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元宫词百章笺注>第30章
袄鲁:《元史.兵志》曾一再言及奥鲁,即袄鲁也,未曾解释,如中统三年“陕西行省言:“士卒戍金州者,诸奥鲁已尝服役,今重劳苦。”诏罢之”。又四年“五月,立枢密院……统军司、都元帅府除遇边面紧急事务就便调度外,其军情一切大小公事,并须申覆。合设奥鲁官,并从枢密院设置”。又同年八月“谕成都路行枢密院:“近年军人多逃亡事故者,可於各奥鲁内尽实签补。””等等。《元文类》卷四十一《经世大典序.政典总序.军制》条:“军出征戍,家在乡里曰奥鲁。州县长官结衔兼奥鲁官。”若是,则与“大本营”略似。《元朝秘史》卷四记太祖从王罕征塔塔儿“太祖落後下的老小营,在哈澧海子边,被主儿勤将五十人剥了衣服,十人杀了。”其译为“老小营”者为“阿兀鲁黑”,老小营即出征者之“大後方”。元初不时长途远征,其老小营则屯驻於距前方不甚远之地。刘郁《西使记》曰:“己未三月十九日过里丑城,其地有桑枣,征西奥鲁屯驻於此。”此文曾被西方汉学家翻译多次,皆有错误。除“大本营”外,尚有“後方勤务部”之义。《元史》卷一二○《曷思麦里传》曰:“从太祖征汴,至怀孟,令领奥鲁事。”汴为前方,怀孟後方也。
八十八
低绾云鬟浅淡粧,从来阁内看诸王。祗缘谨厚君心喜,令侍明宗小影堂。
案:影堂,即元代之神御殿也。元代诸帝皆葬於起辇谷,一万分神秘之地,子孙难岁时祭祀,故有影堂祀与太庙神主类似之祖宗像,《元史》卷七十五《祭祀志》四《神御殿》条:“神御殿,旧称影堂。所奉御容,皆纹绮为之。”此种织造肖像术乃由尼波罗传入,《元史.方技传》:“阿尼格,尼波罗国人也。……原庙列圣御容,织锦为之,图画弗及也。”故以织綉为像造自元代始,後来则有制像之工业矣。《元史》卷一三四《唐仁祖传》:“奉诏督工织丝像世祖御容。”又《文宗纪》:“诏累朝神御殿之在诸寺者,各制名以冠之:世祖曰元寿,昭睿顺圣皇后曰睿寿,南必皇后曰懿寿,裕宗曰明寿,成宗曰广寿,顺宗曰衍寿,武宗曰仁寿,文献昭圣皇后曰昭寿,仁宗曰文寿,英宗曰宣寿,明宗曰景寿。”故每一皇帝之神御殿皆安置於一大庙中供养。此诗所谓之小影堂,乃宫中之小神御殿,或可称之为“内太庙”也。上都之大安阁及大都之大明殿中,皆设有祖宗神御殿。周伯琦《上京宫学纪事》诗曰:“五色灵芝宝鼎中,珠幢翠盖舞双龙,玉衣高设皆神御,功德巍巍说神宗。”注云:“右咏大安阁”。於是可知上都大安阁中有影堂,并可彷佛其形势。至於大都大明殿中有影堂,则见於《元史.顺帝纪》:至元六年五月“置月祭各影堂香於大明殿(大都正殿),遇行礼时,令省臣就殿迎香祭之。”
明宗:名和世〈王束〉,此短命之皇帝并未曾真作皇帝,行至中途,被其弟弑之,但其二子相继为帝,故顺帝践祚後补制神御殿。《元史.顺帝纪》:至元二年冬十月“丙申,命参知政事纳麟监绘明宗皇帝御容。”又至正二年二月“己巳,织造明宗御容”。御容成後,则建大寺供奉,《顺帝纪》:至元六年四月“庚寅,诏大天源延圣寺立明宗神御殿碑”。故其神御殿当设於此寺内。其小影堂则在上都与大都内,如欧洲皇家之是也。
八十九
二弦声里实清商,只许知音仔细详。阿忽令教诸伎唱,北来腔调莫相忘。
案:《辍耕录.杂剧曲名》条,双调中有阿纳忽、倘兀歹、忽都白等调,或即阿忽令欤.
九十
纤纤初月鹅黄嫩,浅浅方池鸭绿澄。内苑秋深天气冷,越罗衫子换吴绫。
九十一
凶吉占年北俗淳,旋烧羊胛问祆神。自从受得金刚戒,摩顶然香告世尊。
案:此诗咏蒙古人由珊蛮教(巫)转入佛教(秘宗)也。
烧羊胛:为蒙古的占卜术。《蒙鞑备录》曰:“凡占卜吉凶进退杀伐,每用羊骨扇,以铁椎火椎之,看其兆坼,以决大事,类龟卜也。”《黑鞑事略》曰:“其占筮,则灼羊之杴子骨,验其文理之逆顺,而辨其吉凶,天弃天予,一决於此。信之甚笃,谓之烧琵琶,事无纤粟不占,占必再四不已。”徐霆注曰:“烧琵琶即钻龟也。”《元文类》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云:“每将出征,必令公占吉凶,上亦烧羊髀骨以符之。”又《元史》卷一四九《郭宝玉传》:“辛卯春正月睿宗自洛阳来会於三峰山……睿宗令军中祈雪,又烧羊胛骨,卜吉凶,得吉兆。”此种羊卜术为西北诸民族所共有,《辽史》卷一一五《西夏传》中言西夏凡出兵先卜,卜法有四,其一即炙勃焦,以艾灼羊脾骨也。《多桑蒙古史》云:欧洲传教士卢不卢克巡行蒙哥宫中时,曾见一侍者持火炙羊胛骨出,黑如薪炭,询其故,始知蒙俗凡有事,必先炙羊胛以卜吉凶,“汗欲有所为也,命人持未炙之骨至,取而默祝之,然後付人持至汗寝室之附近两处,以火炙之,骨黑然後呈之於汗,审其完整或碎裂,设若完整则吉,破碎则凶。”又据云:“蒙古为迷信民族,用珊蛮之占卜法,烧羊胛骨,观其裂痕以卜凶吉。此种占卜术见於一蒙古书,名,此书记如何解释火焚胛骨种种裂痕之法。胛骨中之最良者为绵羊羚羊、麋鹿驯鹿之胛骨。所用之骨,先以沸水煮熟,然後以刀剥其余肉,以骨置火薪上,迄於术士断定裂痕已足,乃出而观其方位,其大小,其连属,预卜事之吉凶、人之生死。所可异者,预言之事常验。”以此与中国龟卜略相似,甚疑即《易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