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解。三世说三乘。此经最为难信难解。明法华经理深妙。信之则难。岂况惠解。故言难信解也。以来。隐而不章名秘。此经即是。向佛之要路。故名要也。不可分布。妄受与人者。末代流通。当相几说法。不得妄有所作。明出以来。温积此理。使外不干。义同守护。但有小几。隐大不说也。如来亲自在世。由多怨嫉。五浊恶世。不得说一。况未来世邪惑竞臻。是以应当相几说法。不得妄有所作。则失几之辨也。药王当知以下。就人以叹德则为如来以衣覆之者。明神通衣之所加护。又解。如来正以万善功德为衣。此人能流通大乘。万善具备。覆盖此人。故言以衣覆之也。修行大乘。诸佛护念也。有大信力者。于大乘理中。惠信也。及志愿力。八住菩萨。称愿以行。愿力成就也。诸善根力者。无量善根成就也。与如来共宿者。共佛同栖。宿大乘理中也。为如来智手。摩其心头。药王在在处处以下。就处以明经重。明此理在人则人贵。在地则地尊。经住之处。皆应起塔供养。不须复安舍利者。明起塔之意。为安分身舍利。此是弘经之塔。唱说法华一乘。明真妙法身。故言不须也。正应供养。若有人得见此塔。识知是弘经之塔。
万善同归一乘之道。而礼拜近无上菩提也。多有人在家出家以下。就善行不善行。以明经重。在家出家。发心修行。不闻法华。在二教中。修行者。不善行也。所以然者。二乘文理不备。教诠处夹习行之者。不善也。得闻法华一乘。明理处旷。万善具足。大乘道备。是以习行之者。名善行也。信解受持者。大行之人。得近菩提也。自下与此三人作喻。有人者二乘人也。渴乏须无上菩提水。二乘中修学。求其佛果。去果远矣。故言于彼高源求之。知水尚远也。施功不已。与第二人闻经作喻。遂渐至埿。知水毕近。与第三信解受持人作喻。菩萨亦复如是以下。合前第一人。若得闻解。合第二人施功不已也。思惟修习。合第三知水毕近人。下释所以闻解习行之者。得近无上菩提。不习之者。去远者何。一切菩萨菩提。皆属此经。不属余经。是以习之者。
名善行也得近菩提。不习行者。名不善行也。去之远矣。凡有五种菩提。一者住前性地。深伏烦恼。于其胜理。未究竟解。名发心菩提。初住至六住无漏在怀。伏心于理。名伏心菩提。七住菩萨。三界惑尽。见理喻明。名明菩提。八住至十住。永离爱结。入法流水。名出到菩提。金刚心谢。种知现前。觉法相。更无所资。名无上菩提。此经备明。故言皆厉。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者。此经释二假名。归成一实也。是法华经藏者。积诸功德名藏。亦可出生诸佛也。渊玄绝妙名深。勿不能岨非固。如何求之。然名幽贪赜所不及名远。十住所不逮。名无人能到。应迹道中。言教开示也。药王末代世中。菩萨闻之惊疑者。是新发意也。若声闻人。闻之疑者。无其实德。是增上慢也。
自下明流通之行。入室着衣。坐如来坐。然后方说。如来室者。室有覆荫之。能去寒暑温凉适身。义同于室。悲本拔苦尽原。慈能与乐至极。覆荫三有众生。离苦得乐。大慈悲心。是汝等未来流通此经。当起慈悲也。如来衣者。衣本能弊身丑。名之衣。未来世中。如令不忍辱在怀。念加及报。则不能流通大法。万德不备。菩萨行怀。章菩萨之丑。如其忍辱在心。不加及报。则能流通大法。自行兼人。菩萨道备弊其身丑。故言衣者忍辱是也。如来坐者。坐以安为义。明观心在第一义谛。空中忘相。心及缘于有处有施化。得平等心。不存被此。安空理。然后以不解。代可得说也。故言坐者一切法空是。自下明得果报。初遣化人若说法者以下。遣其实者。为作听众。何故尔者。欲使听者见众多。故知。其有道生敬信也。虽在异国。令说法者。得见我身。明还感应佛。不尔时许。明理中见我。经云见法者。即见佛也。忘失句读。非是忘文。理相难知。客可有忘。还应其人。闻我所说。令具足也。偈中初偈。颂善行不善行三人。略不颂前者。又解。
第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