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的内容,表面看上去毫无联系,但只要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些内容实际上密切相关,有些观点没有指出根据,但只要审视恰当,就能发现,它们实际上同理智完全一致。”(郜世红译)在沙皇俄国,《大学》和《中庸》的第一个俄文本,是汉学家梁捷夫(17161786)从汉文和满文翻译的。《大学》于1780年出版,附有大量注释和康熙写的前言俄译文。
但《中庸》最早的译文是阿列克谢?阿加封诺夫的《忠经,或论忠的书》,由俄罗斯帝国外交委员会译员阿列克谢?阿加封诺夫于1784年译于伊尔库茨克(在开辟该总督区时),出版于1788年。参加第九届驻北京东正教传道团的修士大司祭雅金夫?比丘林(1777—1853)也翻译了《四书》。比丘林精通汉文、满文、拉丁文和法文。三次获俄国科学院奖,撰有《蒙古札记》《北京纪事》等。修士大司祭西维诺夫(1798—1871)1821年参加,第十届驻北京传道团,译有《四书》和《孟子》。到1868年,汉学家王西里,或瓦西里耶夫(1818—1900)发表了《论语》的俄译本。王西里16岁进入喀山大学东方分院攻读蒙古语,同时学习汉语和满语。1839年获蒙古语硕土学位,不久又获满语硕士学位,因此得以随第十二届东正教传道团于1840年来北京。在中国的10年进修期间,他掌握了汉语、藏语和梵文,搜集了大量研究资料,于1850年回国。1855年任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汉语教研究室主任、汉学教授。在西方汉学界,他是系统撰写并出版《中国文学教程》(1880)的首创者。他编译的《中国文选》附有详细注释,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汉语文学课本之一。1866年,他当选为俄国科学院通讯院士,1880年又当选为院士。他在晚年写道:“可以断言,中国有一切根据将会在智力、工业和政治的进步上达到最高点。中国人深深地遵重科学原则,他们争分夺秒地渴望学习。……这些都证明,那里可能产生世界文化的高峰。”巴?波波夫(l8421913)翻译了《论语》和《孟子》,后者选译了第1、2、4、5、6篇,书名为《中国哲学家孟子》(译并注,1904年)。其后,康拉德(1891—1970)和波兹涅耶娃(1908—1974)分别译《论语选》,收入《中国文学选》(1959年)和《东方古代文选》(1963年)两书中。上述两书中还分别收有波兹涅耶娃译的《孟子选》和波波夫译的《孟子选》(康拉德作序)。《孟子》译文的单行本,则有什节因的《孟子》(节选第1、2、3、5、6篇)。《大学》则有俄译的《大学?大学注》,载《科学院消息》1779年5月第11期(第59101页)。此译文后来又以《大学,或包含中国高级哲学的大科学》为题收入《爱说真理,或圣人的袖珍本》一书中,1801年出版。《中庸》的另一种译文,是载在《哲学和心理问题》杂志第4册中的《中间和忠实》(孔子弟子的圣书),德?科尼西译自中文并注。科尼西译过《孝经》,题为《论孝敬父母的书》(节选),也刊载同年的《哲学和心理问题》杂志第3册中。
俄国最着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82岁高龄时曾这样说过:假如我还年轻,那我一定要到中国去。1884年是托尔斯泰发现古代中国思想家的一年。该年2月间,托氏在给他挚友契柯夫的一封信中说:“我在读儒家着作,这是第二天了。难以想象,它们达到了不同寻常的精神高度。”在稍后的3月里,他又写信给契柯夫:“我正沉湎在中国的智慧之中。极想告诉您和大家这些书籍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教益。”(转引自伊?谢?李谢维奇《列夫?托尔斯泰与老子》)1881年10月,彼得堡的一个出版家列德尔莱问托尔斯泰,在他成年之后,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他影响最大。他回答说:在东方的哲学家中间,孔子和孟子对他影响“很大”,老子对他影响“巨大”。1884年,托氏写了《孔子的着作》和关于《大学》的两篇论文(末完成)。就在这一年,他从英国汉学家理雅谷的《中国经典》中转译了《大学》。1900年1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身体很好。什么都没有写,研究孔子,感到很好,吸取精神力量。我想记下,我现在是如何理解《大学》和《中庸》的。”(转引自任子峰《托尔斯泰与孔子学说》)对于孟子和墨子,托尔斯泰也进行过研究,在他的日记里载着不少心得。
1723年,瑞典的约翰?阿德?贝尔曼(JohanAmdt
Bdlman)用瑞典语翻译了一本儒家箴言,收孔子等人的语录80条,是以法国传教士迈克?波陶德(Michael
Boumuld)用拉丁文选译的儒家经典为基础翻译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人类道德完善和理想人格的讨论。这也许是瑞典最早的关于中国典籍的翻译,虽然是间接的。
第57章