗的精神。一战虽然胜利了,可是他们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时他们死亡将近130万人。这一次,他们不想再遭到那样的牺牲,即使是以胜利为代价。
因此,法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只能是,尽量使战事远离法国边界,他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在运转。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制订出一种采取守势的战略。他们进行防御战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对马其诺防线的构筑和使用上。躲在这条由20年代法国陆军部长马其诺建议构筑的漫长防线后,法国人似乎已经不再惧怕战争再次席卷法兰西大地了。可是法国人没有意识到,这条坚固的防线带给他们的,其实是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双重消极影响:巨额资金不是用于军队现代化,而是花在建造堡垒工事上;而人们思想上普遍认识到自己现在已经受到保护了,不怕侵略了。这种思想在后来的法国战局中起的消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法国人害怕战争,不想战争,并且想尽一切办法来避免战争。而海峡彼岸的英国人又不停地向自己示好,希特勒对此十分满意,他可以更加放心地执行他的计划了。
1938年6月,希特勒宣布了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最后决定。因为法、捷之间有同盟条约,而英、法之间又是军事联盟,所以两国政府都不由自主地紧张了起来。
第4章“这是体面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