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元宫词百章笺注>第3章
案:上都,即马可波罗所谓之是也。《元史.地理志》曰:“上都路,唐为奚、契丹地。金平契丹,置桓州,元初为札剌儿部、兀鲁郡王营幕地。宪宗五年,命世祖居其地,为巨镇。明年,世祖命刘秉忠相宅於桓州东、泺水北之龙冈。中统元年,为开平府。五年,以阙庭所在,加号上都,岁一幸焉。”其今址在多伦西北四十公里,其经纬度为东经一一六度十分,北纬四十二度三十六分。以名,犹言一○八庙,曾在之地图上出现。至於其情况与考古工作,见《口北三厅志》及日人原田淑人《上都》。
金纱:范玉壶《上都》诗:“上都五月雪飞花,顷刻银妆十万家。说与江南人不信,只穿皮袄不穿纱。”杨瑀注云:“余屡为滦阳之行,每岁七月半,郡人倾城出南门外祭奠,妇人悉穿金纱,谓之“赛金纱”,以为节序之称也。”
避暑:每年元代诸帝於夏季住上都,故元人皆称上都为清暑之地。《元文类.经世大典.工典总序.宫苑》条:“国家龙飞朔土,始於和宁营万安诸宫。及定鼎幽燕,乃大建朝廷城郭宗庙宫室府库……又以开平为上都,夏行幸则至焉。”《元史》卷一八四《崔敬传》:“世祖以上都为清暑之地,车驾巡幸以为常。”胡助《纯白斋类稿.滦阳十咏》诗:“年年清暑大安阁。”上都在滦河之阳,故亦名滦阳,又名滦京。
纳鉢:《元史.百官志》:“经正监,秩正三品,掌营盘纳鉢及标拨投下草地,有词讼则治之。”杨允孚《滦京杂咏》诗:“纳宝盘营象辇来,画帘毡暖九重开。大臣奏罢行程记,万岁声传龙虎台。”注云:“龙虎台,纳宝地也。凡车驾行幸宿顿之所,谓之纳宝,又名纳鉢。”周伯琦《扈从诗前序》:“大驾北巡上京,例当扈从。是日启行至大口,留信宿,历皇后店、皂角至龙虎台,皆纳鉢也。国语曰纳鉢者,犹汉言宿顿所也。”而纳鉢乃辽人用语,元因袭者,辽谓之捺鉢。《辽史.营卫志》:“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鉢。”《燕北录》:“所谓捺鉢者,戎主所至处也。”《文昌杂录》云:“北虏谓住坐处曰捺鉢,四时皆然,如春捺鉢之类是也,不晓其义。近者彼国中书舍人王师儒来修祭奠,余充接伴使,因以问,师儒答云:“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此语金代因之,《金史.章宗纪》:泰和二年“谕有司曰:金井捺鉢不过二三日留”。又《大金国志.熙宗纪》:皇统三年“谕尚书省,将循契丹故事,四时游猎,春水秋山,冬夏剌鉢”。“剌鉢”下注云:“剌鉢者,契丹语,所在之意。”是故,皇帝巡幸之时,其驻跸之行宫即纳鉢,王师儒所谓行在之义,最得正鹄。傅乐焕有《辽代四时捺鉢考》论辽之纳鉢制度。
牡丹花:上都芍药极盛,牡丹芍药本为一物。元人咏诗,颇多言及上都芍药者。杨允孚《滦京杂咏》:“东风亦肯到天涯,燕子飞来相国家,若较内园红芍药,洛阳输却牡丹花。”注云:“内园芍药迷望,亭亭直上数尺许,花大如斗。扬州芍药称第一,终不及上京也。”周伯琦《诈马行》:“曲栏红药翻帘栊。”袁桷《开平集.次韵李伯宗学士途中述怀》:“深红芍药胜春时。”

合香殿倚翠峰头,太液波澄暑雨收。两岸垂杨千百尺,荷花深处戏龙舟。
[钱注]张昱《辇下曲》:“直教海子望蓬莱,青雀传言日几回。为造龙舟载天姆,院家催造画图来。”
案:元太液池在大内之西,即今三海之地也。蒙古人称湖曰海子。萧洵《故宫遗录》曰:“海(湖)广可五六里,驾飞桥於海中,西渡半起瀛洲圆殿,绕为石城,散作洲岛。”故海中央为仪天殿,如海中岛也。《辍耕录.宫阙制度》条:“太液池在大内西……植芙蓉。仪天殿在池中圆坻上,当万寿山,十二楹,高三十五尺,围七十尺。”既植芙蓉,则宜荡舟於荷花深处矣。太液秋色为“燕京八景”之一,太液芙蓉则诗人品题之物也。元之仪天殿,即明清之承光殿,惟今非在水中央,东与陆连耳。团城当即《辍耕录》之圆坻,为元宫苑惟一可辨认之地,元代大宴时盛酒湩之大玉瓮今贮於此。
戏舟:元起朔漠,胡人不善弄舟,元世祖时代宫中不以戏龙舟闻。成宗多病,卧榻有年,皇帝作荡龙舟之戏,未见之史传,惟此时蒙人渐染汉俗,龙舟之物或已传入宫中。及武宗时,则宫中有大规模龙舟之戏,陶宗仪《元氏掖庭记》曰:“己酉仲秋,武宗与诸嫔妃泛舟於禁苑太液池中。月色射波,波光映天。绿荷香藻吐秀,游鱼浮鸟竞戏羣集。於是画鷁中流,莲舟夹持。舟上各设女军,居左者号曰凤队,居右者号曰鹤团。又彩帛结成采莲采菱之舟,往来如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